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与路径研究

2023-01-06 06:56
华东纸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华职业院校课程体系

蔡 敏 汤 亮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0 引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凝聚起来的精气神,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道德价值是我们继往开来、开拓进取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帮助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境界的潜移默化作用与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

1 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1 国家政策落地落实的需要

为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扬好,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分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等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推进戏曲、书法等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中增加传统文化内容。”由此教育届掀起了一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浪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顺其自然地进入到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之中。《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中明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因此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是落地落实国家政策的需要。

1.2 国家长足发展的需要

孔子时代的教育理念所强调的就是“以文化人”,“以文化人”的目标就是要立德树人,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学校,那么学校理应肩负“以文化人”的责任,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有效地增强当代青年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让他们坚定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信仰。只有凝聚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力量,我们的国家才能实现长足发展,我们的民族才能形成团结一心的共识,我们才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 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是成人,成人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品德与修养,品德与修养属于一个人的精神层面,而传统文化中蕴含大量精神层面的养分,可以成为补充学生品德与修养的精神之钙。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精神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等诸多的问题,极容易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干扰,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而传统文化中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坚守,“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奋斗箴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榜样示范……这些都将帮助青年大学生树其品、规其行、励其志、正其身,最终帮助他们实现成人成长成才的人生目标。

1.4 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地力量。”高职院校同样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培养什么人”是高职院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认可,而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可是认可国家民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就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帮助他们从精神层面建立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

2 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2.1 课程开设形式单一、重视程度不高

在国家政策的要求和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下,不少职业院校对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上形式单一,缺乏课程体系的宏观设计,理论课程与选修课程、学生实践之间没有做到有机统一,且存在教学覆盖面不广,教学内容枯燥难懂,课时得不到保障等诸多问题。

2.2 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不够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两种类型教育中的一种,其生源构成、职业规划、学习途径、就业趋向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在建设的过程中还缺乏对职业教育特点的研究与分析,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活动开展、课时学分等方面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度还不够,特色不明显,发力点不够精准。

2.3 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主要包括制度、师资、资金三个方面。大多数的院校,制度建设走在前列,但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目标的匹配上有差距,存在课程建设整体不协调,或形式单一的情况;在师资上,很多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就是由语文教师或者艺体教师兼任,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和提升;很多院校在场地建设、设施设备、活动开展等方面的经费投入远远不能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

3 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

3.1 做好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通识+选修+实践”的立体知识体系,既有理论知识传递的课程,又有体现青年大学生兴趣与爱好的选修课程,更应该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作为理论知识传递的公共必修课程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和《大学语文》,这些课程所包含中国传统文学、思想、美学、医学、艺术、科技、民俗等相关知识,能够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认知。这些课程通过对文化内在思想的解读,让青年大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作为体现青年大学生兴趣与爱好的选修课程主要是像“节日里的中国”“诗词里的爱情”“经典诵读”“中国古代发明与工匠精神”“我与中国画”等一些遴选出来的具有个性和深度解读的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极大程度补充必修课程粗放传递知识的特点,切合青年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切合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青年大学生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更加专注于某个文化的深度研究和思考。

作为第二课堂的文化实践活动主要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学习的内容变成青年大学生的行为实践。我们可以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参观调研、诗词大会、经典诵读比赛、传统节日庆典策划、校园文化艺术节等。通过第二课堂的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加深青年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将理论的知识转化为创新的思维和实践的行动,在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铸就和气质培养上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体系, 又要让他们有选择性学习的机会, 更要强化他们在实践中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真正让他们在“学中思,思中悟,悟中行”。

3.2 组建课程体系建设的教学研究团队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组建教学研究团队,做好职业院校青年大学生的学情分析,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智慧、中国哲学、中国经验、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充分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体系,找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并将这些元素与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充分融合,构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课程体系;充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打造符合职业院校学生专业需求、就业需求、职业发展需求的选修课程体系,实现德技双修、知行合一的职教培养目标;要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项目,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艺活动等来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在弘扬的基础上传承创新。

3.3 建立课程体系的长效保障机制

要从学院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层面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层次课程的课时,明确这些课程的学分以及学生学习的要求;要在经费上保障课程体系在实训场地、设施设备、师资培养、课程开发、教材开发、活动开展等方面的需求;要注重科研,以科研为支撑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保障;要注重课程平台的建设,让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形成合力。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具有符合高职院校专业、学情、地域文化等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及其构建路径虽任重道远,但意义重大。我们将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提升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助力高职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中华职业院校课程体系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