基于网络舆情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23-01-06 07:22唐一鸣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舆情思政

唐一鸣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311)

新兴媒体迅猛发展打破传统媒介所带来的限制,网络平台的建立让公众就某一事件通过网络发表个人观点,实现了公众意见表达的及时性。诸多观点与态度经过网络一定数量传播后形成网络舆情[1]。大学生群体是推动我国网络发展的强劲力量代表之一,大学生群体拥有年轻富有活力的特征,传统的信息获取方法以及沟通交流形式已无法满足其日常生活需求,因此大学生更加喜欢借助网络平台关注全球各地出现的最新时事新闻动态,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与陌生人的探讨交流。与此同时互联网平台的存在也给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带来负面影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大学生是推动我国前进发展的力量源泉,精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学生思想行为的有效引导,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水平。基于网络舆情视角下所构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让大学生思维行为引导工作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加强大学生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降低负面消极信息对大学生的干扰程度,有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一、网络舆情特点

(一)隐匿性

在网络环境中,人们不仅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名字与家庭住址等,也可利用虚拟的网络身份、名字所代替,因此网络舆情具备隐匿性特征。但在网络环境中实现绝对的隐匿是不存在的,借助先进的网络追踪技术便可破解网络舆情中的隐匿信息[2]。

(二)交互性

网络媒体打造一个双向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渠道。国家各个政府部门所建立的独立政府网站,打造了网民与政府直接对话的渠道,网民不仅能够将系列事件迅速传达至相应的主管部门,网民也能借助信息传播渠道随时了解事件的解决近况。同时借助微信、qq等平台实现了网民与网民的互动性,网民可在朋友圈发表自身对于某件事的看法,也可在微信群或是qq群等平台上与其他网民进行交流讨论,让网络舆情实现集中性讨论。

(三)自由性

网络媒体给群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进一步扩大人与人平等交流的平台。人们能够借助网络平台对于全球的热点事件信息进行了解,借助社交软件与他人交流自身的看法,同时也可借助微博、知乎等平台转载事件信息,扩大舆情影响力,现如今每一名网民均是网络舆情信息的制造者与传播者[3]。

(四)可控性

在网络环境中,网民虽然可以享受到网络环境带来的自由,与此同时网民也会接受来自法律法规以及社会道德制约。网络是现实社会的组成部分,网络是无法脱离现实社会获取绝对性的自由空间,因此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是相对自由的,但是其同样具备可控性的特征。

(五)多样化

现如今的网络舆情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道德等多个领域中,同时舆情信息的表达方式乃至传播渠道具备多样化特征,网民以实现舆情信息接受者身份与舆情信息传播者身份的自由性转变,这也对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分析

1.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影响性

第一,网络信息具备极高的信息传播速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了解学校舆情,借助有效措施对舆情开展引导工作,让大学生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不良的舆情进行屏蔽,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4]。

第二,在互联网快速普及的前提下,学生对于互联网平台的运用效率不断提升,教师可借助网络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领域,打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

2.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在网络舆情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确保教育内容能有效内化至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借助网络舆情的交互性特点,实现与大学生的平等交流活动,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新媒体可作为大学师生平等交流、活动的重要平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借助网络开展网上直播课程,借助新媒体方法进行教学内容讲授工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性共享。

第二,网络舆情中涉及到的内容包含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道德等各个层面内容,教育工作者需要利用网络舆情信息来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教育内容的时代性特点。但网络舆情中的信息鱼龙混杂,不仅包含正能量的信息,同时也存在色情暴力等负能量信息,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既要利用网络舆情中的正能量信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行为,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应对负能量信息带来的冲击。高校思政工作者在解决相关问题的阶段便是在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5]。

(二)消极影响分析

1.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网络舆情具备多样性特征,因此大学生能够从中查询学习与生活中需求的信息资料,但受到网络舆情的隐匿性特征以及网民文化素养水平存在差异性的影响,网络舆情信息参差不齐。对于大学生而言,积极向上的网络舆情信息能够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与社会责任感,但负面的网络舆情信息将会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带来影响。大学生的信息辨析能力水平并不高,极易受到网络舆情信息的影响,尤其是在相关信息未能被澄清前,极易在大学生群体内引发热烈讨论,而部分未知全貌、不明真相的大学生极易被不法分子煽动与误导,进一步扩大虚假信息的宣传范围,也大大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6]。

2.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网络舆情的形成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全新的教育空间,也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网络舆情信息鱼龙混杂,其中混入的违法犯罪以及反对国家等不法言论,对于信息分辨能力差的大学生而言极为不利,严重影响其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影响高校校园氛围的建立。此外网络舆情的出现打破了地域空间带来的制约,西方敌对势力常常利用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进行西方文化思想的意识形态渗透,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政治立场带来巨大性冲击,同时也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复杂。

三、网络舆情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一)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舆情辨析能力

现如今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越发强烈,主张在社会中彰显自己的个性,而微时代的到来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表现自身的机遇,可借助网络平台表达自身的理念与想法,在网络环境中释放现实社会中无法吐槽的话语[7]。但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思想意识发展并不成熟,遭遇部分事件后也无法理性进行处理,极易受到网络上不良思想的影响,为此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动态,强化大学生的事件辨析能力。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舆情期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大学生本身也要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确保其在面对诡谲多变的网络舆情时具备良好的辨别能力。

现如今的网络舆情环境纷繁复杂,大学生在身心发展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是无法作出理性的判断,寻找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信息,因此需培养学生网络舆情选择能力,加强大学生对于不良网络舆情信息抵制能力,正确认知网络舆情带来的正面性与消极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培养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获取真知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舆论信息的批判反思意识,借助网络舆论来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利用网络座谈会、专题会议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与核心价值观念教育,高校通过开展系列安全用网的警醒教育活动来强化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分析判断能力,帮助大学生明确自身作为网络主体需要履行的义务以及享受的权利,让大学生在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在理性的思考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舆论辨析能力。

(二)构建良好的教育传播平台

网络舆情可被认知为社会舆情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价值为载体作用。大学生借助智能系统在网络平台上对各个社会事件进行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打破了时间与空间带来的制约,让人与人之间的探讨具备广阔性、及时性的特征,不仅网民能够与更多的群体进行交互,同时网民也能建立与其他人的对于某一事件的共识[8]。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通过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的言论信息准确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对于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作出相应的科学化预测,有效防止不良网络舆情的出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监督预测大学生关注的系列事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中可结合学生关注的事件信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学生可利用自身的所学的理论知识妥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打造核心价值观念的网上传播阵地,推动院校内部新媒体的建设进程,强化院校新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全力推动高校官方新媒体的建设工作。需要对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事件进行整合,打造能够吸引大学生的专题网站,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网络环境中的有效传播。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网络宣传,在教育案例以及教学视频中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素材,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染力。此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积极宣传践行核心价值观念的榜样人物,充分发挥其榜样力量,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继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三)强化网络舆情的管控能力水平

互联网平台的建立转变了传统媒体信息单项传播的形式。网络最为活跃群体之一便是大学生,大学生不仅能够借助网络舆情了解全球的突发性事件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同时也可在网络平台通过发表相关言论表明自身对某一事件的观点与态度。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网络舆情是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重要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占领网络舆情阵地,将主流价值观念作为网络舆情的主旋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准确把握网络媒体的热点事件,借助引导、沟通路径起到相应的动态监督作用。需要灵活应用新媒体来掌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关注点,了解热点时间的发展走向,及时作出相应的回应,避免热点事件中有害信息的进一步扩散。高校思政教育人员需要灵活应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师生沟通频次,确保师生的知情权、表达权以及参与权利,适时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人文关怀以及心理关怀,继而在高校内部打造良好的话语环境。此外高校需要培养一支了解大学生思想习惯、有着夯实的思政理论基础、灵活应用网络技术以及具备高水平应变能力的高校思政教育队伍,让其能够积极开展网络宣传工作。同时需要明确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权利与义务,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系统化、程序化,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解决提供参考。

(四)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是首次离开家在陌生的城市生活,面对社会上各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网络舆情本身是各种观念、态度与价值的结合体,网络舆情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学生未能确立坚定的思想立场,加之受到网络舆情隐匿性的影响,因此极易被不良思想所侵蚀。网络舆情的存在转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静态单向式教学模式,网络舆情所具备的交互性特征让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精准性了解学生关注的事件信息。为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以此为基础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以及教学内容,将蕴含正能量的舆情信息纳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减弱负面舆情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的教化引导功能。而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目标为“立德树人”,为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整合过程中,需要结合大学生群体特征以及新时代的教育目标,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的改革创新。通过对网络资源载体进行整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大学生的网络思想动态进行感知。同时,需要整合教学现实与网络虚拟间的矛盾所在,合理化应用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展进程。在对于现实载体以及网络载体矛盾整合过程中,可实现思政工作内容跨时空的有效传递,培养出新时代所需求的大学生人才。

四、结语

现如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离不开互联网技术支持,而大学生对于网络舆情信息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常常利用互联网平台表达自身对于网络舆情的观点与态度,但网络舆情信息参差不齐、真伪莫辨,网络舆情视角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难度系数不断升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优化也日益重要。为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强化大学生的网络舆情辨析能力,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强化自身的网络舆情管控能力水平,同时也得要构建良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平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与政治立场。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舆情思政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