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扬名,林慧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根据2021年5月11日公布的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 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 064万人,占13.50%。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进一步加深,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将积极老龄化定义为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尽可能优化其健康、社会参与和保障的过程。健康、参与和保障成为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其中,健康是指身心健康;参与是指老年人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等活动的全面参与;保障是指家庭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1]。在2019年11月21日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将积极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3月11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又提到,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由此说明,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积极老龄化的战略。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信息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3.2%[2]。我国老年群体正在加速融入网络社会,但是仍有56.8%的老年人未能接触和使用互联网,因此需要持续关注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情况,找出影响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因素,从而对症下药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强调要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老年人更好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有学者也提出作为数字化社会的弱势群体,大量老年人无法平等享受数字红利,加快老年人数字融入是数字化社会推进积极老龄化的新需求和重要内容[1]。而互联网是信息技术中最主要的部分,因此研究老年人互联网的使用情况,找出阻碍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建议,有助于老年人更好地接受和使用互联网,也为我国推进智慧养老的发展做铺垫。同时互联网也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让他们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享受时代进步的红利,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老人接受和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也能发现信息技术在适老化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促进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因此老龄化与信息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综上所述,本文在积极老龄化的视角下分析影响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因素,主要从健康、保障、社会参与三个角度进一步完善了对老年人使用互联网影响因素的研究,从宏观的视角细化出微观的影响因素,既结合了国家大政方针又契合实际情况,有利于落实国家积极老龄化的战略。
本文使用的数据是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2018年的数据,数据总样本量为12787个。CGSS2018数据是多阶分层抽样的截面数据,其中A模块中包含居民使用互联网情况的问题,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个体互联网使用数据。经过年龄筛选、缺失值删除之后,剩余的样本量中经济保障(即个人年收入)的数值仍受极值影响较大,因此在计算平均值时,需要对数据进行上下1%缩截尾处理,最后留下符合条件的数据为3675个。此外,年收入是数值型变量,且数值较大,所以需要进行对数化处理[3]。
1.2.1 因变量 老年人使用互联网(包括手机上网)的情况。根据问卷中的“过去一年,您对互联网(包括手机上网)的使用情况”,以此来判断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情况,属于有序分类变量,将“从不”赋值为1,“很少”赋值为2,“有时”赋值为3,“经常”赋值为4,“非常频繁”赋值为5。
1.2.2 自变量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保障,包括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经济保障;社会参与,老年人社会参与主要是参加社会活动,其中社会活动包括文化娱乐活动、体育休闲活动、聚会社交活动。身体健康用问卷中“您觉得您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来表示,心理健康用问卷中“在过去的四周中,您感到心情抑郁或沮丧的频繁程度”表示。医疗保障对应问卷中的 “您目前是否参加了以下保障项目?(城市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养老保障对应问卷中的“您目前是否参加了以下保障项目?(城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经济保障用老人2017年的总收入表示。社会活动对应问卷中的“过去一年,您是否经常在空闲时间从事以下活动”。
1.2.3 控制变量 主要包括老年人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两个方面,即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程度、户籍状况、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儿子数、女儿数。
1.2.4 因子分析 在社会参与中的休闲活动包括:①看电视或者看碟;②出去看电影;③逛街购物;④读书/报纸/杂志;⑤参加文化活动,比如听音乐会,看演出和展览;⑥与不住在一起的亲戚聚会;⑦与朋友聚会;⑧在家听音乐;⑨参加体育锻炼;⑩现场观看体育比赛;做手工(比如刺绣、木工)。由于变量内容过多,需要对变量进行整合,且通过计算这11类活动的KMO值,得出总体KMO值为0.83,Bartlett球形检验小于0.000,很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将11类活动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要因子,累计贡献率为49.93%,再通过因子旋转得出3个主要因子的成分。将第②、⑤、⑩、类合并为一个公因子,命名为文化娱乐活动,第①、③、④、⑧、⑨类合并为体育休闲活动,第⑥、⑦类合并为聚会社交活动,并分别计算其因子得分。
表1 样本基本特征(N=3675)
从表1可以得知,本文选取的样本量的男女比例接近1:1,老人平均年龄在69岁,地区选取也比较均衡,老人受教育程度偏低,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人数相近,群众的人数远多于非群众的人数,大部分老人是有配偶的,儿子数和女儿数平均都是1个,综合来看,样本量的选取是比较科学的。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来看,大部分老人健康状况一般。随着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有93%的老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有86%的老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高,2017年老人的年平均收入为2468 6.91元。老人们的社会活动较多的倾向于体育休闲活动,其次是聚会社交活动,而文化娱乐活动较少,且聚会社交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的频率较低,这就体现了老人们社会参与程度还不够,社会活动不够丰富。2018年我国老年人使用互联网频率很低,可见互联网在老人中的普及率不高。
由于因变量Y为“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情况”属于有序分类变量,因此本文选取有序(Ordered)Probit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当μj-1 X为影响老年人使用互联网决策的自变量向量;P(Y=1|X)为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概率;β为自变量的系数估计向量;β0为常数项;βk为其他自变量的系数估计值,自变量Xk=(x1,x2,……,xn),表示第k个影响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因素;γ表示待估矩阵,controlk表示第k个控制变量,ε为模型残差项,假设ε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用Φ(·)表示,则Y的条件概率密度函数和对应的回归方程为[4]: Pr(Y=f|X)=Pr(μj-1 模型1是只包括控制变量的基准模型,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健康这类自变量,模型3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增加了保障这类自变量,模型4同样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添加了社会参与这类自变量,模型5为全模型。 通过对老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进行有序probit回归分析中的模型1可以得出,控制变量中的性别、年龄、地区、受教育程度、户籍状况、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儿子数、女儿数都有显著影响。其中,男性老人比女性老人使用互联网的频率越高,可能是互联网偏向于技术类活动,更吸引男性老人使用。年龄越小的老年人使用互联网越频繁,这与我们一贯的逻辑相同,年龄偏小的老人记忆力更强,各方面的身体素质也更好,更加具备使用互联网的能力。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使用互联网的难度会越来越大,从而会降低老年人的自我效能,阻碍老人使用互联网。老年人所在地区经济水平越高,发展程度越高,他们使用互联网概率也会越高。地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使得这个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更高,人们就能够更加便捷地接触到各种上网设备,同时发达地区互联网更早推广,所以普及程度也更高,人们对于互联网的了解和接受度也更高。因此生活在东部地区的老人相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老人,更有可能使用互联网。学习互联网的使用需要较高水平的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经常使用互联网。相比农业户口的老年人,非农业户口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农业户口的老年人大部分可能在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和设备不够完善,阻碍了他们使用互联网,而非农户口的居民的生活环境更加多元化,经济实力也相对更好,获得互联网的途径也更多。老人的政治面貌是非群众比群众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非群众包括了共青团员、民主党派、共产党员,可能的原因是非群众的思想更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进取心更加强烈,会主动学习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有配偶的老人比无配偶的老人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其原因可能是有配偶的老人会共同学习使用互联网或者受到配偶的影响。儿子数和女儿数越多,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频率越低,可能是子女越多的老人,能够获得较多陪伴不需要通过使用互联网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或者是需要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做家务[5]。 在积极老龄化的三个支柱中,健康、保障和社会参与三类自变量中都有具有显著影响的自变量。从模型2可得,老年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与使用互联网的频率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老人的身体状况越差,包括视力、听力下降,手指不灵活,记忆力衰退,这些都会导致他们使用互联网困难[6],从而降低他们使用互联网的意愿。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面对使用互联网过程中的挫折也会很快调整,积极适应互联网的发展,从互联网使用中获得乐趣,促进他们使用互联网。由模型3可知,老年人的养老保障程度越高,使用互联网的频率越多;老年人的经济保障水平越高,使用互联网的频率越高。老年人的基本养老生活得到满足,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而互联网作为一种较为流行和普及的新技术,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许多便利,因此老年人可能也会开始尝试使用互联网。此外,老年人作为退出劳动力市场的群体,经济水平存在下降的趋势,而互联网的使用需要购买产品,网络费用也居高不下[7],对于节俭的老年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而经济水平低成为降低老年人使用互联网频率的原因。而老人的医疗保障对互联网使用情况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从模型4可知,经常参加文化娱乐活动、体育休闲活动、聚会社交活动的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频率越高。经常参加社会活动的老年人,生活丰富多彩,心态积极乐观,同时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向往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互联网使用也属于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他们的互联网使用的频率也会增加。从模型5来看,除了地区、政治面貌和心理健康这三个变量变为了不显著的变量之外,其他变量结果保持稳定。综合来看,积极面对生活的老年人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积极老龄化会促进老人融入信息化时代。提高老人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有利于未来推广智慧养老,真正让老人享受高品质的老年生活。 3.1.1 身体越健康的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可能性越大 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首先要确保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不断提高老人的健康水平,让他们能够正常的、有尊严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具体包括听力和视力障碍、记忆限制[6]、手指不灵活以及缺乏认知和学习能力等,会极大地影响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能力。此外,国外学者还提出残疾和相关疼痛限制使用也是导致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率低的原因[10],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结论。因此,当老年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则意味着他们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使用互联网,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受到的阻碍较少,因此他们使用互联网的概率更大。 表2 老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的有序probit回归 3.1.2 养老保障越高、经济保障越高老年人更有可能使用互联网 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主要依赖于养老保障、子女赡养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障作为最基础的保障手段,是大部分老人生活的安全网。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养老保障水平较高的老年人,低层次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将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而使用互联网对于老人而言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活动,因此他们会更愿意尝试使用互联网。国内有学者研究得出个人收入越高的老年人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9],同样国外有学者也指出少数族裔地位和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结合是数字鸿沟的来源[10]。由此说明,老年人经济保障程度越高,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质量也会更高,接触的事物也会比较前沿,对于互联网这项高新信息技术,他们会更容易获取到,获取的途径也会多于经济水平较低的老人。 3.1.3 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的频率与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频率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活动理论可知,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新角色及其社会认同感有助于缓解原有角色丧失导致的情绪失落[11]。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社会参与是鼓励老年人参加各项活动,其中包括使用互联网,因此当老人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时,他们也会更乐意使用互联网。国外学者也有研究表明参与正式志愿活动增加了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几率[10],为本文结论提供了支撑。老人参加社会活动不仅能消遣时间、增加乐趣,还能结交新朋友,给老人带来很多好处,而老人使用互联网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说明社会活动与使用互联网具有同质性,所以老人对两者的态度也会一致。 3.2.1 全方位提高老人身体素质,助力老人无障碍使用互联网 从政府的角度,扩大老年人慢性疾病药品的报销范围,加快推进长期照护保险的普及。从社会的角度,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平台,加大医疗保健知识的宣传,弥补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家庭的角度,子女应定期带父母进行体检,及时关注老人的健康状况,悉心照顾生病的老人,为老人提供良好的医疗条件。从老人的角度,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均衡的饮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当疾病发生时不能拖延,尽快送医就诊。身体是一切活动的基石,从多方位确保老年人的医疗服务,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老人们才有强健的体魄和充足的精力使用互联网。 3.2.2 多主体协同打造保障支撑网,促使老人积极使用互联网 支持居民参与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以满足老年时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为老人使用互联网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政府依据物价上涨水平,增加基础养老金和高龄补贴,从而提高老人经济水平。电信运营商降低网络费用,为老人制定合理资费标准,互联网设备生产商根据老人的应用场景生产适老化产品,同时制定价格要考虑老人的经济承受力,降低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成本,促进老人使用互联网。强化子女代际支持,当老人帮忙照顾家庭时,子女可以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子女还可以主动为父母购买电子产品,帮助他们接触互联网。对于农村的老人,由于没有精力进行农作,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来增加收入,便有时间和金钱来学习使用互联网。 3.2.3 丰富社会活动与互联网教育,推动老人融入互联网社会 首先,政府及社会应重视老年教育事业和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借助社会资本丰富老人的社会活动类型和范围,积极开展文化娱乐、体育休闲和聚会社交等活动。其次,社区可以联合老年大学或单独开设专门的老年人互联网课程,教会老人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进行娱乐、社交、购物、养生等,并给老人传授互联网知识,避免老人受到电信诈骗。第三,子女通过技术代际反哺,耐心教授父母使用互联网。既可以拉近与父母的关系,又可以借助手机视频等方式为父母提供情感慰藉,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脱离感。此外,要激发老人积极学习使用互联网的动力,劝说他们克服畏惧情绪,体验互联网带来的乐趣和便利,让老人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各种经验分享给更多人,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同时更好地参与社会的各项事务。2.2 实证分析
3 结论与启示
3.1 结论
3.2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