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诗玮中医临床辨治“六步”

2023-01-06 05:07黎丽萍余永鑫
广西中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病机疾病患者

黎丽萍,余永鑫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指导 阮诗玮

阮诗玮教授,临证四十载,深谙中医经典,勤学先贤理论,学验俱丰,擅长诊治肾脏疾病,运用“正邪辨证”理论治疗慢性肾脏病,创立了独特的临证“六看”辨证论治模式、辨病与辨证中西医结合的肾脏病多维周期诊疗体系[1]。阮教授认为,中医之道,上应天时(天气情况、五运六气),中扣人禀(体质禀赋、心理状况、病症结合),下通地机(地理环境、水土方宜),即“致广大”,此其宏观一面。但中医同时也具有“尽精微”的特性,当今人体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阴离子与阳离子等理论,阴阳之理无处不在;再如作为人体遗传信息载体的DNA分子双螺旋(双“S”)结构,与《易经》太极图(立体“S”)结构十分相似,此其微观一面。但大道至简,由博返约是事物能动性的基本特征,阮教授将中医核心之辨证论治过程总结为六个步骤,即证、因、机、法、方、药之辨治六步,盖以患者为中心,运用“六步”可以让中医师在临床辨治上执简御繁,诊疗思路更加明晰有序。现阐述如下,以与同道分享。

1 辨治六步之内涵

1.1 证 证,意指审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识证尤为紧要”。审证作为辨证论治之关键步骤,系指审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症状、体征而得出的本质结论,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具有时相性、阶段性特征[2]。孙光荣提出,审证是审察总结四诊所搜集获得的关于疾病的各类证据[3]。临证见患者之疾苦,常以合并多种疾病或者多系统症状、体征相兼为主,其虽有主次、急缓、轻重之别,但临床征象往往错综复杂,甚者可出现无病可辨、脉证不符或无针对性治疗等情况,中医师通过四诊合参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搜集病情资料,透过表象抓本质,辨清疾病当前所处阶段的证,可在一定程度上协助诊断疾病并指导治疗。

凡患者来诊,必困于疾患之苦,欲求解疾挽救之法。“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医者实施辨治之时,应抓住促使患者就诊的最痛苦症状,做到以主症为先,针对主诉应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张景岳之“十问歌”,阮教授首创的“六看”理论(一看天,二看地,三看时,四看人,五看病,六看证)等[4],再参以现代技术(如胸片、血尿粪检查、心电图、内窥镜、病理等)来获取患者所表现的客观体征及所表述的主观症状,综合判断。通过多方面获取疾病证据,并在结合三焦、四层(卫气营血)、六经、脏腑、正邪辨证的基础上进行审证求因,推测病在何脏何腑何经、疾病发展转变、病程阶段正邪盛衰等,进而提炼病证刻下之证名,从而把握疾病不同阶段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各种反应。

例如体质禀赋,正确辨别个体体质,把握其动态可变性,不仅能够测知易感病邪之属性,同时也能探知疾病发展演变方向。阮教授临证辨别体质常参照匡调元教授的体质学说,并结合人体自身状态,大致将体质分为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㿠质六种[5]。体质平和者(如正常质),感邪多轻,病程较短,预后良好;体质有所偏颇者(如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㿠质),不仅易感寒热等邪气,且病情可随体质而寒化、热化等,缠绵难愈,即“邪之阴阳,随人身之阴阳而变也”。再言之天人相应,闽地位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湿邪终年流行,正谓“同气相求”,腻滞质、迟冷质、倦㿠质者极易感湿而使疾病迁延不愈,日久正虚益甚;闽之夏秋,暑湿热燥之邪氤氲缠绵,晦涩质、燥红质者本易气血受阻、气阴亏损,内外合邪,病亦难愈。

1.2 因 临床辨治,在辨清证候之后,应把握引起“主症”的主要矛盾,探求病因。《黄帝内经》指出:“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任何疾病发病都有其缘由所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机体内环境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生理状态,易受异常的致病因素(即病因)影响,成为机体功能失衡的病理状态。古代医家对病因分类的叙述层出不穷,如《黄帝内经》言“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提出“三部之气,所伤异类”的病因分类;《伤寒论》云“千般灾难,不越三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宋代陈无择亦提出“三因学说”,并明确指出“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因此在确立证的基础上,医者通过整合病情资料,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如正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邪实(水饮、痰瘀、寒凝、热结等)、虫害、外伤、疠气等,把握其侵袭、传变途径,测知病情发展转变趋势,可为确定病机及治疗用药提供指导依据。

如肺痨一病,中医多言其为内伤正气、外感“痨虫”所致,医者若能见微知著、以常衡变,明辨其内因外候,治以扶正祛邪、抗痨杀虫,则多能立竿见效;如若未有追问其有无接触类似病史,而仅依赖于临证一派阴虚之象以补虚,则劳而少功、收效甚微,甚至延误病情。

1.3 机 基于审察证候、明确病因,医者可进一步推寻病机,其对接下来立法选方亦具有指导作用。病机是对疾病内在本质的关键认识,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之机理,概有“枢机”“机要”之意。《素问》提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又言“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并归纳了“病机十九条”之病机纲领,强调病机在辨治疾病中具有提要钩玄的作用。

阮教授认为,疾病病机,主要可分为基本病机和主导病机两类。基本病机是指疾病全过程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医者在诊疗中当先辨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及气血津液之变化,把握疾病整体发展趋向。如冠心病多以“痰瘀互结”为基本病机;狼疮性肾炎以“血热毒蕴”为基本病机;紫癜性肾炎以“血热妄行出血”为基本病机;劳损以“五脏虚损”为基本病机等。主导病机是在把握疾病基本病机的基础上,结合天、地、时、人等整体情况,是疾病突发、进展、转变的阶段性主导因素。如慢性肾炎患者正气有损,卫外抗邪能力失调,盛夏之际易感暑湿侵袭,致使内忧外患,破坏疾病稳态而诱发或者加重疾病,此阶段暑湿即是主导因素;再如肾病综合征多以“脾肾亏虚”为基本病机,然若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产生阳性药毒,则机体可在“脾肾亏虚”基础上出现一派“阴虚火旺”之象,此阶段阳性药毒即是主导因素。因此审治疾病时,既要整体把握基本病机,又要厘清现阶段诱发疾病发生发展甚至转变的主导病机,如此方能在诊疗过程中运筹帷幄,因机处方,以期恢复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状态,即“矫枉平衡”[6]。

1.4 法 治则治法是将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结合运用的具体体现,其上承证、因、机,下统方、药;在明辨了证型、病因、病机后,进而制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其恰当与否可直接影响选方遣药之趋向及临床疗效,在辨证论治中起承前启后作用。阮教授提出,治则治法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而定,主要内容可分为两端。一要法天则地、顺应人事,此为常法;二要随机应变、以常达变,此即变法。

常法如因势利导,即顺应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用药物、针灸推拿、气功等引导治疗,扶正祛邪,使邪有出路。《金匮要略》有云:“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临证常用之汗、吐、下、和、清、温、消、补皆是因势利导的具体体现。阮教授亦习用此法,如临证见肺气郁闭,肺失宣降而致气机上逆之咳嗽,治以开宣肺气、降逆止咳,顺应肺气宣发之势;再如脾为湿困,水湿内停之泄泻,若症见便前腹满、辘辘有声,多为水湿内停、阳气不通反滞于内,泻后觉舒则多是阳气得通、水湿得去之势,故此时应因势利导,泄其内蕴水湿,使脾阳疏通,则腹满自减,泄泻自止。

变法则难以细究,盖因多结合医师临床经验而定。如痿证一病,医者熟知《黄帝内经》之“治痿独取阳明”,此为常法;然若医者结合病情,运用补益肝肾、活血通络等法亦可见愈者,此即变法[7]。再如胃下垂者,补中益气,乃医者习用之法;而林上卿老先生针对肺气阻闭、清阳不升、中气不举之胃下垂的女性患者,结合患者嗳秽频作、舌红苔厚白腻、脉浮紧等具体证候,施治以宣畅肺气、升举清阳,予上焦宣痹汤加减,药后复查胃下垂已愈。林老经宣肺以升举中阳而愈此病,即变法也[8]。

阮教授临证运用以常法为主,针对疑难杂症,亦有灵活变通之法。案如诊一老妪,缘因肠镜检查并乙状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出现肛门持续瘙痒难忍,经审证、求因、寻机之后,施常法治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予消风散、五味消毒饮等加减治疗,药后效微,瘙痒持续难解。阮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考虑年老者脏腑衰弱,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肾虚之象,而肾开窍于二阴,故改治以补肾滋阴,予六味地黄丸加减,一剂效知,瘙痒立减,七剂药后肛门瘙痒十不足一,后续予一贯煎滋阴养血,七剂药后瘙痒止,随访未见复发。再如诊一眩晕的老年女性患者,伴见胸闷纳呆,形体肥胖,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施常法以祛湿化痰熄风而治,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后不唯罔效,反增心烦寐欠,继而详加审之,其每急躁易怒,善太息,胁肋不舒,小便红赤,诚乃肝火上扰清空所致,故改治以平肝泻火熄风,予天麻钩藤饮加减,三剂而瘥。因此阮教授据此提出:舌淡主寒,其常也;非寒,其变也。临证必须详其情志,闻其臭味,问其素体之质,适其脉证,灵活而治。

1.5 方 《伤寒论》云:“有是证,用是方。”处方是诊疗施治的关键一步,临床诊疗应注重四诊合参,根据病证辨因明机,进而立法处方。临证处方不应拘泥门派路数、时代古今,凡合病证,均可纳用,博采众方。处方基本原则:①方剂多由君臣佐使构成,君药重用以针对疾病的主导病机;臣药辅助,功擅次症;佐使则应服从君臣,各司其职。切不可关系颠倒、主次易位,致使方药之效减弱[9]。②七情相配,处方既要抓住基本病机及主导病机,配伍得当,发挥最佳效益,又要避免相畏、相杀、相反、相恶等削弱功效之不当配伍。③切勿不辨病因病机,妄求大方、重方、贵方以获奇效。阮教授临床处方多以宗君臣佐使之法,并结合考虑三焦、四时、六经、正邪、脏腑等处方思路。例如:三焦:病在上焦,多用上焦宣痹汤、翘荷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病在中焦,多用中焦宣痹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病在下焦,多用清心莲子饮、六味地黄丸、二仙汤、益肾清浊汤、益肾降浊汤等。四时:春日选用银翘散、桑菊饮、翘荷汤、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等;夏日选用六和汤、清络饮、王氏或李氏清暑益气汤、香薷饮等;秋日选用桑杏汤、杏苏散、清燥救肺汤、化肝煎等;冬日选用止嗽散、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

1.6 药 处方遣药贵在通常达变,这要求医者不仅要熟练掌握药物基本功效,更要明辨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损益攻补,活用巧用药物特性,故此常能出奇制胜。临床运用注意事项:①用量:内科常见慢性病,平和期病情缓,宜用常量、小量;急性期邪盛之际、症状兼变(原病症基础上出现新的症状、症状加重)或者外科急病,病情允许方能大量、重量突击猛进,以求邪去正复,但仍需注意中病即止、穷寇莫追,以防伤正,累及根本。②毒性:民间盛行“以毒攻毒”之说,部分医家亦将其奉为圭臬,有毒之药习开大量以求奇效,虽此法偶见奏效,但奏效者十不足一,且伤及元气之本。阮教授认为有毒之品并非不可大用,但需慎用、妙用,不可盲目寻求与众不同而妄行。③体质:体质强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强,药量可大,服药量亦可大,如病情需要,有毒之药亦可适当使用并增加剂量;体质弱者,难以承受药性纷杂,此时需相应减少剂量及服药量,如非病情需要,一般少与毒性之品。④时令:临证可运用“六看”思维,结合时令遣方用药,如夏季暑湿盛行之际,在处方基础上多添一味西瓜翠衣以清暑湿;秋季肃收,应时之令,常加植物种子类药物,如苏子、车前子等[10]。⑤边际效应:临床实践需探讨研究药物发挥疗效的最小剂量、增效的最大剂量与产生毒副作用的剂量,处理好量、效、毒之间的关系,精准个体化选用中药剂量,避免小剂量无效和妄用大剂量而徒增毒副作用且浪费药材。

2 六步辨治案例举隅

患者,男,32 岁。2017 年 11 月 11 日就诊。主诉:双下肢关节疼痛4 天。审证:望诊:面色黝黑,形体适中,精神疲惫,表情痛苦,舌红苔黄腻。闻诊:语言清晰,无气喘,无咳嗽,未闻及异常气味。问诊:患者3年前于体检时发现血尿酸升高(自诉高于500 μmol/L,具体不详),无四肢关节疼痛等不适,未予重视。1 年前因双踝关节肿痛,就诊于福州市第二医院,诊断为“高尿酸血症”,予以止痛、碱化尿液等对症处理后疼痛缓解(具体方案不详)。出院后服用“碳酸氢钠片、非布司他”等药物,症状有所好转,但双踝关节肿痛仍有反复发作,呈渐行性加重。患者4 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关节疼痛,主要分布于右膝关节、双侧足背关节,未予以重视。今因疼痛加重,遂来就诊。刻下:右膝关节及双侧足背处红肿热痛,足背疼痛常于劳累后加重,神疲乏力,大便日行1 次,质软,小便泡沫多,纳可寐安。切诊:脉沉。四肢肤温未及异常。六看:闽地地气多湿热,民患痹病者不在少数;本案患者为青壮年,平素恣食肥甘厚腻;发病时值立冬,恐寒气所侵,郁而化热,内外合邪痹阻络脉。辅助检查(2017-10-6):肾功能:尿酸:491 μmol/L,肌酐:85 μmol/L,尿素氮:4.9 μmol/L。泌尿系彩超示:①双肾强回声(小结石?大小:左肾下盏:3.5 mm,右肾中盏:3.7 mm);②前列腺稍增大;③双肾内血管、双侧输尿管、膀胱未见明显异常声像。西医诊断:①痛风;②双肾结石。中医诊断:痹症—湿热痹阻,络脉不通证。求因: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畸形和尿酸性肾结石形成等[11]。本病可归属中医“痹证”范畴。患者正值年轻体壮之时,平素嗜食肥甘厚腻,酿生湿热,痹阻络脉而导致疾病发生。因此病因当为饮食失宜。寻机:从患者的舌脉及症状表现看,辨证属湿热痹阻、络脉不通。盖因其嗜食肥甘厚腻,脾运失健,湿热内生,风湿热邪滞留肢体经脉、肌肉、关节,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所致。立法:按照“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患者主要矛盾为关节红肿热痛,故治疗上首以止痛处理,治以清热利湿排石、活血通络止痛为法。选方:三金排石汤加减。遣药:金钱草15 g,海金沙(包煎)15 g,鸡内金6 g,郁金15 g,车前草15 g,土茯苓15 g,威灵仙6 g,牛膝15 g,秦艽15 g。生地黄30 g,防风10 g,豨签草15 g。14 剂,水煎服,每日1 剂,早晚饭后分服。2017年12月2日二诊:药后患者右膝关节疼痛等症状较前减轻,但诉左侧大腿根部刺痛2周,时有腹胀、嗳气,晨起咽中有痰,量少色黄,大便日行1~2次,质软,矢气多,小便色黄,时有泡沫,舌淡红苔薄白,脉沉。2017年11月26日复查泌尿系彩超:未见明显异常,未见结石影。处方:守上方加赤白芍各15 g、甘草 3 g,再进 14 剂。2017 年 12 月 16 日三诊:患者诉双下肢关节疼痛已愈,无腹胀、嗳气等不适,服用中药期间嘱患者继续配合使用非布司他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已降至正常范围。遂嘱其清淡饮食,忌食啤酒、贝壳类海鲜、动物内脏等食物,门诊随访。

3 结 语

中医药疗人愈疾历史悠长,体系完善,然纵观从古至今,辨证思维理论层出叠现,让中医从业者有如大海捞针,难以甄别运用。阮教授总结出中医临床辨治“六步”,即审证、求因、寻机、立法、选方、遣药。通过将诊疗过程步骤化,既考虑全面,不致疏漏,又朗朗上口。需注意的是,临证诊疗过程中,六步均至关重要,环环相扣,无主次之分,循序渐进,方能取得临床最优疗效。

猜你喜欢
病机疾病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基于“取象比类”法探讨肝细胞铁代谢紊乱与肝纤维化中医病机的关联
从炎症细胞因子浅析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经验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2020年来多名新冠患者隐私遭泄露 患者隐私应如何保护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