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耀国,刘吉山
(1.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畜牧兽医管理服务中心,山东 滨州 256600;2.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山东 滨州)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引发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IBRV可导致潜伏性感染,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 B类疫病,在我国是进出口检疫中的必须检疫疾病之一[1-2]。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没有严格的季节性发病规律,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秋冬季节,牛群聚集,疾病发生率较高。本文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的流行概况、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以期对基层从业者诊断和防治该病提供理论支持。
IBRV属于疱疹病毒科 α疱疹病毒亚科,病毒粒子呈多形性,直径约为 150~200 nm[3-4],由囊膜、衣壳和核心三部分组成。该病毒对碱性有较强适应力[5],在 pH6~9区间范围稳定存在;不耐酸,在 pH4.5~5区间范围不稳定,很难存活。在高温条件下很难存活,在寒冷潮湿环境下,则有较高适应力。IBRV主要感染牛,肉牛是易感动物,奶牛也易得。
该病主要通过接触性传播,病牛和隐形感染带毒牛是主要传染源。呼吸道是病毒首先感染的区域,病毒粒子首先与附着在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融合[6],后病毒衣壳在附着和穿透宿主细胞膜后进入细胞质[7-8]。核衣壳通过微管导入核膜,然后病毒 DNA释放到细胞核中[9]。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可引起免疫抑制,令机体抵抗力降低,从而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最终导致机体死亡。研究显示,IBRV在感染细胞后的主要生存机制是在体内潜伏感染,IBRV病毒首先会侵袭到神经组织上它随着神经细胞的 DNA复制而复制,从而造成病毒在体内长期潜伏感染的状态[4]。牛感染 IBRV后,临床主要表现结膜炎型、呼吸道型、流产型、生殖道型以及脑膜炎型[10-11]。其中,对于脑膜炎型 IBRV通过三叉神经通路到达神经系统,感染犊牛的典型神经症状包括肢体不协调、盘旋、眼球震颤、磨牙、重复感染和最终死亡。
诊断该病最经典的方法是中和试验,在国际贸易和在我国动物检疫中适用该法作为检测该病的方法之一[12]。该法是用已知病毒与待检血清中的中和抗体结合,基础是测定病毒感染力,依据是免疫血清中和后的残存感染力。中和试验由于操作过程较复杂,实际需要时间较长,并且在检测过程中容易受到如细胞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所以目前该方法正逐渐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所替代。
该法需要根据患病牛的临床症状和解剖情况,采集相应被感染的器官病料,然后用牛源细胞培养物进行病毒分离,实验室常选用牛肾传代细胞进行接种,一般经过 3~5 d的培养后,根据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CPE)作为直接观察指标。比较典型的细胞病变是细胞呈现圆缩、葡萄状聚集并有空洞出现等。
该法利用酶原抗体特异性吸附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添加底物后,在酶原抗体酶活性的作用下形成有色产物,然后根据相应颜色变化进行判定。与中和试验相比,ELISA操作简洁、快速,并且特异性和敏感性更高,非常适合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进行检测。
该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通过设计温度梯度和各种酶的参与,对目标基因片段在体外进行快速扩增,然后根据扩增结果与已知病毒基因进行比对,从而得出检测结果。核酸检测技术相比较于其他病原学检测方法和血清学检测方法。具有高特异性、高敏感性以及结果快速的特点,因此,在实验室诊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上已经被广泛应用。
本病属于病毒性疾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对患病牛进行治疗。临床上主要采取增强牛自身抵抗力,防治继发感染和控制死亡率的方法促进牛只自身恢复健康。临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患病牛进行救治,西医主要采用抗生素防治继发感染,中医则通过调节机体代谢,排泄热毒的方式帮助牛只恢复,如升麻、桔梗、升载等中草药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牛只抗病能力,达到抑制邪气、扶正阳气的目的[13-14]。
为了更好的预防本病的发生,牛场严格采取的“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是很好的选择。在引种或者引入冻精过程中,必须对引入地进行严谨的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保引入地无该病发生,且引入牛场后必须再次经过严格的病原学诊断,确保健康无病后才能进行混群或使用。牛舍、饲养环境以及舍内工具务必做到定期消毒,避免发生应激现象引起的牛群抵抗力降低,提供优质饲料,提高牛群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