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超,刘戈,亓先杰,施超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安徽蚌埠233000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血管严重病变的首选方案,其通过使用自体动脉或者静脉作为桥接移植物,跨过狭窄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形成分流,为远端缺血心肌提供血氧,从而保证其存活和正常功能。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桥血管有左乳内动脉(LIMA)、右乳内动脉(RIMA)、大隐静脉(SVG)、胃网膜右动脉(GDA)等。其中,LIMA 作为第一选择的桥血管,与左前降支吻合所获得的优越结果是毋庸置疑的,其术后10年的通畅率达到90% 以上[1],而大隐静脉(SVG)是除LIMA 外使用最普遍的桥血管材料。但是大量实验[2]证明,SVG 桥术后容易发生粥样硬化,其术后10 年的通畅率只有50%~60%。与SVG 桥相比,桡动脉(RA)桥不易发生粥样硬化,拥有更好的远期通畅率[3-4]。但是,由于目前缺乏临床对照研究,RA 桥依然未被广泛的应用到CABG 中。本研究对比观察了采用RA和SVG 分别联合LIMA 实施CABG 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术后1 年桥血管通畅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 年7 月—2020 年7 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接受CABG 治疗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67 例,男55 例、女12 例,年龄46~74(62. 3 ± 8. 7)岁。纳入标准:①术前均行冠脉造影检查,存在左主干或多支冠脉病变且至少1 条冠脉近端狭窄>70% 的非左前降支血管,符合《冠脉旁路移植术指南(2011)》手术指征;②接受PCI 治疗后再次出现狭窄的患者;③双侧颈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超声未见明显狭窄;④患者神志清楚,能够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需同期行其他心脏手术(瓣膜置换/成型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室壁瘤手术、Bentall 手术等)的患者;②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 的患者;③上肢有红肿、溃烂及外伤手术史者;④术后1 年内未行冠脉CTA 检查或者病历严重缺失的患者;⑤存在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陈旧性大面积心肌梗死等施行搭桥手术无法改善症状的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67 例患者分为RA组、SVG 组,其中RA 组35 例患者选用LIMA + RA 作为桥血管进行CABG 治疗,SVG 组32例患者选用LIMA + SVG作为桥血管CABG治疗。RA组35例患者中,男30 例、女5 例,年龄(58. 4 ± 4. 8)岁,BMI(25. 3 ± 2. 3)kg/m²,合并高血压19 例,合并糖尿病14例,合并高血脂7例,心绞痛CSS 分级(2. 8 ± 0. 6)级,心功能NYHA 分级(2. 9 ± 0. 6)级,有吸烟史10例、陈旧性心梗史8例、PCI史2例、饮酒史7例、脑血管意外史3 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EF%)为50. 8% ± 6. 7%,2 支血管病变者19 例、3 支血管病变者16 例;SVG 组32 例患者中,男25 例、女7 例,年龄(63. 8 ± 5. 2)岁,BMI(24. 7 ± 3. 5)kg/m²,合并高血压20例,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高血脂10例,心绞痛CSS 分级(2. 8 ± 0. 5)级,心功能NYHA 分级(3. 1 ±0. 6)级,有吸烟史14 例、陈旧性心梗史10 例、PCI 史4 例、饮酒史6 例、脑血管意外史8 例,术前EF%为52. 4% ± 7. 3%,2 支血管病变者4 例、3 支血管病变者23 例、4 支血管病变者5 例;其中,RA 组患者的年龄与SVG 组相比,P<0. 05,其余资料相比,P均>0. 05。本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订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1. 2 RA 获取方法 RA 组患者术前均通过Allen 试验及超声检测上肢血管情况,均未见明显异常。优先选择非优势手采集RA,沿前臂掌侧作弧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钝性分离肌肉及血管,注意避免损伤手臂神经。充分显露出RA 后,使用“no-touch”技术提取,显露并使用钛夹夹闭RA 分支后,剥离RA 主干。RA 长度近端不超过桡侧返动脉,远端不超过腕横肌,将RA 游离后放入罂粟碱及肝素混合液中保存备用。伤口彻底止血,连续缝合肌肉及皮下组织,皮钉固定皮肤,并用弹力绷带包扎前臂。
1. 3 SVG 获取方法 在内踝上方靠近胫骨内侧1~2 cm 处切开皮肤,游离SVG 远端,钝性分离周围组织,沿SVG 走形用手术剪分离皮肤及皮下组织,SVG 分支使用钛夹夹闭后切断。获取足够长度后,血管钳夹闭SVG 近端,远端切断套入卵圆形针头并结扎固定,注入肝素水检查SVG 是否破损,有破损处使用钛夹或7-0 Prolene 线修补,修补完成后截断SVG近端并将剥离的静脉放置肝素水中保存。伤口彻底止血,连续缝合肌肉及皮下组织,皮钉缝合皮肤,并用弹力绷带包扎术肢。
1. 4 体外循环下CABG 手术方法及术后观察 患者均在全身静吸复合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实施手术。胸正中入路切开皮肤,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胸骨锯纵行锯开胸骨,创面彻底止血。牵开左胸取LIMA带蒂血管,上端达第一肋间,下端达乳内动脉分叉处,使用钛夹夹闭分支血管,远端用7 号线结扎,检查血管血流情况后用罂粟碱液纱布保护备用,创面彻底止血后,3 mg/kg肝素化,正中切开并悬吊心包,探查确定进行搭桥的靶血管,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带蒂LIMA 与左主干或左前降支吻合,RA 与SVG 分别同升主动脉及靶血管端侧吻合。待血管吻合完毕后,使用即时血流测定流量仪(TTFM)测量每根桥血管的流量及搏动指数(PI),对血流量<20 mL/min 且PI>5 的桥血管进行矫正。可先用罂粟碱喷洒血管,解除痉挛后,重新测量,若结果仍不佳,需对血管进行重新吻合。结果满意后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逐步撤离体外循环,手术创面彻底止血,常规关胸。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体外循环下CABG 手术。RA组患者共涉及桥血管76支,其中LIMA桥血管35支、RA 桥血管41 支。35 支LIMA 桥血管中,与左冠状动脉主干吻合6 支,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吻合29支。41 支RA 桥血管中,近端均单根吻合于主动脉,远端有10 支吻合于右冠状动脉主干,7 支吻合于右冠状动脉后降支,5 支吻合于左冠状动脉钝缘支,6支吻合于左冠状动脉对角支,13 支吻合于左冠状动脉回旋支。SVG 组共涉及桥血管97 支,其中LIMA桥血管32 支、SVG 桥血管65 支。32 支LIMA 桥血管中,与左冠状动脉主干吻合7支,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吻合25 支;65 支SVG 桥血管中,远端均单根吻合于主动脉,近端有13 支吻合于右冠状动脉主干,10支吻合于右冠状动脉后降支,24 支吻合于左冠状动脉回旋支,13支吻合于左冠状动脉钝缘支,5支吻合于左冠状动脉中间支。
所有患者术后均气管插管状态返回心脏外科监护室,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顺利脱机拔管后,常规予以扩血管、抗痉挛等药物持续应用,出院后嘱患者规范服用抗血小板、抗痉挛等药物,定期随访。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ICU 监护时间、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胸骨哆开、肾功能不全、二次探查止血)、术肢伤口长度及术肢伤口愈合情况等。
1. 5 术后1 年两组患者桥血管通畅情况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观察 术后1年行冠脉CTA 与心脏彩超检查,评估患者桥血管通畅情况:桥血管狭窄程度<30%为通畅,30%~49%为轻度狭窄,50%~69%为重度狭窄,70%~89% 为线样征,90%~100% 为完全闭塞,计算桥血管通畅率。桥血管通畅率=(通畅的桥血管数/桥血管的总数)×100%。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二次血运重建)发生情况、术后生存情况、术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 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以-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 组 患 者 RA 桥 平 均 流 量(37. 1 ±10. 0)mL/min,PI 为2. 2 ± 0. 3,LIMA 桥平均流量(38. 0 ± 13. 4)mL/min,PI 为2. 3 ± 0. 4,SVG 桥平均流量(47. 4 ± 16. 5)mL/min,PI 为2. 2 ± 0. 4,均达到吻合标准。RA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1. 8 ± 2. 5)d,ICU 监护时间(1. 7 ± 0. 8)d,出现肺部感染1 例、胸骨哆开0例、肾功能不全1例、二次探查止血0例,术肢伤口长度(22. 8 ± 10. 1)cm,术肢伤口愈合不良0例;SVG 组患者住院时间(14. 5 ± 3. 2)d,ICU 监护时间(2. 0 ± 0. 9)d,出现肺部感染6 例、胸骨哆开1 例、肾功能不全1 例、二次探查止血2 例,术肢伤口长度(45. 0 ± 12. 9)cm,术肢伤口愈合不良4例;其中,RA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出现肺部感染的概率、术肢伤口长度、出现术肢伤口愈合不良的概率均低于SVG组(P均<0. 05)。
2. 1 术后1 年两组患者桥血管通畅情况 两组患者LIMA 桥血管均通畅。RA 组中共41 支RA 桥,通畅35 支、轻度狭窄1 支、重度狭窄1 支、“线样征”4支、完全闭塞0 支,术后1 年RA 桥血管通畅率为85. 4%;SVG 组共65支SVG 桥,通畅57支、轻度狭窄1支、重度狭窄5支、“线样征”0支、完全闭塞2支,术后1 年SVG 桥血管通畅率为87. 6%;其中,RA 组术后1 年RA 桥血管通畅率与SVG 组SVG 桥血管通畅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RA 组RA 桥血管与SVG 组SVG 桥血管相比更易出现“线样征”(P<0. 05)。
2. 2 术后1 年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RA组35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心绞痛5例、心肌梗死0例、脑梗死0例、二次血运重建0例,死亡0例,出现术肢并发症7 例;SVG 组32 例患者随访期间出现心绞痛2例、心肌梗死1例、脑梗死0例、二次血运重建0 例,死亡0 例,出现术肢并发症3 例;两组相比,P均>0. 05。
20 世纪70 年代,RA 首次被移植到病变的冠状动脉上,但是,由于RA 易痉挛的特性使其术后早期容易发生狭窄或闭塞,造成初期治疗效果不佳而被弃用[5]。直到20 世纪90 年代,ACAR 的研究重新唤起了外科医生们对RA 的重视。他使用改良的RA获取技术——“不接触技术”(no-touch technique)和抗痉挛药物,避免了在获取过程中对RA 血管内皮的损伤,克服了RA 易痉挛的特性,使得RA 桥获得了良好的早期通畅率。在最新指南[6]中,RA 与右乳内动脉(RIMA)及SVG 相比,更适合做为第二选择的桥血管。
目前,关于RA 桥血管与SVG 桥血管通畅率的比较多为回顾性研究,而多机构前瞻性数据却很少。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5]的结果显示,RA 桥的术后1年通畅率要高于SVG 桥,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不同。本研究结果显示RA 桥血管的术后1 年通畅率与SVG 桥血管无显著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上述研究中,每个患者都有两种研究移植物(RA和SVG),减少不同患者因个体差异对桥血管的通畅率的影响。而在我们的研究中,每一个患者只有一种研究移植物(RA或SVG),可以减少两种研究移植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助于我们区分影响桥血管早期通畅性的患者特征和RA 与SVG获取后出现的相关并发症。
在我们的研究中,RA桥血管出现“线样征”的概率高于SVG 桥血管,很可能与靶血管近端的狭窄程度有关。多项研究已经报道,靶血管的狭窄程度是影响RA 桥通畅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当RA 与狭窄程度越重的靶血管吻合时,通畅率越高,而与轻度或中度狭窄的靶血管吻合时,通畅率会下降,因为狭窄程度轻的靶血管会增加RA 桥的竞争性血流,从而导致RA 桥出现“线样征”或完全闭塞,影响RA 桥的早期通畅率。此外,在我们的随访中,有多名患者术后未规范服用抗痉挛药物,而未规范服用抗痉挛药物是影响RA 桥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7]。在术后复查冠脉CTA 的结果中,65 支SVG 桥血管中,有5支出现重度狭窄,2 支出现完全闭塞;而41 支RA 桥血管中,仅有1支出现重度狭窄,未出现完全闭塞的情况,可以看出术后SVG 桥血管出现狭窄或闭塞的概率更加明显。目前,有多项研究[8-10]已证明,RA桥血管的中远期通畅率要远优于SVG 桥血管。而且对于早期出现重度狭窄或闭塞的RA 桥血管,早已有文献[11]报道,术后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出现再通的现象。在近期的一项研究[6]中也发现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且指出RA 桥血管的再通可能与RA 易痉挛及竞争血流有关。
CABG 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主要取决于桥血管的通畅率。在我们的研究中,RA 桥血管与SVG 桥血管的早期通畅率均让人满意,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在死亡、心肌梗死、二次血运重建以及脑梗死等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这与另一项具有说服力的随机对照研究得出的结果一致[12]。但是,一些不太严重的并发症却很少被报道,例如术后肺部感染情况、术肢伤口愈合情况、术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在本研究中,RA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要短于SVG 组,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的概率也低于SVG 组。这可能与RA 组患者的年龄小于SVG 组有关,RA 组患者较SVG 组患者年轻,恢复能力较强。此外,我们观察到,SVG组患者的术肢伤口长度要明显比RA 组长,较长的下肢伤口会增加患者的疼痛,致使患者不愿早期下床活动,特别对于老年患者来说,长期卧床会大大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另外,SVG 组中有4 例患者下肢出现血肿、伤口裂开等伤口愈合不良情况,这可能是因为伤口拆线后患者活动量过大造成的。所以,相比较而言,前臂的伤口不仅容易愈合,而且对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影响较小,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在术后随访中,RA 组患者有5 例患者出现短暂心绞痛症状,而SVG 组中只有2例,这可能与未规范服用抗痉挛药物有关。RA 的组织学特征与其他动脉有所不同,其管壁内膜层和弹力层比较薄,但中层较厚,且完全由致密排列的平滑肌细胞组成,更容易发生痉挛,所以RA 搭桥术后的患者要规范服用抗痉挛药物,预防RA 发生痉挛。但是,RA 组的患者没有出现心肌梗死的情况,术后复查心脏彩超示左室收缩功能改善明显,说明RA 桥供应区域的心肌区域灌注更好,术后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在术肢并发症方面,35 例RA 搭桥的患者没有出现前臂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手臂缺血等情况,但有7例患者出现术肢皮肤麻木症状,这可能是术中损伤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动脉浅支造成的。一项纳入3 911 例RA搭桥患者的研究[13]显示,术肢麻木是RA 搭桥术后最常见得并发症之一,绝大多数患者在术后3~6 个月可恢复正常。所以,对于需要RA 搭桥的患者,术前不仅需要通过Allen试验及超声检测上肢血管,确保RA 供血区域有良好的侧支循环,避免术后出现手臂缺血情况,而且对于术者而言还要熟悉掌握前臂的解剖结构,注意前臂的感觉神经分布,这样可以避免术中对神经的损伤,减少术后术肢麻木症状的发生,例如术中在前臂中段、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与桡动脉伴行密切,所以分离时动作务必要轻柔,在暴露前臂外侧皮神经时,注意将其牵拉到外侧,可避免对其的损伤。
本研究不足之处:①患者样本量少,随访时间短,无法评估患者桥血管中远期的通畅率与临床疗效;②在本研究中,患者的选择存在偏倚,RA搭桥的患者明显更年轻。同时也不能排除性别、术前合并症等方面对桥血管早期通畅率与预后的影响。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我们期待开展相关前瞻性研究,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探索RA 桥血管更多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RA 桥血管、SVG 桥血管在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CABG 术后1 年的通畅率均较高,与SVG 组患者相比,RA 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肺部感染等术后并发症更少、更易出现“线样征”。在我们的研究中,RA 桥早期的通畅率与SVG 桥相似,但是SVG 桥出现重度狭窄及完全闭塞的趋势更加明显,且远期通畅率不佳早已得到证实,以后势必会被动脉桥取代,RA桥血管会因其优越的通畅率及临床疗效,在未来的CABG 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