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爱君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回民区管理站
森林草原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科学研究发现,发生森林草原火灾会使森林草原环境急剧变化,物质循环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森林草原生产力衰退、基础结构破坏、生物量下降、循环功能失调、森林生态失衡等,其恢复时间相当漫长。森林草原火灾具有突发性、多样性、危害性、广泛性和隐秘性等特点。因此,森林草原火灾调查与控制是林草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复杂、艰巨的工作,涉及到林草防火学、气象学、气候学、林学、勘查学等多种学科领域。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回民区管理站(以下简称“回民区管理站”)辖区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北部山区,区域内地质条件复杂,平均海拔1250 米。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热量资源充足,年平均气温 5.0℃~7.5℃,≥10℃有效积温2800~3000℃,无霜期120~130 天。处于半干旱典型草原地带,具有较为明显的垂直植被分布特征。区域内有大量的珍稀动植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有野生植物 77 科 280 属 435 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 种。主要有森林草原、灌丛草原等植被类型,森林植被主要建群种为白桦、山杨组成的混交次生林,灌丛草原主要建群种为线叶菊、羊草等;野生动物有草原雕、苍鹰、灰背隼、红隼、梅花鹿等。
回民区管理站辖区面积9730.6 公顷,其中位于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面积289.5 公顷、缓冲区面积2542.5 公顷、实验区面积6898.6 公顷。辖区北以大青山为分水岭,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接壤,东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相接,西与土默特左旗交界,南与乌素图管理站毗邻,构成了一条天然的生态交错带,在维护森林草原生态稳定、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回民区管理站建立了专业护林防扑火队伍,配置和完善了防扑火工具,并定期培训防扑火人员;多形式开展防火宣传教育,在进入保护区的主要道路设立防火宣传牌,严禁民众在辖区内上坟烧纸;强化护林防火规章制度建设,在主要沟口设置哨卡,对进出辖区的车辆、人员进行检查登记,从源头上杜绝火种进入辖区;在林区开展清山、清沟行动,强化执法;加强防火隔离带建设,并在易燃植被区合理配置防火树种。
扑火时,应改变过去的人海战术,采用专人专防战术。由专业人员进行扑火不仅可节省费用,还可大大提高灭火效率,从而减少损失,有利于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标。将防灭火经验与科学技术及当地气象相结合,做到“适地适防”,可大大提高森林草原火灾的扑救能力和水平,从而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
保护现场。火灾发生后,现场扑火人员较多,周围地理环境也较为复杂,不经意的灭火行为可能破坏甚至改变现场的原始痕迹,干扰后续调查工作的开展。因此,侦查部门接到火情报告后,应迅速组织人员赶赴火灾现场,指定相关人员保护好现场。
勘查火场。发生森林草原火灾后,应对火灾现场认真勘查,并在统一组织、统一调度、统一领导下开展后续工作,如划定勘查范围、确定火灾发生种类、制定勘查顺序等。勘查人员应按照“抓住中心,全面进行”的方针,从火场外围逐步向内开展勘查。现场访问是现场勘查工作的一部分,是获取火因线索和证据的重要来源,其通常与实地勘查同步进行。结合现场访问的结果,可以更加深入细致地进行现场勘查,进而从中发现问题。
调查火因。火灾发生后应调查起火原因,全面查找能引起火灾的残余物,尤其是烟头、火柴梗等,还要查找脚印、雷击物、油脂、食品垃圾、车迹等可疑物品或痕迹。若火灾地点在铁路、公路两侧,应认真调查过往车辆和人员流动情况,对现场可疑痕迹从不同角度拍照留存,并做好详细、准确、真实的记录,最后总结书写调查报告,确定火灾发生的原因。
查找起火点。火灾的可寻性与火场面积直接相关。如果火场面积较小,搜索区域相应就小,目标就比较容易发现;反之,则搜索区域大,目标相对较难寻找。刚开始时,火势呈圆形或椭圆形发展,火源点通常位于火场中心。此时的火势很弱,火场周围区域往往还有很多未燃烧的植被。当火势持续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和面积时,火势会因受到背景条件的影响而呈不规则形状。由于风速、风向、坡度和可燃物类型的变化,以及自然障碍物的影响,火势有时迅速蔓延、有时发展缓慢,这可能导致火灾在地面留下非常明显的痕迹。当火灾在一个地区蔓延时,它可以在树木、杂草或其他地面覆盖物上留下不同形状的烧伤疤痕,即火疤。在确定起火点时,通常根据不同地区的火疤分布来确定火势发展方向,最后确定起火点的位置。火灾的起火点也可以通过火疤分布型和植物损害情况来确定。
总之,在发生森林草原火灾时,要科学制定防扑火方案,尽最大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扑灭火灾,以减少经济损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防患于未然,采取一切措施防止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这是维护生态平衡、造福人类的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