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国庆小学 陈天喜
“中国文化素来崇尚‘含蓄’的表达,鄙弃‘直白’的言说”[1]。“含蓄”不仅具有美学价值,也具有一定的育人价值。“含蓄”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就是“藏”的艺术。“教学中‘藏’的艺术蕴含着教育智慧”[2]。“藏”是“留白”的艺术,是隐藏、蕴藏,不直接显示教育意图,是对“讲深讲透”的有力回应。当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纯粹地接受教育的命令,而是享受过程,于不知不觉间受到浸润与滋养时,真正的教育发生了。教育教学中发挥“藏”的艺术,即注重“教是为了不教”或者“少教”,强调“欲言又止”,其目的指向学生思维的开放、自主意识的提高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1.“藏”即设置悬念
所谓悬念,即悬而未决,即结局难料,即“不知后事如何”。说书人说到紧要处,常常以“且听下回分解”的说辞为悬念,勾起听众的好奇心,让期待、焦急、想象等充盈周身,盼望着下次听书机会的尽快来临。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时不时地制造悬念,通过打破平静与惯常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期待心理。语文教学一旦毫无挂碍地进行到底,似乎一眼可以看到故事或学习的尽头,没有峰回路转,没有“藏着掖着”的地方,没有预料外的惊喜,那么,学生的兴趣索然也就会成为必然。直达结果的教学固然不出差错,但学生的平庸与课堂的低效也是显而易见的。小语教学中,一字不落地讲解应该摈弃,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应被提倡。留一点悬念,学生才会兴致盎然,才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动力。一旦学生的心中充满了强烈的悬念感,一旦学生对文本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其思维必将开始向文本的深处伸展,真正的学习就有可能发生。
2.“藏”即设置障碍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的“愤”与“悱”就是思维中的障碍。没有思维障碍,教学就缺乏张力;没有认知冲突,教学的意蕴就打了折扣。语文教学,因为建立在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上,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语言基础,因而并不是零起步,于是认知冲突或理解障碍是必然的。即便没有障碍,教师也要设置障碍,以便打破教学的平衡。作者、编者与学生“想不到一块儿”是正常的,而且恰恰是“想不到一块儿”,才是难得的生成性资源,才是“藏”的价值与意义。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猫》的教学中,教师不妨设置障碍,发挥“藏”的艺术:“照理说,老舍先生应该先写满月时猫的可爱,但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却在一开始写长大后猫的古怪,为什么呀?”如此,以问题设置引发思维障碍,让理解“藏”在问题中,促使学生进入到深思、质疑、辩论的境地,课堂更加耐人寻味,有了增值的可能。
3.“藏”即引而不发
藏而不发也就是引而不发,就是善于启发引导,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教师做足了“拉弓”的准备,学生才是“发箭”的主体,教师只是向导,只是“依情而定”“应情而行”[3],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实践中,经常见到教师说完上半句话后,就停止了,期待着学生说出后半句话,这就是典型的“引而不发”。“不发”,恰恰是对学生自主能力的注重,能够促使学生进入到自主学习之中。另一方面,语文具有模糊性。如果教师过分明确地讲透、讲精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受限了,谈不到丰富而深刻。因而,就语文教学内容而言,教师应多一些“藏”的艺术,不是直接指向学生要学习的具体内容,而只是粗略地指出大概的目标与范围,以便于学生的探索有一定的余地,有自由选择的空间,真正达到因“藏”而丰富、因“模糊”而多元的目的。
1.有利于激发想象探究
“藏”的目的之一是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探究的欲望。如果语文教学从头到尾一览无余,学生就失去了想象的必要与时机。教师“藏”起来了,文本的意蕴与思想暂时“藏”起来了,学生才会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究。“藏”得好,学生“寻”得就真;“藏”得妙,学生“探”得就深,想象的翅膀就会“扑棱棱地飞”。教师言说的暂时“断流”,才会给予学生思维运转与想象探究的机会,教师教学历程中的有意隐藏,才会敞开学生的探究想象之路。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提升不可或缺。适当的、丰富的想象,既是对文本的有效补充与理解,也是学生自身思维的锻造与开阔。想象愈丰富,愈能丰富学生的言语世界与精神生命,语文课堂愈有沉甸甸的分量。学生能想象、善想象、深想象,才是思维开发、情感润泽与思想裂变的有力体现。因而,发挥“藏”的艺术,提升学生的思考力与想象力,应该成为打造理想语文课堂的一个基本视点。
2.有利于发挥主体作用
“藏”的目的之二是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教师不“藏着掖着”,直接明示,学生就失去了自主自悟的机会,这与“以学为中心”的新课改理念是相悖的。课堂或学习的中心或主人是学生。真正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才是对课堂对学生的负责。教师的舌绽莲花不是学生中心地位的体现,教师的滔滔不绝不代表学生思维的真正律动。须知,教师的“深刻、博学”,可能与学生无关;而教师藏起锋芒,反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与思维拓展。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开大会》的教学中,巧藏与巧露的地方比比皆是。第一次,作者“藏”了时间,第二次,作者“藏”了地点。在一次又一次其他动物的提醒中,这些因素才逐渐“露”出来,狗熊才明白一个简单“通知”包含着一些必不可少的因素,学生也从狗熊身上得到深刻的教训,逐渐厘清“藏”与“露”的关系。这一切,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结果,而是教师巧“藏”,学生逐步巧“露”的结果。
3.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
“藏”的目的之三是进一步调节课堂气氛。“藏”意味着教师不轻易示人,于是学生欲追究竟的想法一波连着一波,课堂气氛愈来愈高涨。“藏”还具有游戏性——不是直接给予学生答案,而在“玩中学”,在于角色体验。教学中游戏的价值不可低估——能够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主动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发生有效学习与深度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中,教师与其滔滔不绝讲解壁虎、鱼、牛、燕子尾巴的不同作用,不如藏起自己的锋芒,让学生分角色表演,通过游戏调节课堂气氛。正是在表演中,学生理解到壁虎尾巴的再生功能;正是在反复的“爬呀爬”的角色体验中,学生理解到“尾巴的再生也需要一段时间”;正是在不同的动物“角色扮演”中,学生意识到不同的尾巴是不一样的,有的尾巴无法再生……扮演过程中,学生大面积地动手、动口、动脑,课堂气氛一次次浓烈起来,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1.“藏”与“白”的布置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藏”,不是“不教”,而是“少教”,是在“少教”的基础上把学习的权利让给学生,正所谓:“教”是为了“让学”[4]。这种“让”与绘画中的“布白”的意蕴一样,是为了给学生更多探索的空间与余地。课堂中的“让学”意味着放权,包括提出问题权、自主理解权、批注权、学习选择权、读写权、反馈修正权,等等,都要给予学生。小语文本中,本身有一些“留白”,比如省略号。这样的地方应该留给学生去完成,应该是学生的“自留地”。这意味着,发挥“藏”的艺术,就要凸显学生在“留白”中下功夫的比重,就要杜绝教师的“满堂灌”,拒绝教师的“一言堂”,让自主自悟成为课堂或学习中的常态。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中处处有对比:景色的对比、人物心理的对比……大多数教师会引领学生一步步分析多种对比,做到地毯式精细扫描与分析。也有教师有的放矢,独出心裁,选择仅仅分析景色的变化,而把巨人前后的心理对比等留给学生自己探究。因为景色之“变”,正是人物心理之变的体现,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依据花园的“盛”与“衰”,去自主探索人物的“喜”与“愁”。这种有意的留白与放权,这种“藏”与“白”的匠心的运用,促使学生把探究的触角伸向更远。
2.“藏”与“露”的把握
发挥“藏的艺术”,把握“藏”与“度”的尺寸,才能“引领学生拾级而上”[5],而不是越级而上。“藏”不是“藏”得很深,而是巧藏,还要巧“露”,正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如果“藏”得太深,学生就会有茫然失措之感,云里雾里,找不到有效学习的路径。因而,“藏”中要露出蛛丝马迹,要适当地搭桥,以便让学生有迹可循;“藏”时要给出大概范围,以便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按图索骥。教师的“露”一定要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在学生经历了思维的爬坡之后仍然“思无对策”之时,在学生争辩得不可开交之时,教师恰到好处的“露”,才能为重难点的突破而助力。
仍然以《动物王国开大会》的教学为例,教师完全可以做到适度的“藏”与适度的“露”。狗熊的四次“通知”播报内容中的第一次,教师完全可以“露”,通过“通知内容、悬念与提醒者”三个方面给予学生提示。其中的“悬念”就是“狗熊没有告诉大家开会的时间”这样的“通知”哪怕有一百遍也不顶用。在此基础上,其他三次提醒的内容,教师就要“藏”,让学生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去学习其他三次“通知”内容。如此,学生自己弄懂了“通知”中的“地点、时间”等必不可少的因素,完成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样的尺度把握有分寸感,该“藏”的藏,该“露”的露,应被大力提倡。
3.“藏”与“境”的营造
“藏”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有所依仗与支撑,应该“藏”于一定的场景中。所谓的“造境”就是一种依仗,所谓的情境教学其实就是支撑。在情境中,学生能够避免突兀与强硬,能够无痕地接受学习任务。教师把知识点的理解与教学目的的达成蕴藏在一定情境中,在唤醒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强化情感的体验、加深文章思想的理解。因此,发挥“藏”的艺术,关键在于做好“境”的营造。情境要有强烈的关联性、生动性与暗示性。如果“境”是新颖的、丰富的,暗含着一些有用的线索,并且具有强烈感染学生的力量,那么,“藏”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猜字谜》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言’来互相尊重”一句进行猜谜,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谜底是“请”字,教学就会寡淡无味,“藏”的艺术无从谈起。不妨营造这样的情境:“家里来客人了,请同学们表演一下让座的姿势、表情与动作。一个充当‘小主人’,一个充当‘小客人’。”一个学生做出拱手相让的动作:“哇,你能来我家,太高兴了,快请坐。”另一个学生赶紧回礼:“随意,随意,别客气了。”如此,教师把谜底“请”巧妙地隐藏于模拟情境中,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所学所得深深烙印在记忆库中。
“藏”不仅仅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理念。活用、善用、深用“藏”的艺术,语文的万千景象必将豁然涌现在学生的视网膜上,学生的精彩与厚重必将成为熠熠生辉的常态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