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岑 河南省鲁山县广播电视局
全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出镜记者,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即面临机遇又遭遇挑战。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传媒业的生产方式以及产业格局由于新技术、新理念等的出现,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同时传统媒体在时效性、呈现性等方面均落后于全媒体,因此急需做出变革。具体来看,传统媒体必须要在秉持好自身传播四力(公信力、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的前提下,积极搭乘全媒体技术“快车”,实现自身的“科学蜕变”。另外,主流媒体的出镜记者也必须顺应全媒体发展潮流,为自身的发展实现“数字赋能”,并且利用好“全媒体+”技术以及思维,以便能够更好地去从容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各类不确定因素。
出镜记者,便是在新闻录制的过程中,能够出现在镜头里,去对受众做出引导并传递新闻信息。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直播连线的形式,同演播室内的主持人进行现场连线,那么在连线的过程中,首先,作为出镜记者,可以将现场的情况报道交代给演播室主持人或是受众。其次,演播室的记者也可以自己提问,或是通过观看评论区,了解受众要知晓的问题,进一步向记者汇总提问,而出镜记者再带着这些汇总好的问题,去进行相关的调查采访,带领受众一同完成报道,探寻事实真相。最后,出镜记者作为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亲临人,通常能够目睹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并在现场直接向受众进行事件的阐述,从而大大提升新闻的客观性,以及受众的临场感。
突发新闻往往伴随着极强的不可预估性,以及随机动态性。那么出镜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往往也会遭遇到诸多类似的不确定、动态性事件,并且这种动态性会贯穿整个事件的发展,那么作为主流媒体的出镜记者,就务必要秉持好自身应对动态的思维以及能力。
突发事件,尤其是一些灾难事故等,往往都伴随着极强的复杂性,当出镜记者来到现场以后,全场状况通常都十分混乱,导致记者无法在第一时间弄清事件的缘由,同时伴随着事件的推移,还有可能发生更多的意外事件,但又由于新闻需要具备良好的时效性,就要求出镜记者必须要具备足够的敏锐意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好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1]
传统媒体时代,针对突发新闻的报道,基本都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作为传播渠道。但是在全媒体时代,一是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二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批涌现,因此对于新闻的传播不仅仅依靠于传统媒体渠道,更多的是依托全媒体平台渠道。所以全媒体时代的突发新闻,呈现着多元化渠道传播的特性,具体来看,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以及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各类移动端的出现,加强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同时也成了突发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能够实现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面更宽泛。其次,全媒体时代,受众不单单是利用多元化的渠道实现对内容的获取,同时还能够对接收到的信息内容,进行相应编辑,实现“二次传播”。总的来看,全媒体时代,突发新闻事件的传播往往会伴随着多元化的渠道进行。
全媒体时代,全部受众都可以参加到新闻内容的生产、传播过程中。那么在这个前提之下,突发新闻的传播就对记者以及受众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一,突发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本身伴随着极强的不确定性,是难以预测的,并且再加上全媒体时代渠道的多元性特征,继而能够让突发新闻的传播实现裂变式扩散,从而对社会层面造成很大影响,成为社会各界都关注的焦点,而这就对记者的职业素养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全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便捷,同时还有渠道的多元,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以及所承载的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了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而这类渠道有一个最大的特征,便是具有交互性,受众可以依据自身的想法,进行对内容的评论、互动,这些交互中既有理性思考的,同时也不乏有因危机事件而进行情绪宣泄的,再加上普通受众都缺乏专业的素养培养,因此很容易被一些不良的、有害的信息言论所误导,从而使危机新闻的舆情环境愈发复杂。[2]
在由出镜记者报道的突发新闻事件中,由于全程都是出镜记者作为引领人完成新闻事件报道的,而出镜记者又需要利用传播媒介的声画特性,将传播效果提升至最佳化,这就需要出镜记者能够强化好自身的新闻敏感意识。同时由于突发新闻的时效性要求较高,而许多内容同质性也高,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强化自身观察力,认真捕捉体现新闻事件核心的画面,并合理地带领摄像师进行对内容的抓取。虽然来说突发事件的现场往往较为复杂、混乱,但只要记者能够具备好足够的新闻敏感意识,便可以进一步把握好新闻核心价值,从而为我们的人民群众报道出一大批有温度、有深度、有内涵的新闻作品来。
伴随着近年来突发事件的频出,如何在突发事件中报道好内容,是所有出镜记者都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那么在报道前,如果在平日里就制定好严密的预警方案,将会帮助记者自身找准角色定位,进一步提升突发事件新闻的报道效果。在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时,首先,作为媒体,要建立起一套严密的预警运作体系,加强整个新闻生产流程比如采集、编辑、播出等的协调整合,加强好对突发新闻事件的指挥,从而保证在突发新闻事件发生时能够有充足的应急手段,去保证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顺畅平稳。另外,对于预案的制定,也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根据具体所报道的新闻去细化分类,并对相应的预案也进行有机整合,从而能应对好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来。[3]就通常情况来看,应急预案大概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整合预案、指向预案和现场预案。由于不同的突发事件所携带的特征、属性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整合预案既是从宏观层面对出镜记者报道突发事件新闻去进行指导;而指向预案则是涉及一类更为特殊、复杂的突发事件,对于出镜记者来说有着更为具体的要求标准;而现场预案则是,要求记者进行实地考察,因地制宜的根据现场制定针对性的预警方案,要求条框清晰,能够充分贴合现场情况。最后,对于媒体组织来说,还要加强好记者对于应急报道的培训与锻炼,而这样的培训与锻炼,将会对出镜记者在实际报道中得到更好的反应速度,以及更高地反应能力。同时在具体的培训中,也要做到条理清晰,进一步实现出镜记者对突发事件报道的针对性应对;最后除去培训以外,还要加强应急报道的演练,让出镜记者模拟实况,并进行相应考核测评,同时也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以便在危机事件报道中能够更好应对。
出镜记者要想更好地履行报道突发新闻事件的职责,不但需要参与好相关培训,与贴合好预警方案,同时还要加强好自身的应变能力,与心理素质,根据突发事件的复杂性,也能够从容地去调整自身报道方式。那么为了加强记者的应变能力,出镜记者首先就要扮演好事件引导者这一角色,引导受众对事件建立起正确的评价。另外,较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加强应变能力的必需。所以,出镜记者不但要在平常的工作中,同时在日常生活里也要对心理素质进行提高,当碰到困难时,要积极找寻应对方案,寻求应对措施,以更好地提升遇到难题时所应具备的高心理素质,推进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有条不紊。
全媒体时代,以往传统媒体的单向性、线状式传播模式已逐渐落寞,取而代之的是交互式、点状式的信息传播模式,因此全媒体时代的记者,必须要建立好以受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那么作为出镜记者,第一要考虑到的便是采集、报道的内容能否在跨媒体平台传播。比如央视播报的内容,除去在常规的电视、广播等媒体放出以外,还会在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以及平台特色打造并发布相应内容。而同一份新闻内容的发布,也必须要考虑好受众在不同平台上,所产生的不同需求,以及不同使用习惯,进一步制定好不同的分发策略,以及针对化的产品加工,为受众提供“分众化产品”。比如抖音短视频的用户,则是有着内容碎片化、便捷化、渲染化的需求特征;而微博用户,则是更加要求内容的交互性,以及与其他用户之间的互动。最后,为顺应全媒体时代发展,要加强使用好大数据、H5等技术,让内容的呈现更为多元立体。
情绪调节是突发新闻事件报道中,记者所必备的素养之一,同时也是记者关注人文情怀的重要体现。出镜记者必须表现出客观、冷静的态度,明确自身作为记者的职责,牢记好作为记者所应当具备好的使命,即使是遭遇了极其复杂的事故场面,也必须迅速调整好自身的心态,客观、冷静地完成好对新闻的报道,具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分析。首先,出镜记者要克制好自身的主观情绪,从自身出发,将客观事物所导致的不好情绪迅速抚平。因为,一旦遇到难题困境,人总是会把自身束缚在一个消极、悲观的情绪当中无法跳脱,不能很好地将注意力集中至问题的解决方面,导致问题的推进出现阻碍。而出镜记者作为给人民群众传递客观信息、传达主旨意图的角色存在,务必要把控好自身的情绪。对积极的情绪可以勇敢宣泄,对不良的情绪则要努力克制;此外,要弄清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以便在下次采访的过程中能够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及时规避。其次,对有可能极度冲动,按压不住自身情绪的情况时,可以与节目组商议待到情绪稳定时再出镜。防止自身出现一些诸如言语过激,行为越界的举动发生。那么在这个层面,如果个体的调整能力强,行为调整得体,可以将消极情绪转换为积极情绪的助推剂,帮助事业取得发展,比如人们常说的情绪转移法,即有意识地将不良情绪转移至其他点上去,以此来分散注意力,起到情绪调节的作用。原因是情绪往往是在某一场域产生的,如果将自身的心理活动转移至其他场域,便可以起到平复的作用。最后,良好的情绪调节能让出镜记者的工作更为贴近人文情怀。积极的情绪能够拉近记者与被采访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能够加强受众的好感,因此在实际的采访中,记者不但要调控好自身的情绪,同时也要照顾到被采访者,以及受众的感受,以更好地发挥自身“共情心理”。那么针对记者的“共情心理”,比如在2020年3月发生的东航飞行事故灾难中,前往事故发生地的记者们都纷纷秉持好了自身的职业素养,有某台记者在现场看到受难家属,并没有上前采访,而是告知观众,“家属目前都处于悲痛的状态中,我们还是不要去打扰他们为好”,这不但体现了记者较高的职业素养,同时也更能体现其作为社会主义记者所该具备好的人文情怀关切。
在当今全媒体时代,直播已成为传播信息的常态手段,而媒体的现场采访更是广为运用。这也就要求了记者们必须要具备好较强的新闻敏感意识,提升观察力,同时在全媒体时代,各媒体的播出技术业都有了质的飞跃,一旦有紧急事件发生,各媒体网络能够在第一时间探测到,那么作为记者,也就必须要具备好足够的观察力,从而获取到更有价值、更有内涵的新闻作品。具体来看,还是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可预测性,许多重要的由头、要素都是稍纵即逝的,如果记者没能够足够的观察力,很可能就将极具价值的内容疏漏掉。因此,必须要在不断变化着的客观事物中找准核心内容,并随着事件的推进能够灵活转向,进行实时的跟踪处理,如此一来记者才能够把握事件的原貌,并进一步完好地传导给受众,这样观众观看节目,探究事件原委的需求才会得到满足。另外还要加强表现力,以往传统媒体时代出镜记者对于内容的报道大多是都只是单纯的叙述,而在全媒体时代,受众对于内容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更进一步,因此对突发新闻的报道,必须要迎合好全媒体时代受众所需,加强自身表现力,为更多元的内容呈现打下基础。具体来看,出镜记者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主要以符号传递为主,而符号的传递又分为语言符号与体态符号两种。关于语言符号,记者在前往报道时由于事件的突发性,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这就要求记者要具备好良好的表达能力,做到逻辑清晰、口齿清楚、表达顺畅。另外在一些场合,光是语言符号无法产生良好的共情,这就需要记者运用好体态符号。利用手势、动作、神情等和语言符号结合在一起,从而表述出更为丰富的含义,更进一步有助于受众能够了解现场情况,帮助新闻呈现的更为丰富。
全媒体时代,出镜记者应对突发新闻事件报道,也呈现出全新的发展内涵。而笔者就从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以及全媒体时代突发新闻事件推进的动态性、复杂性和急迫性、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对于记者以及受众素养的高标准要求等呈现特点,这几个层面的内容出发,进一步总结出全媒体时代出镜记者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策略,诸如强化新闻敏感意识,把握新闻核心价值、提升职业能力,制定预警方案、重塑自身角色定位,贴近人民群众所需、注重情绪调节,关注人文情怀等,进一步为全媒体时代,出镜记者在应对好突发新闻事件报道方面,给予良好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