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亮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畜牧兽医站 226400)
猪水疱疹病毒系RNA 病毒,已发现15 种不同的血清分型,且它们之间无交叉免疫特性。因猪水疱疹的临床症状与口蹄疫有相似之处,容易造成诊断混淆。相对于口蹄疫病毒,其危害性更小、死亡率更低。猪水疱疹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猪品种、年龄、气候等因素。猪水疱疹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相对较弱,仅对高温具有弱抵抗例。该病毒一般在高于60℃环境下30min 就可失去活性,在低于37℃的温度环境超过24h 就会失去感染例。可见环境是影响该病发生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潮湿的天气、养殖密度较大、卫生环境较差、频繁调运等,都会增加该病的发生率和感染率。家猪水疱疹病毒的自然发病率和感染率较高,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传播的方式感染。该病在彻底治愈和有效预防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避免反复的继发性感染。研究猪水疱疹的诊断及防控对提高该病的综合防控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猪水疱疹在患病初期表现出明显的体温升高症状,可升高到40℃~42℃。此外,蹄冠、蹄叉、蹄踵、鼻盘、口腔黏膜、齿龈及母猪乳房等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泡。水泡大小似黄豆,数量不等,扩散范围不等。出现水泡后1~2d 内发生水泡溃破及炎性症状。蹄部局部发生不同程度热痛,引发病猪跛行。发生严重的细菌性感染及局部化脓后可导致蹄壳脱落,病猪难以行走,致其趴卧。部分情况,还会发生鼻盘、口腔黏膜、齿龈等部位的水泡性炎症及溃疡,感染面积约为5%~10%。母猪伴随乳房部位水泡及其炎性症状的发生。猪水疱疹病一般在病发后10~15d 逐渐自愈恢复,但不免继发性感染的问题[1]。
猪水疱疹病无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病。影响猪水疱疹病感染的主要因素为环境。该病多发在严寒潮湿、卫生条件脏乱差、养殖密度大的环境中,且免疫力低的生猪更易受感染。在鉴别诊断猪水疱疹病时,应注意将其与口蹄疫、水泡性口炎进行区分。猪水疱疹病的易感对象主要为家猪。口蹄疫及水泡性口炎的易感对象更加广泛。除家猪外,还易感染牛、羊、马等反刍性动物。此外,口蹄疫、水泡性口炎的感染具有季节性,多发生在夏秋时节。猪水疱疹为皮肤炎性感染,具有自愈恢复的特点。口蹄疫主要侵害病猪的口、蹄、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病死率高达60%~80%。水泡性口炎主要侵害猪的口腔、唇部及鼻镜。口蹄疫与水泡性口炎必须经过治疗方可逐渐恢复。
猪水疱疹病可以采用猪水泡细胞毒结晶紫疫苗,对健康断奶猪、育肥猪按照2mL 的剂量做免疫接种,免疫时间为9 个月。在免疫期有效期内,及时按照规定时间和程序接种,可有效地预防健康猪水疱疹的感染。
根据猪水疱疹病的发病因素,该病需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确保生猪养殖环境的干燥、洁净、卫生。在雨季,应当做好猪舍防雨措施。在气温降低时,应做好保温及通风措施。此外,需要加强生猪的选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调运,而是应当坚持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病猪在隔离期间发生严重的水泡炎性症状时,可用取乌头25g、七叶一枝花100g、板蓝根50g、石灰50g 捣碎后加水适量涂抹。隔离养护过猪水疱疹的注射,在病猪痊愈后应采用0.5%~1%的氯酸钠,或0.1%~0.5%过氧乙酸做全面彻底地消毒处理[2]。
对于已经感染猪水泡疹的病猪,养殖户或养殖场坚决采取隔离管理的方式,并加强营养管理和环境卫生管理,增强病猪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通过一段时间的隔离护理,病猪一般可在10~15d 内逐渐自愈。有效的隔离护理不仅能预防该病的扩散及继发性感染,而且便于统一加强针对性营养管理,帮助病猪提高免疫力。检疫部门则应该加强疫区与非疫区的隔离控制,以及生猪转运过程中的抽查建议及消毒管理。一旦发现猪水疱疹病,应立即隔离同时上报处理。
综上所述,猪水疱疹的诊断应结合临床症状及饲养管理的环境,与口蹄疫等类似的病症做鉴别性诊断。根据影响猪水疱疹发病因素,表明其在潮湿寒冷、卫生状况不佳、养殖密度较高的情况下发病率更高。在进行防控时,应当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并加强相关因素的控制,打破猪水疱疹感染和传播的环境,才能确保生猪养殖及转运中猪水疱疹病的发生及扩散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