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明,余云军,赵文静,杨静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州 510530)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着眼生态文明建设所提出的科学论断,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生命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机拓展、深化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从自然系统、人与自然系统、人与人三个层级递进提出“生命共同体”论断。2013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2017 年2 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 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 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其中山水林田湖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基石[1]。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思想指导下,我国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按照系统思维考量、以整体观念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共识[1]。
2013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2017 年7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提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21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2021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省考察时,肯定青海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的提法,表示加了个“冰”字,体现了青海生态的特殊性。2021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从最初“山水林田湖”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可以看出从理念的提出,到付诸实践,其内涵在不断拓展,体现了对自然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也体现了自然系统各要素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冰则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自然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内部各要素表面相对独立,实则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并对整体发挥作用。要求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要深入认识自然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关系,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坚持系统观念,从更好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出发,立足各生态系统自身条件,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2]。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是海洋之岛屿,海洋通过大气环流与海洋环流,将物质、能量和要素等进行输送,海洋是与陆地相对应的一种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对自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地球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我们生活的地球拥有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等都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文明有着重大影响。根据2010 年完成的“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全球已知海洋生物约有23 万种,科学家估计实际超过200 万种。我国共记录到海洋生物2.8 万余种,海洋物种数位居世界前列。海洋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与空间。目前人类消耗的蛋白质22%来自海洋,6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离海岸线100 千米的范围内。我国的沿海地区以13%的国土面积,承载了40%以上的人口,创造了约60%的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90%以上的出口贸易。
海洋和陆地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以自然过程为主导的海洋和陆地的物质交换与能量流动频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海洋将水汽、热量输送到陆地上,给陆地带来降雨,而降雨、地表径流等自然过程将陆地大量的淡水、生物、泥沙、无机盐、有机盐及污染物等输送至海洋,深刻影响海洋海岸带的物质组成、资源结构、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同时,潮汐、潮流、波浪等海洋动力条件频繁作用于海岸线并向陆地内部延伸,加速陆地和海洋的物质能量交换,对沿海陆地的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人类开发利用活动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3]。近三十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海洋既为由陆向海发展提供了资源空间,又承纳了陆地系统带来的各类环境污染压力和环境风险,加上陆海长期分割治理,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海洋海岸带重要栖息地被占或受损、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从生态系统综合管理角度推进陆海综合治理日益成为共识。
推进陆海一体化保护与治理是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我国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陆海统筹,就是在陆地和海洋两大自然系统中建立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的综合协调关系和发展模式,就是要连接陆地海洋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构建陆海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大格局[4]。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就是要以生态系统为核心,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打通陆地和海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和海洋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陆海联动、统筹规划的治理格局,这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现实需要,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层次把握。
从机构职能衔接上,新一轮的国家机构改革整合多部门生态环境职责,构建起以生态系统管理新机制,实现了陆地和海洋的连通,有效改革了陆海分而治之的局面,为推进陆海统筹,实现从“山顶到海洋”的系统治理奠定了良好基础[5]。从政策上,目前海洋已逐步纳入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范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加强陆海统筹,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陆海统筹、人海和谐、合作共赢,协同推进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权益维护,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将海岸带作为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布局的“三区四带”(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重点区域之一。为此,需抓住用好当前新形势下的机遇,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与海洋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同时重点把握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把握好陆海生态系统的有机整体关系,准确识别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及成因。精准研判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是系统推进陆海一体化保护与治理的重难点,也是系统综合治理中承上启后的关键节点,其向上衔接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向下承接综合治理工程的部署。要按照“陆地与海洋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关注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下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纵向联系、不同环境要素功能之间以及开发与保护之间的横向关系,重视陆地环境子系统对海洋环境子系统的负面影响,从影响陆海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角度,全面梳理、系统分析、研究甄别出各环境要素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之间内在的关联和因果关系,准确识别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成因,为综合治理提供可靠依据。
二是维护好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完整性,科学划定保护和修复的区域。需要划定的区域主要涉及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生态保护区域,另一部分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生态修复区域。对于保护区域的确定,要结合生态系统主体功能定位,陆地和海洋在产品供给、珍稀濒危物种、生物栖息地、文化美学等多种生态服务价值的优先次序,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海全要素保护,注意避免岸上与岸下功能冲突;对于修复区域的部署,要从系统连通性和完整性出发,识别出影响各要素连通的生态夹点以及阻碍生物在陆海生境斑块间移动的生态障碍点,并结合现状分析中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区域,得到生态修复单元。
三是尊重自然历史规律,因地制宜、系统规划陆海一体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核心是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规划和设计项目时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区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规律,按照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要求,最大限度采用近自然方法和生态化技术[2];同时应秉承系统工程思想,把项目重点安排在生态网络关键的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受损最为严重、保护修复需求最为迫切的修复单元,并在一定尺度空间内将各要素修复工程连接成一个相互独立、彼此联系、互为依托的整体,带动生态空间的整体修复,形成以陆促海、以海带陆、陆海统筹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整体空间格局,促进生态系统功能提升。
从“山水林田湖”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过程,充分反映了甘肃、青海等地方的创新实践,促进了对生命共同体理念核心内涵和要义的深入认识和不断拓展,也带动了广东省等更多省份积极探索和践行。广东省的生态要素和自然资源均有一定的特殊性,具有相对独立完整的“山、水、林、田、湖、海”生态系统,因此,在《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 年)(征求意见稿)》以及《广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 年)(草案)》等相关规划中均提出了广东特色的“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修复的思路,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实施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推动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围绕“实现安全功能、实现生态功能、兼顾景观功能”三大重点,坚持陆海统筹、生态优先理念,开展生态修复规划十大专题研究及任务设计,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海”实施了七类修复工程,其中包括“蓝色海洋生态屏障保护修复重大工程”。
二是坚持示范带动,推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开展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评选活动,将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典型生态修复项目纳入参评对象,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涌现出深圳市深圳湾滨海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珠海市淇澳红树林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东莞市华阳湖湿地生态修复、汕头市南澳岛蓝色海湾整治修复、珠海市三角岛湖泊整治及生态修复项目、深圳市大梅沙海滨公园整体生态修复工程等一批海洋生态修复典型范例,加强宣传和推广,引导社会各界正确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理念。
三是坚持协同推进,加强美丽海湾和碧道建设协同助推效用。印发实施《广东省美丽海湾建设总体规划(2019—2035 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美丽海湾建设探索,优先打造了汕头青澳湾、惠州考洲洋、茂名水东湾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优质美丽海湾,带动全省美丽海湾建设。参与全国美丽海湾推选活动,汕头青澳湾和深圳大鹏湾成功入围第一批优秀案例。发布《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 年)》,以粤港澳大湾区的九市为碧道建设的重点地区,依托珠江三角洲独特的河网,推进治水、治产、治城相结合,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建设国际一流水岸,实施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以美丽海湾和碧道建设为契机,积极助推生态保护修复各项实践。
随着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任务的不断推进,沿海地区承担着率先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同时沿海地区分布着山水林田湖草海的几乎所有重要生态系统类型,是海洋与陆地交互作用的交汇区和过渡带,也是“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关键区域,是探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海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的有益载体。建议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省份选择某些海岸带地区试点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陆海综合管理,系统谋划陆海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有序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总体设计与任务实施,促进陆海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协同增效。
从“山水林田湖”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充分反映了地方实践对生命共同体理念进一步深化的有益贡献,也说明实践生命共同体理念须因地制宜,不能僵化和固化。沿海地区在践行生命共同体理念、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可以结合广东等地方的探索,鼓励某些沿海省份先行先试,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海”理念,并落地实施,然后逐步推广,进一步丰富和深化生命共同体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