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

2023-01-06 06:17聂丽君吴焱军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民法典法治思政

聂丽君 吴焱军,2

(1.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江西农业大学 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2020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强调,“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1],为深入推进大学生民法典学习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方向指针和基本遵循。将民法典有效融入高校思政工作,融入思政课堂,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是新时代“四有”新人培育的必然要求。

一、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大学生坚定法律信仰

民法典内容丰富、体例庞大,其核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2]。思政工作者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政工作,可从贴近生活的鲜活案例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如“崂山啤酒换购事件”,带领大学生解读法律规定和法律条文,传播民法典的基本原则、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在教学过程中也可结合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如离婚财产分割、正当防卫、继承关系等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让大学生了解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认识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增强大学生对民法典的精神内核、人本观、自然观、物权观等的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即守法光荣、违法可耻,养成想问题以法为尺的思维习惯、培养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能力,自觉做到敬法守法、护法用法,让法治意识内化为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坚定法律信仰,争做遵守维护民法典的典范者,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担当作为。

(二)有利于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民法典在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建设成果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事法律规范加以系统整合,是对中国民事法律理论的坚持和创新发展,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充分展现了中国元素和中国方案,为推动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教师在思政课堂上,要努力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民法典作为法律制度成果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坚定制度自信;让学生明白民法典是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走来,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家庭伦理、诚信友善、崇德尊法等思想,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坚定文化自信;让大学生坚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夯实中国之治,走向法治国家,实现法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定道路自信;让大学生领会民法典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法治保障,其实施得好否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安定,坚定理论自信。

(三)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中国精神

民法典彰显权利温度,强化民事权利保护,坚持人民立场,秉承着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立法理念,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一方面,民法典包含了和谐友善、民族利益至上、爱国敬业的价值理念。在思政课堂中通过对现实中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解读民法典“英烈条款”,让学生明确英雄烈士的人格权不容侵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激发学生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意识,勇于同侵害英烈荣誉的行为作斗争,为维护社会正气贡献力量。另一方面,民法典回应数字科技,关注生态环境,对智能时代的法律规范予以创新,展现了民法典的时代精神。在思政课堂通过解读民法典,让学生明白其是现今中国时代精神的典范。可以说,无论是创新性地增设人格权,强调个人信息保护,或是完善电子合同的新型交易规则、确认网络虚拟财产等,无不散发着民法典浓郁的时代气息,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时代精神,激发其创新热情,焕发其创造潜能,推动科技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谱写青春华章。

(四)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法典的重要立法目的之一,《民法典》第1条就旗帜鲜明地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达。它一方面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公平、诚信、绿色等法律原则,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制度和规范设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是聚焦价值塑造、落实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有效将民法典知识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常见的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对民法典的“好人条款”“优良家风条款”“绿色条款”等进行阐释,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领会民法典蕴含的诚信理念、契约精神、规则意识及做人原则,学会用法律手段化解普遍的道德难题,切实推动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另一方面,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外化于法律规范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内化于学生心中。他们就能自觉将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在日常点滴生活中要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说不,做到严于律己,敢于责任担当,投身向德向善,以实际行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在教材中融入民法典知识

思想道德与法治(简称“思修”)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两大思政课程。将民法典融入思政课应当把相关内容与二者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第一,在“思修”教材中融入民法典知识。通读教材,可知“思修”课程共分为六章,前五章的内容均是围绕“道德修养”方面展开,第六章的内容为“法治思想”。所以,一方面,任课教师在授课时要适当整合前面五章内容,并对“法治思想”部分的内容和课时数进行一些增加。另一方面,教师要对第六章“法治思想”部分内容进行一些调整,将民法典融入教学环节中去。例如,教师在讲授第六章第二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时,要深刻阐明《民法典》颁布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意义。第二,在“概论”教材中融入民法典知识。“概论”课程的第十一章第三节即“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概论”课教学中,可将此作为一个切入口,细致澄明民法典的颁布对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意义。以案释法,认真阐释民法典的主要内容、核心理念、基本精神等,不断挖掘民法典中所蕴含的制度优势,基于制度优势深刻阐释“四个自信”,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二)提升教师法治素养

“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3]502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自身的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提升刻不容缓[4]。为有效地推进民法典教育,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自我充电,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法治素养。第一,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强国”和“学习思政课”是很好的学习平台,思政课教师可对其充分利用,自主学习民法典知识,在此基础上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将其恰如其分地融入教学过程。教师在阐释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在理论讲解的同时,可结合分享法治故事、分析经典案例、明辨热点话题、播放法治影片、普及法律常识,以便于学生理解。第二,针对性地增加思政教师法律方面的培训与进修机会。可组织思政教师参加各类民法典主题培训如省级培训、国家培训,围绕以民法典为主题的课程开展集中学习,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补足其法律专业水平。也可定期开展民法典学习暨交流研讨会,一方面引导思政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对民法典教育教学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三)创新教学形式

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效融入民法典专题教育,要充分运用现代新型教学媒介。当前互联网高新技术呈现蓬勃发展之势,5G、AI、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新技术正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融合,重塑教育新样态,实现技术赋能教育。思政课教师便可恰当运用这些智能化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教学形式,通过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形式,多元化地进行民法典知识普及,强化民法典精神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使课堂具备强大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让思政课变得明亮有趣又充满人情味。在线下课堂,亦可设立模拟法庭,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式体验更为深刻地感知民法典对权利的保护作用,使民法典真正走进学生心里,实现入脑入心。与此同时,可充分借助雨课堂、钉钉、腾讯会议、微信、QQ等智媒平台,开设民法典教育线上直播课,对网络技术、学科、教师、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在线上课程中师生之间可以申请连麦、在线答疑,实现实时交流互动,为民法典宣传时效再提升提供助推力。

(四)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民法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专业性,但又不乏生活底色。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热烈而奔放,往往很难有效集中课堂注意力。对此,当思政课堂遇到民法典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其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强调民法典的概念、发展历程、作用及适用方法,让学生从不同层次去领悟民法典。其二,结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做到直接讲授与启发自学相融合。倡导问题引导式的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如遭遇性骚扰、个人信息被盗、高铁霸座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情境体验和师生互动中,提升教学效果,厚植法治意识。其三,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民法典教育中情理法相融合。紧密联系校园生活实际,将学生身边的鲜活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之中[5]。力求教学以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如将校园贷、高空抛物、未成年人打赏主播等现象作为案例释法,培养学生遇事找法的思维。其四,结合大学生的思维特征,做到民法典教育中的抽象和具体相融合。以公众关注的热点和痛点为着手点,通过经典案例或播放视频等形式解读民法典条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课堂教学有趣生动。

(五)强化实践教学

将民法典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树立实践教学的理念,力求做到思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第一,参与法庭旁听,见证法律威严。为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法律的庄严、法律程序的公正,认识到违法、侵权所要承担的后果,可组织学生参与旁听庭审。学校可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与法院的联系。教师要依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认真挑选合适且经典的案例,组织学生走进法院,观摩案件的整个庭审全过程,让大学生零距离地体验了生动、真实的民法典教育。第二,参与民法典宣传,感悟法律责任。可在校外定期组织开展民法典科普活动,引领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历练,通过在社区张贴宣传海报、举办专题讲座、播放视频短片、分发宣传手册等形式多元化传播民法典知识,并现场解答群众所关心的法律问题,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民法典知识的理解,对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大有裨益,也强化了群众的法律素养,使民法典精神融入群众生活之中,促使更多的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说是民法典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进一步延伸。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第一,在学风建设中融入民法典。辅导员可在日常点滴管理中进行法治宣传,见缝插针式地融入民法典精神,如召开民法典主题班会,以“校园霸凌”“高空抛物”等真实案例启迪学生,增强学生的法治素养。第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民法典。可围绕民法典为主题开展别具特色的校园活动,如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短视频创作、小品表演等,营造浓厚法治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领悟民法典精神。第三,在校园治理中融入民法典。民法典是中国高校校园治理的基本遵循。依法治校应遵循民法典的具体要求,做好依法治校工作统筹,学校依法管理干部,教师依法施以教育,学生依法规范言行。第四,在校园宣传中融入民法典。借助学校广播、校园橱窗、校刊校报等进行民法典普法宣传教育,也可以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如法制教育第一课、法制宣传周、法制宣传月、纪律教育等,为民法典普及教育创造良好环境,提高师生法治素养。

猜你喜欢
民法典法治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民法典诞生
民法典来了
中国民法典,诞生!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民法典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