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珺
(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 050024)
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心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要求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北省是职业教育的先行者,晏阳初定县实验为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长期积累,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规模、结构等都有了一定的改观,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当前,我国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高效衔接关键期,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内重点关注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有效服务于乡村振兴?本文首先对晏阳初定县实验进行相关叙述,其次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脉络,从中得出启示,希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为其他省份提供借鉴经验,助力乡村振兴。
晏阳初是我国乡村平民教育家,20世纪早期,他在河北省定县进行的平民教育实践对定县乃至河北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内容全国各地纷纷效仿。晏阳初团队在了解定县的发展情况后,总结出导致农村贫困的源头,即愚弱穷私。“愚”是指农民未接受过教育,知识量少;“弱”是指大多农民体弱多病,农村地区卫生条件差;“穷”是指农民贫困,没有生活来源提高生计问题;“私”是指农民不团结合作,缺乏公德与团结意识[1]。通过实践,创造出“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
“四大教育”分别是文艺教育、卫生教育、生计教育和公民教育[2]。文艺教育是通过教学方式进行扫盲,不仅根据定县的实际情况自编教材,而且大力推行民间艺术,如秧歌、鼓词等,解决“愚”的问题;卫生教育即通过传播相关预防疾病知识,培养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解决“弱”的问题;生计教育即教农民相关的农业生产知识,创设农村合作经营组织,解决“穷”的问题;公民教育即培养农民的团结力,并培养其判断力,使他们能在是非面前做出正确的判断,解决“私”的问题。
“三大方式”分别是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学校式教育”的对象为青少年,在课堂上接受教育,使学生获得生存技能和知识;“社会式教育”的对象通常是社会群众和有组织的农民,以演讲和读书活动教育农民,使农民在日常中学到知识;“家庭式教育”的对象是妇女儿童,主要通过家庭会议,传播道德修养和幼儿自我保护知识等。
晏阳初定县实验为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首先,实现了第一个“宪政精神”框架下的县级自治,做法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与推广性,对各地起到了示范作用。其次,形成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的乡村平民教育体系使定县成为了无文盲县,且当天花爆发时期,消灭了天花。最后,引进的相关农业知识和技术,直至现今,仍然造福于河北农民。
2.1.1 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职教提出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方向等进行了数次改革,创办了若干职业中学、农业中学等,虽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迈出了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生产处于怠懈阶段,生产停滞不前。为了肃清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1978年,国家注重经济体制改革,河北省也拉开改革的序幕。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拟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决定(草案)》,确定了25条农村改革的政策。河北省积极落实中央政策,省内各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系列的举措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并且调动了生产积极性。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逐渐意识到技术与人才的重要性,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健全河北省职业教育体系成为紧迫任务。
2.1.2 政府牵头,建设农业中学
在文革十年期间,5万多的农业中学被迫关闭。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扩大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特别是扩大农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3]。作为农业大省,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多项建设农业中学的改革举措,探索符合时代所需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始终心系三农。1979年,河北省决定适应农村经济结构变化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大办农业中学,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批转省教育局《关于积极进行农村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请示报告》,推进了省内中等教育发展。1980年,河北省教育局印发《河北省农业中学教学计划》,提高了河北省农业中学的教学质量。截止1983年末,全省有农业中学236所,在校生41918人,专任教师2696人。
2.2.1 实施“燎原计划”,探索教改实验区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探索河北省农村经济与教育改革结合的途径,1987年2月,国家教委和河北省政府合力建立“河北省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4]。1988年8月,国家教委在河北省南宫市开会,并正式部署“燎原计划”。“燎原计划”以项目带动农村教育发展,通过科技立项带动经济、教育、科技,给农村经济与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激活了农村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5]。1988年12月,实验区扩大到12个县(市)。河北省在全国率先实施的“燎原计划”使河北省12个改革试验县(市)的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92%,乡镇农民成人学校办学面达到100%,农村初级技术员由1986年的5986人增加到1993年的10992人,中级技术员由1986年的486人增加到1993年的1768人,有146万人掌握1或2项实用技术。
2.2.2 兴办县级职教中心,开创历史先河
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经过十年不断的努力,虽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但还是显现出各种问题,其中较为严重的问题是办学效益较低。1989年,在河北省教委指导下,河北省建立了第一所县级职教中心,即“获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获鹿县(现鹿泉区)建设了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在校生1000多名的“获鹿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即当今的“获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6]。县级职教中心的创办不但改善了办学环境、学习条件等,而且形成了县级职业教育的新管理体制,开创了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1991年4月,省政府决定在全省推广获鹿经验,在职业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对国内的其他职教中心起到了示范作用。
2.3.1 开展教师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这一时期,农村生活环境艰苦、工作待遇差,农村教师不愿留在农村,因此农村的代课教师基本为落榜的初高中毕业生,未接受过系统的培训,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不高。为了加强河北省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1997年初,河北省召开了职教工作会议,教育部门提出要把河北省职业教育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同年,省政府在河北师范大学建立了“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和“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对省内的农村职业学校进行指导,进行师资培训,为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注入了有生力量。1998年,河北省依托河北师范大学、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学历未达到要求的教师均可免费进行专升本学习[7]。2004年,中德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讨会在秦皇岛召开,会议将培养“双师型”教师纳入了重点,“双师型”教师培养进一步加强。
2.3.2 完善“三教统筹”,提升职教质量
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扩招,河北省出现了普高热,职教学校招生遇到了困难。河北省强化“三教统筹”措施,充分发挥了教育的整体功能,扭转了招生的被动局面。“三教统筹”是农村为了留住人才的可行之路,加快了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自2000年起,河北省职教中心与高校合办了“3+2”成人高职班,进行了大规模的招生,至2003年,招生至3.2万。在教学管理上,河北省高等学校与多所中职学校进行衔接,合力打造“五年一贯的教学计划”,共同定制培养计划与安排,提升了教育效益,提高了管理水平。在培养效果上,由国家重点高校、河北高校、河北中职学校共同合作,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相结合,培养了大批量应用型人才,且参与到技术推广与农村职业教育中实现科教兴农。在国家和省的共同努力,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总体水平不断提升,招生逐渐增多,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2.4.1 开展“送教下乡”工程,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新机制
农民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在生产经营的同时,无法进入传统的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学习,生产力水平呈下降趋势。2009年,河北省政府决定在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系统普遍开展“送教下乡”工程,提出要深入推进“送教下乡”工程,通过在农民日常的工作场所开班办学,教师从传统课堂转移到农民劳动的场所进行技术培训,以培养具备农业生产经营知识与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培养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8]。同年,以“送教下乡”为主要内容的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1年,河北省教育厅对送教下乡体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开设了1500多个教学点,且通过教师、专家的努力,开发编写出“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送教下乡专用教材”。河北省开展“送教下乡”工程,把学习场所设在田间,通过向农民传授先进理念、科技知识、经营方法等,改变了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招生困难的问题,推广了农业技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被教育部称赞,并推向全国。
2.4.2 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契机
农村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应以职业教育为引擎,带动乡村振兴进入快车道。首先,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机制保障,河北省制定了2018至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三年规划,加大教育资金支持力度,支持省内十个深度贫困县建好职业学校。其次,为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各地区将深度贫困县的教师全部纳入“国培计划”,筹备了教师队伍建设资金,并制定深度贫困县专项教师培训计划。最后,为提高农村的内生动力,省政府开展了公益性农民培养计划,引导农村里更多的年轻人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到2020年3月,河北省的62个贫困县均摘帽,河北史上首次消除了区域性贫困。
办好农村职业教育,是政府应尽的责任。1980年左右,农村职业教育的各部门责任不明,导致农村职业教育举步维艰,发展缓慢。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中,省政府发挥了引领与统筹作用,各级政府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协调者、组织者。河北省确立了“政府统筹、部门联办”的办学体制,统筹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办学效益。职业教育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政府也进行了相关合作,如2016年,河北省唐山市教育局与北京市朝阳区建立起合作关系,签署了职业教育领域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职教师资访学交流机制,技术人才合作培养,推动了河北省职业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育,体现了先进的生产力,与当地经济发展分割不开,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政府部门要紧跟时代,认真学习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目前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高效衔接时期,如何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建设乡村文明,必须依靠政府的引领与统筹。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是其根本宗旨。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南宫市职教中心探索出“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为河北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借鉴。2021年9月14日,河北省教育厅发布了《河北省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到要健全基于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并立足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和经济社会需求,对学科专业增量调整、存量调整,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方向。职业教育要建立与本地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农村发展要进行地域资源有效利用,对人才进行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当地产业的发展。
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非常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经过长期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一是开启职业教育的法制化新时代。1985年底,河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河北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暂行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其中规定了各部门职责,明确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培养年限等,对后续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其他省市相关法规的出台所借鉴。二是县级职教中心的创办。1991年4月,河北省政府提出创办县级职教中心,改善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形成了县级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三是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这种培养形式是河北省职业教育的全新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服务农村建设的新机制,让农民有学上,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创新。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各级部门在改革过程中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突破传统局限,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