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璧 麦淑妍 葛 恒 盘庆东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康复科,广东 顺德 528300
颈胃综合征(neck-stomach syndrome)是一组同时具有颈椎病症状及胃肠道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除了颈肩部的疼痛及活动受限、肢体麻木、头晕眼花、头痛等颈椎病症状之外,还伴有缠绵难愈的胃肠道症状,如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烧心、食欲异常、反酸嗳气、便秘或腹泻等[1-2]。并且,两组症状的程度可相互影响,呈同步进展、变化的表现。近年来,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化、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及社会压力的加大,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与之相关的颈胃综合征发病率亦随之攀升[3],有研究[4]表明,在颈椎病患者中,颈胃综合征的发病率可达40%。在本研究中,笔者采用浮针治疗颈胃综合征以探讨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20年7月至2021年10月来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康复科就诊的颈胃综合征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48例,通过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浮针组(实验组)24例及药物组(对照组)24例。浮针组男10例,女14例;年龄27~65岁,平均年龄(45.67±9.05)岁;病程0.4~3年,平均病程(1.21±0.59)年。药物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37~65岁,平均年龄(47.88±7.88)岁;病程0.4~3年,平均病程(1.32±0.65)年。两组的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①符合《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包括颈肩部疼痛、头晕头痛、肢体麻木、行走不稳等症状,可伴有颈部活动受限、神经牵拉试验阳性等体征,颈椎X线可见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寰枢关节不对称等,CT或MRI可见神经或血管、脊髓压迫征等。②有下列胃肠道症状:胃脘部或腹部疼痛、胀满、恶心呕吐、嗳气、食欲欠佳、排便异常等,同时这些症状与颈项症状常同时发生,并且加重或减轻的趋势与颈项部症状加重或减轻的趋势相对应,只采用药物治疗疗效欠佳。③胃镜检查后可确诊为以下疾病之一者:慢性胃炎、出血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
符合上述①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同时伴有②或③其中之一者,即可诊断为颈胃综合征。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适合保守治疗者;③年龄在25~65岁之间;④依从性好,对该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症状及影像学检查严重,需手术治疗者;②合并有糖尿病、哮喘、心衰等严重内科疾病者;③凝血功能障碍者;④近1个月内使用过非甾体抗炎药、抑酸护胃药等药物者;⑤合并外伤或局部皮肤溃烂、感染不适合施治者;⑥合并精神病疾患者;⑦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⑧不配合治疗,依从性差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均进行物理因子治疗,选择中频脉冲电治疗(北京祥云佳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FK988-A型,京药监械(准)字2011第2260693号)及超短波电疗机(汕头市医用设备厂有限公司,型号:DL-C-BⅡ型。粤械注准号:20172260682):①中频脉冲电治疗时患者采取仰卧位,电极片置于颈肩位置,输出强度根据患者情况调整,以舒适为度;②超短波治疗时将电极置于上腹部及对应的后背处,两组均每天治疗1 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6次,1周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在此基础上两组分别予浮针及药物治疗。
浮针组(实验组):浮针治疗首先应确定患肌,进针前先触摸颈肩及上腹、后背周围肌肉,检查有无MTrP (肌筋膜触发点)以确定患肌部位,颈胃综合征的常见患肌包括头颈夹肌、斜角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竖脊肌、大小圆肌、冈上肌、冈下肌、肩胛提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膈肌等,检查到有MTrP者方为患肌。确定患肌后进行标记,然后根据操作部位取合适的体位进行治疗。进针点选取患肌周围6~8 cm处,避开表浅静脉,并用碘伏常规消毒进针点。随后,取一次性浮针(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型号:中号,批号:20200517)置于进针器(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型号:PF-JZQ,批号:20170515)(置放处已用75%酒精消毒),医者左手指固定皮肤,右手持进针器并紧贴皮肤,中指按下进针器侧边按钮,使浮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退出进针器,放平针身,左手提捏皮肤,右手沿皮下将针身平行推进,速度不宜过快,在进针过程中尽量做到患者无痛感,若有疼痛则停下并及时调整方向。待针身完全进入皮下后,调整卡槽位置,使软管完全包裹针尖,随后做皮下的扇形扫散,同时针对不同的患肌进行相应的再灌注运动,每个部位扫散时间约3 min。治疗完毕后抽出针芯,然后用胶布固定暴露在外面的软套管针座,留置3~8 h,拔出即可。隔天治疗1次,3次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药物组(对照组):患者口服塞来昔布胶囊(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20063。规格: 0.2 g×6粒/盒)0.2g,1 次/d;奥美拉唑肠溶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412。规格:20 mg×14片/盒)20 mg,1次/d;铝碳酸镁(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410。规格:0.5 g×30片/盒)0.5 g 3次/d。1 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6 观察指标 ①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the neck disabilitv index,NDI)[6]: NDI共10个项目,包括颈痛、头痛、集中注意力、睡眠、阅读、个人护理、工作、提重物、娱乐和驾驶,每项0~5分,总分为50分。②胃肠道症状积分[5]:包括胃脘痛、腹痛、恶心或反酸、嗳气、胀满、纳差、腹泻及便秘共8项,每项0~3分,总分24分。③临床疗效分级参照《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拟定评判标准:a.临床治愈:颈椎及伴随的胃肠道症状和体征均完全消失;b.显效:颈椎病及胃肠道伴随的症状体征均明显好转;c.有效:症状体征较前有所减轻;d.无效:病情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7 疗效判定 ①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治疗前后评价两组NDI评分,分数越低表示功能障碍程度越轻。②胃肠道症状积分:治疗前后评价两组得分,分数越低表明症状越轻。③临床疗效分级:治疗后比较每组治愈到无效的比例,总有效率高的疗效更好。
2.1 NDI评分 两组治疗前的NDI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N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P<0.05);而浮针组的NDI评分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NDI评分情况比较表
2.2 胃肠道症状积分 两组胃肠道症状积分在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胃肠道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浮针组的胃肠道症状积分较之药物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道症状积分比较
2.3 临床疗效分级 浮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药物组,临床疗效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分级比较表 [(例)%]
颈胃综合征的患者同时兼有颈椎及胃肠道不适,症状体征表现复杂多样,且部分患者可能因更突出的胃肠道不适而长期只采用胃肠的药物治疗,导致误诊、漏诊率高,症状反复难以缓解,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7]。因此,如何有效治疗颈胃综合征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迄今为止,颈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多数研究认为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颈椎病变可刺激或损伤颈交感神经,导致其支配区涵盖的颈肩及胃肠道多种功能异常,从而引发颈椎及胃肠道不适[8]。分子水平方面,相关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压迫又可释放一系列炎性因子,反射性影响胃肠道,引发或加重颈胃综合征[4]。治疗上较少有专门治疗颈胃综合征的疗法,多以同时对症处理颈椎及胃肠道症状为主,包括以下几种治疗[9-10]:①药物治疗。针对颈椎病多采用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或激素类药物痛点阻滞等,对于胃肠道症状方面则多采用制酸护胃、抗Hp、改善胃肠动力等药物口服。西药口服起效较快,但停药易反复,且副作用较大,如长期服用消炎镇痛药有加重胃肠道不适症状或消化道出血可能,胃肠道症状又可刺激颈肩部不适。②物理治疗。可采用颈椎牵引器、中频脉冲电治疗、星状神经节阻滞、超短波等物理因子治疗颈椎及胃肠道疾病,副作用少,但单用效果欠佳[11]。③手术治疗[12]。对于病情严重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如椎间融合术、椎板切除术、胃部分切除术等,适应症窄,风险高,无法普及[13]。
中医方面,颈胃综合征无专门的病名,可归属于“项痹”“胃痞”等范畴。颈椎与脾胃经络相连,尤其体现在手足三阳经、督脉等。如《灵枢·经脉》中指出:“小肠手太阳之脉……绕肩胛……抵胃。”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翼;脾、胃之背腧穴亦皆在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循行之处。若颈肩部的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可直接影响胃肠经络之气,导致其运化失司,而脾胃的气机紊乱又能反过来影响颈肩部的经络循行[14]。因此,颈肩和胃肠经络气机相连, 相互影响而发为颈胃综合征。
中医学治疗颈胃综合征的方法较多,主要有①中药口服。根据颈胃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中药多从肝论治,综合调理,以疏肝和胃,健脾化痰、活血祛瘀为则[15]。②针灸治疗[16-17]。针灸疗法种类很多,如普针、电针、温针、穴位注射、埋线等,效果可,但治疗周期较长,患者依从性欠佳。③针刀治疗。针刀治疗疗程短,但施针时疼痛感觉较强烈,易引起患者恐惧。④推拿治疗。推拿手法是治疗颈胃综合征的常见手段,疗效好,但是鲜有报道单一治疗颈胃综合征,尚不能客观评价其疗效。总体来讲,中医治疗颈胃综合征方法较多,但是单一的中医疗法效果欠佳,往往需两种或多种方法联用。因此,仍需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颈胃综合征的方法。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采用浮针治疗颈胃综合征以观察其临床疗效。
浮针疗法(fu’s subcutanous needling,FSN)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符仲华教授在1996年发明的,经过20余年的发展,其专用针具、操作方法等已基本成熟,队伍亦逐渐壮大[18]。浮针疗法是一种使用浮针在浅筋膜层进行扫散,同时配合再灌注动作的新型针刺疗法,它结合了传统针灸的理论及现代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可有效改善病变组织微循环及内环境,以达到改善肌肉痉挛,缓解疼痛,通筋活络等作用[19-20]。从中医角度出发,浮针来源于中医,同时也是对传统针灸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素问·皮部论》有云:“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注于经脉……脏腑也。”指出了皮肤是人体门户,邪气的传变由皮至络到脏腑,而浮针作用于皮下,可振奋皮部之经气,驱邪外出,并推动体内气血运行,濡养经筋,从而改善相关症状。同时浮针针刺部位仅达皮下,不会伤及重要脏器、动脉及神经等,安全性较高[21]。浮针因其疗效显著,取效迅速,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又无传统针刺酸、麻、胀、痛等不适感,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痛证及非痛证的治疗。
目前,浮针治疗颈椎病及胃脘部疼痛等均可见相关的临床报道,但尚无治疗颈胃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因此,结合浮针的治疗优势及颈胃综合征的疾病特点,本研究采用浮针治疗颈胃综合征以探讨其临床疗效[22-23]。本试验结果表明,治疗后浮针组及药物组的NDI评分及胃肠道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低,而浮针组的NDI评分及胃肠道症状积分均低于药物组,临床疗效分级优于对照组,说明浮针及药物均能改善颈胃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并且浮针在改善颈胃综合征患者的颈椎功能、减轻胃肠道症状方面优于药物,临床疗效更佳。总体来说,浮针具有易操作、针对性强、安全性高、耗时短、痛苦小、费用低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依从性高,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