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化管理探讨

2023-01-06 04:22章建秋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15期
关键词:生态化景区村民

□文/ 章建秋

(宣城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宣城)

[提要]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乡村生态化转型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乡村休闲旅游管理也必然面临着生态化转型。本文从新经济时代乡村休闲旅游的特点入手,分析生态化管理的必要性与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化管理措施。

乡村休闲旅游能够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村民创收、增收,对于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各个产业也因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经济时代,环境保护与生态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因此,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应当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开拓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新经济时代乡村休闲旅游的特点

(一)对乡村自然资源依赖度高。自然资源是乡村休闲旅游生态体系的基础,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核心与依托。秀丽的山林、清澈的溪水、幽静的田间小路,都对生活在城市的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人们渴望在乡村优美、宁静、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放松身心。因此,与其他旅游类型相比,乡村休闲旅游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更高。

(二)游客承载量十分有限。作为第三产业,乡村休闲旅游具有污染小、绿色环保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现象,它会导致旅游环境恶化,甚至影响村民的日常生活,对自然生态资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为保护自然环境、维护乡村生态系统平衡,景区不得不限制游客人数、控制旅游设施建设、限制景区规模。

(三)经济调控能力较弱。虽然乡村休闲旅游对景区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调控能力,能够促进景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但在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其经济调控功能受到削弱,难以在景区内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季节的更替,会给乡村休闲旅游经济调控功能带来巨大挑战。

(四)市场具有客源定势性。乡村休闲旅游以自然风景为载体,以农业为依托,为游客提供疗养、休闲、体验、观赏等便利。这种旅游类型对生活在小城镇的居民缺乏吸引力,目前的客户群局限于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型城市居民。另外,由于我国乡村休闲旅游起步晚、交通不便、缺乏海外宣传,境外游客也难以成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客源。因此,造成了乡村休闲旅游市场的客源定势性。

二、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转变传统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的需要。乡村休闲旅游虽然能够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农民创收、增收,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也对乡村环境和生态结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如河流污染、空气污染、资源过度开采等。在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下,农民缺乏环保意识,乡村生态问题被长期忽视。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自然性颓废现象频繁发生,损害了原有的乡村自然风貌,降低了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对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造成冲击。因此,必须转变传统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缓解人与自然、自然资源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对乡村休闲旅游进行生态化管理,在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的总体要求,将生态思想与环保理念融入乡村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向绿色发展之路迈进。

(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目前,一部分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生态环境优势的农村被开发成为新型旅游小镇。这类具有特色的新型旅游形式快速发展,成为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有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实现农村产业协同发展,同时有利于推动农村的城镇化转型。当前,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协调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从国家高度对乡村休闲旅游管理方式提出要求。因此,为了科学、合理地建设旅游小镇,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必须协调好乡村旅游产业与农村生态之间的关系。而生态化管理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它有利于摒弃以往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生态保护所带来的弊端,有效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

三、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化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村民缺乏主动性。乡村休闲旅游的经营者一般包括旅游企业、村委会以及村民,且村民是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结构单一、思想保守,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村民普遍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尚未形成环境保护意识与生态发展理念。生态化管理模式在短期内制约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影响村民经济收入,导致其在生态化管理过程中出现消极甚至抵触的情绪。

(二)法律保障机制有待完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因此,在生态化管理上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与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一方面目前我国针对景区生态管理出台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现行的管理规范基本借用和参照其他管理办法,缺乏具体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甚至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相互相抵触的情况;另一方面执法监督与管理不严。目前,各地方政府尚未成立针对乡村休闲旅游生态保护的执法机构,虽然乡镇政府、村委会、景区管委会等管理主体林立,但是执法范围与权力模糊、分散,经常出现执法混乱的局面,导致损害景区生态环境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控制。

(三)乡村休闲旅游主体环保意识薄弱。从乡村休闲旅游实际情况来看,旅游主体环保意识相对薄弱。一方面村民环保意识薄弱,乡村居民生活区域垃圾长期堆积,容易受到雨水腐蚀污染河流,对景区生态产生直接影响。加之,农药使用不规范、化肥使用过度,不仅阻碍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更严重威胁乡村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游客环保意识薄弱,在景区内与景区附近乱扔垃圾现象频繁发生,践踏草坪、毁坏花草树木、偷拿珍贵植物等行为也都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破坏生态系统平衡。除此之外,乡镇政府、旅游企业等也出现环保意识薄弱的情况,在乡村与景区生态环境治理上缺乏有效的措施,未能制定出完善合理的生态化管理方案,工作人员缺少环境教育,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使景区超负荷接待游客,导致景区生态失衡。

(四)生态与旅游的跨专业人才匮乏。人才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与基础,对该产业进行生态化管理离不开专业人才。但目前高校教育中,生态学与旅游管理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学科,而生态化管理缺乏既懂生态学专业知识又掌握旅游管理理论的跨专业人才,这就导致在该产业生态化管理的过程中,懂得景区经营的人不懂生态保护,懂得生态保护的人不懂景区经营。因此,各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应当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特别是生态与旅游的跨专业人才,响应新经济时代“绿色、开放、创新、共享、协调”的发展理念,以人才振兴带动乡村旅游产业振兴。

四、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化管理措施

(一)提升生态化管理的法制性,完善法律保障机制。为提升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化管理的有效性,应当首先从宏观的法律与制度角度入手。一方面完善景区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明确生态化管理的地位,构建完善的法律机制。并细化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经营等方面的生态化管理制度,使生态化管理有法可依、有制可循,从而实现生态化管理的制度化与法制化。另一方面旅游经营单位须制定健全的内部控制与管理机制,严格按照已出台的法律制度规范实施管理工作。例如,《新环境保护法》《森林公园管理办法》《风景名胜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在宏观层面上实现农村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协调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从而有效地提高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

(二)提升生态化管理的科学性,积极引进人才。从微观管理层面来看,各个管理机构应当充分发挥生态化管理职能,进而有效提升生态化管理的综合水平。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措施:

1、强化生态化管理培训工作。乡村休闲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工作人员开展培训,一方面须提升工作人员和经营者的环境保护意识,督促他们掌握相关保护技能,树立生态化管理观念;另一方面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新媒体工具加强对景区生态保护的宣传,呼吁游客自觉爱护景区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2、制订细化的生态化管理方案。管理部门应当立足于本地区旅游资源、景区生态与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在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制订细化的生态化管理方案,并构建管理评价体系与针对生态破坏的紧急预案系统,定期对景区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做到早发现、早治理、早保护。

3、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在实施生态化管理过程中,管理部门应当增加对景区管理的科技投资与人才投入,将科学技术作为生态化管理工作的核心支撑,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在科技与人才双重力量的作用下,促进生态化管理工作高效实施。与此同时,景区要定期检查与维护景区内的环境检测仪,及时查看和分析监测数据,提升管理的科学性与层次性。

(三)提升生态化管理的科技性,提高旅游主体环保意识。在对乡村休闲旅游进行生态化管理的过程中,须把握好绿色、环保的原则,积极引进绿色科技,倡导绿色管理。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环境教育。针对乡村休闲旅游的主体(包括游客、村民、旅游企业、乡镇政府)大力开展环境教育工作,关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教育宣传,不断深化生态化管理的积极意义,使生态化管理逐渐渗入乡村休闲旅游主体的意识与行为当中。

2、利用绿色科技。绿色科技能够有效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化管理效果。一方面利用节能环保的景区生产技术,为景区提供绿色能源,降低和控制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利用有效的污染防治技术解决景区污水、废物的排放问题,针对易造成污染的地方及时进行治理。同时,实施细致合理的垃圾分类,进行分类化、精细化的生态管理。

3、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流程。高度关注旅游活动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针对本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状况,合理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流程,以此对旅游活动进行积极干预,从而促使生态化管理效果达到最优。

(四)提升游客行为的规范性,控制游客数量。游客不仅是乡村经济发展的贡献者,也是乡村环境的保护者,为了促使生态化管理充分发挥出最佳效果,游客应当肩负起带动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责任,积极、主动地配合景区的生态教育,积极参与生态知识普及活动,游客也能在此过程中不断加强对农村生态的关注,约束自身不良行为。景区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建设包括垃圾桶、公共厕所、停车场、水质检测仪、污水处理设备等在内的生态辅助设施,通过生态辅助设施引导游客的行为,促使其自觉遵守景区生态管理规范。

(五)提升营销战略的绿色性,提高村民参与度。除了景区日常生态化管理之外,管理部门还应当实施绿色的生态营销战略。在立足景区自然环境特色的基础上,开发绿色、环保的旅游产品与路线,既可以吸引游客,获得经济利益,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在具体实施绿色生态营销战略时,须做好景区生态管理与旅游管理两方面的监督与管理工作,明确责任范围与具体分工。同时,管理部门可以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到生态化管理之中,推动景区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制订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化管理方案。管理部门可以定期举办村民讨论会,与专家和旅游企业一同探讨生态化管理方案,积极谏言献策,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贯彻落实民主治理,有效地提升方案的可行性。

2、为村民参与构建平台。积极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平台,并择优选择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较高的村民从事管理工作。在为村民增收、创收的同时,充分体现出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理念。

3、科学配置景区管理人员。优化生态化管理结构,针对不同的管理岗位安排与之相应的管理人才,提升管理人员与岗位职责的匹配度,促使他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与技术能力。在具体管理工作中,管理工作者须时刻秉持绿色管理、绿色发展、和谐民主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以缓解管理人才缺乏与不足的现状,体现新经济时代绿色、共享的经济发展理念。

(六)提升景区建设的环保性,坚持“三化”道路。“三化”道路是指在乡村景区建设的过程中,坚持环境净化、美化以及绿化的发展道路,以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为总体发展目标,逐步建立完善的生态管理体系。其中,环境净化包括在景区内建设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净化景区外的居民生活与生产环境,特别是农业废料的回收与分类。环境美化是指在乡村道路的主干道上加设指路牌、景区指示标语,在景区内安放路线指示牌以及文明环保标语。环境绿化是指增加景区内绿化面积,广泛种植花草,从而提高景区的环境质量,建设优美的乡村环境。通过坚持环境净化、美化以及绿化的发展道路,能够提升景区建设的环保性和低碳性,促进生态化管理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乡村休闲旅游具有对乡村自然资源依赖度高、游客承载量有限、经济调控能力较小、客源定势性较强等特点,为了顺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对乡村休闲旅游进行生态化管理显得十分必要,一方面能够转变传统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完成生态化转型;另一方面能够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协调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因此,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应当大力推广生态化管理模式,提升村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生态化景区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摘牌”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