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赏读(五)

2023-01-05 10:54王耿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2年12期
关键词:周文王曾子君子

王耿

编者按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有关文件精神,本刊推出若干国学经典精品赏读系列,以帮助高中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国学知识。

本次重点推介的是《大学》,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武公之威仪

经 典 重 温

《诗》①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②。有斐君子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瑟兮僴兮⑤,赫兮喧兮⑥。有斐君子,终不可諠⑦兮!”如切如磋者,道⑧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⑨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注释  ①《诗》:指《诗经·卫风·淇奥》篇。这是赞美卫武公美德的一首诗。卫武公是卫国君主,有美德,有文章,能听规谏,循规蹈矩,恪守礼节,曾为周平王卿士,受到卫国人民的敬仰。引用此诗,意在教育人们以卫武公为榜样,不断修身进德,循序渐进,达于至善。②瞻彼淇澳,菉竹猗猗:看那淇水岸边,有一片茂盛碧绿的竹子。瞻,看,瞧。彼,那个。淇,淇水,源出河南林县,古代属卫国。澳,水边,指弯弯弯曲曲的河岸。菉竹,绿色的竹子。菉通“绿”。猗猗,竹林茂盛的样子。③有斐君子:有(一位)文采斐然才华出众的君子。斐,斐然,文采。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对玉石或象牙进行雕琢加工的过程,这里比喻治学自修应像对玉石或象牙进行雕琢加工那样严谨。⑤瑟兮僴兮:庄重威武而胸襟开阔的样子。瑟,指琴瑟的丝弦分布整齐严密,进而引申为庄重严谨。僴,威严、武毅的样子。⑥赫兮喧兮:光明盛大的样子。赫,威仪。喧,这里指光明显耀。⑦諠:又作“谖”,遗忘,忘记。⑧道:说、言的意思。⑨恂慄:惊恐、畏惧之意,引申为谦恭谨慎。

经 典 解 读

译文  《诗经》中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那位文质彬彬的君子卫武公,他研究学问就像加工骨器一样,不断切磋;他修炼自己就像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仪表堂堂庄重威严,他的品德光明显耀。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主,真是令人难忘啊!”所谓“如切如磋”,是形容他严谨治学的态度;所谓“如琢如磨”,是指他自我修炼的精神;所谓“瑟兮僴兮”,是形容他内心谨慎而有所畏惧;所谓“赫兮喧兮”,是形容他仪表威严;所谓“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是指他具有高尚的品德,德行修养已达到完善至圣的境界,所以百姓难以忘怀他。

核心密码 本节以卫武公自修以成善德的典型事例阐释“止于至善”的形成过程。他需要经过四个阶段的修炼:博学阶段(广泛学习)→修炼阶段(精心磨练自己)→戒慎阶段(要有敬畏之心,在经过前两个阶段的修炼后,人就变得谦谨、严密、和乐、恬淡而又沉静、刚毅、戒慎)→威仪堂堂的阶段(经过切磋琢磨,外学而内修,继而变得戒慎谨慎,接下来君子就变得仪表堂堂、显赫盛大、风流倜傥、潇洒自如,达到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卫武公通过自我修炼变得文质彬彬、文采斐然、庄重威严,达到了一种“盛德至善”的境界,百姓永远怀念他。

前王盛德至善

经 典 重 温

《诗》①云:“於戏②!前王③不忘。”君子贤其贤④而亲其亲⑤,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⑥没世⑦不忘也。

注释  ①《诗》:指《诗经·周颂·烈文》篇。这是周成王亲政告祖,诸侯助祭,祭毕敕戒诸侯之词,意在歌颂文王之功德,教育百姓永远不要忘记文王和武王的恩泽,自新而新人,布德于天下。②於戏:同“呜呼”,为感叹词,可译为“啊、啊呀”。③前王:指周文王和周武王。④贤其贤:前一“贤”字为动词,作“尊重”讲;后一“贤”字为名词,作“贤人”讲。⑤亲其亲:前一“亲”字为动词,作“亲近、亲爱”讲;后一“亲”字为名词,作“亲人”讲。⑥此以:因此。⑦没世:终生,一辈子。

经 典 解 读

译文  《诗经》中说:“啊,前代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功德永不被人遗忘啊!”这是因为后世的君王景仰品德高尚的前代贤王,尊重贤德的人,亲近自己的亲族,后世的平民百姓也都受到前代贤王的恩泽,秉承前王的教化,生活安乐并获得实际利益。所以,前代贤王永垂青史,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核心密碼 “前王”原诗意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曾子在这里指的却是周文王和卫武公。曾子以周文王和卫武公这两个典范人物来阐释“止于至善”。引诗既是对前面周文王和卫武公的“盛德至善”作总结,又借原诗之意告诫后代君王以及百姓,在蒙受前王之恩泽和领受前王之教化后,不要忘记前王之德。

物有本末

经 典 重 温

子曰:“听讼①,吾犹人②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③者不得尽其辞④,大畏⑤民志⑥,此谓知本⑦。

注释  ①听讼:听诉讼,审理案件。听,判断,处理。讼,诉讼,争讼。②犹人:与别人一样。犹,同。③无情:有违实情,不说实话。④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尽其辞,把话说完。⑤畏:做动词用,意为“让……敬服”。⑥民志:民心,人心。⑦本:根本的道理,这里指明己德而以德化民。

经 典 解 读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也和其他人一样(尽量将案情判断得曲直分明),一定要做到没有诉讼之类的事发生才好!”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要使民众做到敬服美德不去无端诉讼,这才叫做懂得根本的道理。

核心密码  本节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释经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做事要抓住根本。曾子在这里“以子释子”,用孔子的话阐释“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在“听讼”与“无讼”中,“无讼”是本,“听讼”是末。孔子以德服人,善作庭外调解或防讼于未然的道德教育。他说,“吾犹人也”,在听讼、判案、断案上,我与他人并无不同之处。孔子能做到的就是使诉讼不起,不生争端,“必也使无讼乎”,这才是本。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审案只是手段,或者说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才是目的,才是“本”。尤其难得的是,办案的人要做到让奸诈无信之徒不敢花言巧语说谎话,就是“不得尽其辞”。审理案件的人如何才能做到呢?就是使民心装有道德,百姓有所敬畏,对法律有所恐惧,要“大畏民志”。“无讼”“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一系列的措施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就是“知本”。

(责编 / 严芳)

猜你喜欢
周文王曾子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成都龍泉驛北周文王碑及宇文泰治蜀之道
曾子杀猪
君子无所争
奴隶倒戈
周文王即位另有隐情?
周文王即位另有隐情?
有君子之道四焉
曾子杀猪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