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平台老年人的自我呈现

2023-01-06 05:33李淑湖南师范大学
环球首映 2022年6期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

李淑 湖南师范大学

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最早提出了“自我呈现理论”,指通过管理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给他人留下特定的印象,也被称为“印象管理”。[1]在大众媒体时代,传播资源不均衡、技术性门槛、制度性排斥等原因使得老年人成为传播活动的弱势群体,长期处于大众媒体“议程设置”的被动地位,缺少媒介“话语权”。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适老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老年人网民规模不断扩大,根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60岁及以上网民规模达1.1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3.3%。[3]同时,根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有2.6亿人,占到总人口比例的18%。[2]在老龄化不断加深,老年人积极融入数字社会的背景下,老年人的数字使用及自我呈现问题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一、自我呈现动机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人们之所以使用媒介,是因为认为这类媒介能够满足其一定的心理诉求,老年人在抖音平台进行“自我呈现”,也是因为抖音满足了他们的一定需求。

(一)分享生活,达成审美愉悦

根据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一种新媒介的兴起不仅意味着信息生产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他所开创可能性和社会变革,[4]短视频的低门槛给了草根展演的舞台,“无名者的起居注”可以通过视频记录并传播,日常生活成为短视频分享的审美对象,呈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征,这种审美具有实时交互性的特征,图像的生产更加便捷、审美体验逐渐虚拟化、互动化,好友的互动和评论不断激发起用户拍摄和分享的欲望。

传统的“日常生活美学”具有很强的自我中心色彩,日常生活美感更多是为创造者服务的,而短视频具有分享者——分享作品——欣赏者三位一体的特征,创作者和受众都可以获得审美的愉悦,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也有了美学合法性。[5]根据抖音联合巨量算数、字节跳动公益发布的《2021抖音银龄社会责任报告》,男性老年用户最爱拍摄书法、随拍类视频;女性老年用户则热衷拍摄舞蹈、传统文化、亲子萌娃类内容。老年人通过生活化的场景,简单的舞台设置,展现日常生活的美好,唤起了用户对于家庭和亲情的向往。

(二)排解内心孤独,提高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指对于自己生活状况满意度的评价,可以从积极情绪的出现和消极情绪的消散两方面进行衡量。[6]由于生理的衰老等原因,老年人到达一定年龄便会从自己的工作岗位退离,脱离了社会化的生产和劳动,以往的社交活动明显减少,老年人的社会孤独感也会随之而来,有调查研究表明,“偶尔”感到孤独的老年人仅仅只有5%-10%,而“经常”感到孤独的老年人所占比例高达80%。[7]基于人是群居性动物,有学者指出孤独感主要来源于和外界的疏离,加强和人的亲密连结可以有效消解孤独感。[8]

不同于微信朋友圈这类强关系社区,抖音平台兼顾强弱关系社交,并且可以通过双向的沟通互动实现强弱关系的转化。老年人可以通过上传短视频、在评论区与受众互动等方式,认识更多志同道合之人,形成基于兴趣的“趣缘群体”,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不仅可以增加正面情绪体验,还可以抑制负面情绪体验,有助于缓解压力,提高主观幸福感,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

(三)发挥余热,增强自我价值感

黄希庭等学者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作为客体的自我对于社会主体以及自我的正向的情感体验,稳定且持久的自我价值感有利于维持健康的人格。[9]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感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10]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有获得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退休往往会被老年人解读为自己不再被社会需要,这就导致他们的价值感陡降,而短视频平台提供了替代的可能,借助于抖音短视频平台,老年人以过来人的身份,向受众传授经验、发挥余热,获得了更多人的尊重与赞扬。同时,抖音平台对老年人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垂直细分布局,如养生保健、非遗传承等,老年人在抖音平台上各展所长,如抖音用户“诉爷”,凭借弹奏的一首钢琴曲,在抖音平台获得了两百多万的粉丝和点赞量,用优美的音乐抚慰了受众的心灵。还有一些老中医开通抖音账号,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传授健康的生活方式,解答常见的健康问题,用自己的仁爱之心温暖了受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人积极使用短视频,勇敢跨越数字鸿沟,真正实现了退休不褪色,余热映初心。

二、自我呈现策略

(一)“剧班”共谋下的理想化表演

戈夫曼将在一段表演中相互配合的一组人比喻为“剧班”,这一组人通过“共谋”来完成表演。后喻文化背景下,部分老年人的自我呈现背后是年轻人组成的“剧班”。抖音账号“时尚奶奶团”,通过形成专业的“剧班”,借助于抖音短视频各种美颜滤镜以及非线性剪辑,展现出中老年女性优雅从容的一面,鼓励中老年女性跳脱出年龄的桎梏,忠于自我,活出精彩人生。

理想化表演是指掩饰或者隐藏与表演主旨不一致的内容,传达出与社会价值观相一致的内容。表演者或许并不认同这类价值观,但为了整体的表演效果,会采取掩饰或者主要展示成果这两种手段。为了实现“理想化表演”,部分老年人账号会通过打造人设,营造反差感。“人设”作为一种符合大众审美与期待的符号,赋予具体的人以抽象寓意,体现了当代社会消费的符号化和品牌效应。[11]例如“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背后是八爪鱼文化,定位“国际时尚奶奶”,汪奶奶画着精致的妆容,舞姿优美,和传统的老年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妆容精致的汪奶奶带货的多是美妆产品,汪奶奶的直播首秀就创下了470万销售额的好成绩。

(二)个体的“独角戏”式表演

除了已经签约MCN机构的老年人以及老年群体的“剧班”共谋外,还有部分老年人以个体为单位拍摄短视频。由于没有专业的拍摄和剪辑团队,他们的作品更加粗粝、平实。同时,老年人的表演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笔者分别以“奶奶”“爷爷”为关键词在抖音进行搜索,选取粉丝量较少的个体用户,发现女性老年用户短视频题材大多是对口形自拍,选取的背景音乐大多是富有年代感的经典音乐,在视觉呈现上,选择带有荷花、竹叶、牡丹等老年人钟爱“意象”的特效,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而男性老年用户大多是记录日常生活、传递个人观点,与女性老年人一样,在视觉呈现上,他们也会选用一些具有老年人特征的特效。

三、自我呈现效果

(一)有益于摆脱“老年歧视”

巴特科将对老年人消极形象的刻板印象定义为老年歧视,并且将老年歧视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并列为社会三大歧视,[12]对于老年群体的歧视会阻碍“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的进程,也不利于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老年歧视和老化的消极态度在全世界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的形成来源于社会各方面因素的交织共谋,从外部环境来讲,社会、媒体、家庭等对于老龄化的消极态度影响了人们对于老年人的看法,各种媒体与图书等传播媒介也传播了大量具有消极化倾向的老年观,渲染与夸大了对年轻的推崇、对于老化的排斥以及对老年人的消极态度。[13]2006年彭宇案发生以来,中国的老年人不断被标签化和污名化,部分媒体呈现的老年人形象具有消极化倾向,类似于“大妈跳广场占据公共资源”“中国大妈抢黄金”等话题加重了人们对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

借助于短视频,老年群体有了自我呈现和抗辩的舞台,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多元,有精通厨艺的“乔老爷与高彩萍”,展现东北快乐生活的“牛奶奶”,心态年轻的“淘气陈奶奶”,还有儒雅俊朗的“北海爷爷”,他们正面积极的形象有助于扭转社会大众对于老年人的歧视,让人们产生“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感慨。

(二)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积极老龄化认为,老龄化并不是人的内在本质,而是一种社会话语建构的产物。当社会话语强调积极的健康老龄化的生命伦理学意义时,银发群体依然可以积极参与社会互动,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文化与公共事务。[14]根据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知,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人们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15]媒体中老年群体的形象会直接影响社会大众对于老年人的评价和态度,进而影响到老年人的“镜中我”,“镜中我”越是消极的,老年人的自我认知也会更消极,而短视频平台中的老年群体形象一改往日的负面守旧,更多积极乐观的形象得以呈现,老年人也会将这种积极乐观的老龄化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推动积极老龄化的进程。

(三)促进代际融合

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在前喻文化时代,子代向亲代学习知识技能并予以继承;而在后喻文化时代,与之相反,亲代要向子代学习,知识以解构、重建、反哺等多种方式生成和扩散。[16]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和手工业时代,老年人的经验十分宝贵,属于典型的前喻文化社会,这就是缘何会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之类的俗语。而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甚至出现了部分学者提出的“老年数字鸿沟”。比起西方的社区养老,我们更提倡在家庭内部给予帮助,也就是数字反哺,在子代对亲代进行数字反哺过程中,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角色互换不仅没有引发冲突,甚至有研究表明,数字反哺程度越深,家庭关系更加和睦,[17]父母也越能理解和尊重孩子,从而促进代际融合,建立更为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四、结语

在后喻文化以及媒介赋权的背景下,老年人出于交友、自我价值实现等原因,积极地利用抖音短视频平台进行自我呈现,有助于打破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彰显老年人的价值,促进代际融合,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资本对于老年人的消费、老年人易受到虚假诈骗以及对短视频的过度沉溺等问题,需要平台、社会等多方面的群策群力,除了抖音短视频平台已经成立的老年友好项目、“老友专线”以及“银色闪耀计划”等,还需要社区积极开展老年人媒介素养教育以及各种社区线下活动,增加代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诸多措施为建设数字友好型、积极老龄化社会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老龄化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老年人噎食的预防、互救和自救
老年人崴脚之后该怎么办?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祖母的小帮手:老龄化世界需要更多可随机应变的机器人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