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新时代特色的立德树人

2023-01-06 02:53:45李瑞锡
解剖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书育人解剖学立德

李瑞锡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学胚胎学系,上海 200032)

1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中华教育之精髓

中华文化延绵数千年,自古至今,一脉相承。中华教育始终秉承“立德树人”,一贯崇尚“教书育人”。

《论语·学而》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的教育思想,把道德教育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和第一要务,认为孝、悌、谨、信、爱、仁都做到了,若还有余力,再去学习文化知识。也就是要先立德,学做人,然后才学知识技能,明显将育人树德放在第一位!

《礼记》载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意思是说,教师要德才兼备,不仅要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传德尤为重要。教师应以事例教导学生,使之得到道德启发。

《师说》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正确价值观、世界观;要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要采用不同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要有效地解决学生的疑惑,使之走出困惑。解惑同时,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被誉为开创中国近代教育典范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希望学生不仅要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还要追求真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而教师要遵循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规范,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新中国的教书育人与新时代之课程思政

新中国建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新中国教育指明了方向,成为教书育人的行动纲领。

20世纪90年代初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首次以法的形式,明确规定教师的使命首先是教书育人,把教书育人使命作为教师职责的集中体现。

20世纪90年代末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要求高等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应当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由上可见,党和国家一贯重视教书育人!

2021年第37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回信中强调:好老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同全国高校广大教师一道,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作出新贡献。习总书记的信是对全国高校广大教师的要求和期望。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重要举措;是促使德、智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

“课程思政”一词,最早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是一种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经上海部分高校试验,取得了很好成效。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思想基础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观点与重要论述。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向,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书育人新途径。理解和把握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要点、难点,并积极寻求应对之策,对于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育功能,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3 课程思政之基本特征

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榜样人物、典型事例等融入到各种课程中,对学生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是与时俱进的教书育人,目的是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强调“育人”先“育德”,强调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是思想教育的主体,都有责任和义务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课程思政的结构是立体多元的。课程思政本身就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即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三者相互割裂。课程思政正是将三者重新回归统一。课程思政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并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将教学与学生的遭际和心灵困惑相结合,主动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惑,从而对其产生积极影响。

课程思政的方法是显、隐结合。课程思政应基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立足国情教书育人的蓝图,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的知识与技能传授有机地融合起来,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2-4]。

4 医学课程思政,解剖学先行

毛泽东主席曾说:“医学是建筑在解剖学基础上的。”解剖学作为医学之基础,医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就是解剖学,解剖学课程思政便成为医学教育的关键课程。广大解剖学教师都充分认识到:做好解剖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对端正学生的医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意义重大。因而纷纷行动起来,各显其能,积极参与解剖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5]。

解剖学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2021年中国解剖学会百年庆典之际出版的《中国解剖学科史》《百年历程 1920-2020—中国解剖学会成立100周年》两部史著,充分挖掘总结了中国解剖学辉煌史中众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是不可多得的解剖学课程思政经典元素。作者曾将这些人和事,写成了解剖学微故事、微轶事等微文(详见解剖学微文系列),在学界同行中交流,亦摘数例分享于此:①中国解剖学界的第一位地下共产党员林平(1913~2012年)。林平同志1931~1942年在国立上海医学院解剖学科任技术员,1934年在校外结识原中央特科共产党组织留下的部分党员,1936年经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医学院建立了党组织秘密联络点。在林平同志帮助下,失去与中央联系的刘英和粟裕同志及中共闽浙临时省委,与中共中央恢复了联系。②用科学捍卫国人尊严的解剖学家与人类学家——吴定良、欧阳翥、卢于道、张鋆、齐登科。事起1926年,一个名叫约瑟夫·莱克斯登·谢尔希尔的香港西方教授发表了一篇诋毁中国人的论文,说“中国人的脑与类人猿的脑更具直接可比性”,得到德国人库尔兹的迎合,一度形成“中国人脑不如白种人”的荒谬论调,引起了中国科学界的强烈不满。人类学家、解剖学家吴定良、欧阳翥、卢于道、张鋆、齐登科等学者,连续数年开展了大量研究,发表学术会议演说和论文,用科学证据坚决驳斥了西方不良学者的谬论,捍卫了国人尊严。③骨身守岗的解剖学家与医学家。我国解剖学界精英荟萃,德高望重者不计其数。多位解剖学家生前兢兢业业于解剖学事业,逝后骨身默默坚守解剖学岗位;更有数位非解剖学科的临床医生,也将骨身捐到解剖学教研室,坚守中国医学事业,令人敬佩!作为解剖学晚辈,每当我们想起他们,不由肃然起敬!他们是共产党员解剖学家,骨身守岗第一人沈福彭;无悔支边解剖学家,骨身守岗第二人刘其端;天津医生无悔支边,骨身守岗第三人郭德林;思维创新的共产党员解剖学家,骨身守岗第四人王永贵;“学生我身练、病人少受苦”的骨身守岗夫妻伴李秉权胡素秋夫妇等。④抗战西迁精神。抗战时期,上海医学院等医学院校西迁,用血肉之躯铸成了舍生忘死的西迁精神、保存了我国医学事业的血脉,故事悲壮、事件感人、令人难忘。作者曾特别记述过“战火中勇往直前的解剖学家——齐登科”(详见解剖学微故事9)。⑤抗疫英雄故事。在2019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白衣天使不辱使命,知难而进,不畏艰险,舍生忘死,涌现出了大批抗击新冠疫情的英雄人物,在人民心中竖起了人民医生英雄形象的丰碑,是解剖学课程思政的永恒主题。

5 解剖学课程思政蔚然成风、蓬勃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重要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推进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的各项重要任务全面落实,中国解剖学会与学会党委于2021年提出“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科学家精神”的课程思政建设主题。随之,由人体解剖学与数字解剖学分会主办,浙江省解剖学会与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共同承办,《解剖学杂志》编辑部协办,在历史文化古城绍兴市举行了中国解剖学界首次“全国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

中国解剖学会理事长张绍祥教授对大会高度重视,并予以大力支持,多次指示要把会议办好、办出实效。中国解剖学会党委书记、锦州医科大学书记刘学政教授亲自莅临大会,并做了重要讲话,提出三项任务要求:①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把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大意义;②充分发掘思政元素,持续不断丰富课程思政建设资源;③优化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努力深化提升对课程思政规律的认识。讲话充分反映了学会党委对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高度重视。党委的要求就是解剖学全体教师的行动指南。学会秘书长周德山教授代表学会致辞,并以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教师身份,鼓励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研讨会。

研讨会上,全国各校解剖学教师因校制宜,挖掘了大量与医学、解剖学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科学家故事、英雄人物事迹、科学创新精神等素材。所有报告交流的内容,均经教师们精心准备、巧妙设计。报告者共同强调,课程思政过程要似盐入水、润物无声。会上教师们的热烈交流和讨论,充分反映了解剖学课程思政已在我国解剖学教学中蔚然成风。与会人员相互启发,强化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创新思维,有效地推动了解剖学教师课程思政意识的进一步提升。

报告者共同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必须做到“育人先育己”,规范自己的言行;要保证三尺讲台“无杂音”,行动上作表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行胜于言。教师必须在教学科研中严守道德规范,为党和人民坚守人才培养阵地。本次研讨会是一次空前的全国解剖学界课程思政经验交流盛会,是各大院校、各位教师课堂授课的大展示、大比拼,人人受益,必将推动解剖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蓬勃发展、走向深入。

全面开展解剖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新时代人体解剖学专业课教师听党号召、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与时俱进地参与新时代特色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具体行动;势将推动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的具体实践。通过人体解剖学这第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旨在帮助学生系好医学生涯的“第一枚扣子”,端正医学生的思想认识,奠定他们学医为民的人生观[6]。

经过专家组的现场评审,遴选出了一批代表性论文,推荐到《解剖学杂志》,经杂志编辑部按程序审稿后,作为“课程思政”专题论文正式发表。

6 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次会议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列出几则,供思考讨论:①如何防止课程思政元素的重复化、陈旧化、俗套化。解剖学课程思政元素如何常讲常新?②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师们,自己是不是认真学习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是否研读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教育部相关文件?是否真正体会到了党和国家推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深远意义?如何避免为“思政”而“思政”的形式主义?③课堂教学中引入国外科学名人及其事迹,是不是与现在进行的课程思政同意而喻?如何使国外科学家的经典事迹与课程思政相向而行?

猜你喜欢
教书育人解剖学立德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08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18
篆刻
对联(2018年9期)2018-10-15 07:35:02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28
试论民办高校教书育人的途径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