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娟,马战平,2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省中医医院肺病科,陕西 西安 710003)
间质性肺病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和肺泡腔,导致肺泡-毛细血管功能丧失的弥漫性肺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咳嗽咯痰,更有甚者,可见咯血、胸痛、喘鸣[1-2]。本病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于女性,以特发性肺纤维化多见[3]。该病病程较长,多数患者表现为缓慢逐步的肺功能下降,最终发展为肺纤维化和蜂窝肺,导致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4]。临床实践中发现,本病呈明显上升的发病趋势,已经成为严重困扰人类工作和生活的肺部疾病之一。因发病机制复杂多样,西医治疗方案局限。近年来,中医药凭借整体观念、阴阳平衡、标本兼治的特色,在治疗间质性肺病中发挥了一定优势。
马战平教授为陕西省名中医,从事中医肺系病诊疗工作30余年,师从国家级名中医刘华为教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间质性肺病,对间质性肺病的见解既继承中医传统,又独具匠心,临床疗效较好。马教授认为,间质性肺病归属“肺痹”“肺痿”范畴,基本病机为气阴不足,痰瘀阻络。临证要仔细斟酌,辨清本虚标实之所在,注重虚、痰、瘀等病理因素,选择适当的中药配伍疗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期论治,补虚扶正祛邪的总体法则,其经验方麦味补中益气汤在临床应用中效果较好。
中医古籍未见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名记载[5],有中医学者主张将其归属于 “肺痿”范畴[6-7]。马教授认为此病中医病名当“肺痿”“肺痹”并用。“肺痹”即肺部经络壅塞,脉道不利,气血无法正常运行,致肺脏痰瘀痹阻,从邪实而言;“肺痿”即肺叶痿弱,津液亏虚,气血虚损,或余邪耗伤肺津,日久肺络虚损,从本虚而言[8]。马教授参考古籍,并结合间质性肺病的临床症状特点,认为间质性肺病初期、发作期均存在外邪侵袭,痰瘀痹阻,可归肺痹范畴;后期和迁延期肺之气血虚损,肺叶不举,可归肺痿范畴。
马教授认为,肺痹、肺痿多以气阴不足,痰瘀阻络为病机。虚、痰、瘀为关键病理因素,病位主要在肺、脾、肾。肺、脾、肾虚为本虚之处,痰、瘀为标实关键。肺主气司呼吸,外邪袭肺,肺气不畅,其主气司呼吸的生理机能减退[9];肺气升降机能正常,即可实现正常宣降,通调水道的功能[10]。肺为娇脏,外感六淫、药毒邪气最易犯肺[11],致其宣降失常、肺气壅塞,气逆痰阻,气滞血瘀,故见瘀血、痰浊等有形实邪痹阻肺络。脾肾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肺络失于温润濡养,致肺叶痿弱,加之日久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耗伤肺津,肺津虚损,故见气阴不足。临证时多数患者虚、痰、瘀同时存在,难以截然分开。痰瘀内盛日久,阻碍气血津液运行,导致气阴不足;肺气虚损,津液失于流行,气血难酿,津聚成痰,血聚成瘀。形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相互影响,互患为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马教授依据间质性肺病气阴不足,痰瘀阻络的病机特点及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病变特征,确立了分期论治,补虚扶正祛邪的总体治则。因正虚邪实贯穿间质性肺病始终,临证时强调补虚祛邪同施,又应根据疾病的进展阶段分清主次,再结合患者病情注重辨证论治。前期外邪犯肺,瘀浊内生不甚,为肺痹之始,以宣肺祛邪,止咳平喘为法;中期痰瘀痹阻肺络,气阴损耗不著,为肺痹之巅,以化痰逐瘀通络兼顾补养气阴为法;后期痰瘀凝聚,肺津亏损,为肺痿之时,以补养气阴兼化痰逐瘀为法。
间质性肺病一般呈进行性发展,其5年生存率不超过50%,但自然病程及结局个体差异较大[12-13]。根据病情进展及病理因素特征,马教授提出分期论治的观点,分别为外邪诱发期、痰瘀内盛期、慢性迁延期。其中,外邪诱发期与痰瘀内盛期是疾病转折的关键时期,若治疗及时有效,则为顺证;失治误治,则为逆证。慢性迁延期治疗时需防范外邪引诱致痰瘀内生,此期是防止疾病反复发作的关键时期,三期互相关联。
4.1 外邪诱发期,宣肺祛邪止咳化痰 风为六淫之首,外感发病多以风为先导[14]。间质性肺病初期,外感六淫邪气从皮毛、口鼻合于肺,马教授认为除风邪外,家居环境、环境职业因素(粉尘、毒物)、药物或治疗相关因素都可以称之为外邪。咳嗽为该病的首发症状,肺脏清虚娇嫩,外邪引诱,宣肃失常,正邪相争,而致肺气上逆作声[15]。肺主气司呼吸,呼吸失司,津液失于输布,痰浊内生,故表现为咳嗽,咯痰,或寒或热。此期的治疗重点在于宣肺祛邪,止咳化痰。常用疏散轻宣之药。风寒袭肺者常选方为止嗽散,常用药物有蜜麻黄、炒苦杏仁、蜜紫菀、百部、紫苏叶宣肺散寒;热邪犯肺者常选方为桑菊饮,常用药物有桑叶、菊花、连翘、荷叶疏风清热;燥邪伤肺者常选方为桑杏汤,常用药物有沙参、贝母润燥止咳。马教授认为此期虽然痰饮未成,为防止津液失疏,内生痰饮,故在用药时加用化痰之药,如清半夏、陈皮温化寒痰,竹茹、浙贝母清化热痰。
4.2 痰瘀内盛期,化痰逐瘀清肺平喘 外邪失治、误治,导致肺气阻遏加重,此时便转入痰瘀内盛期。《医方集解》称“肺为水之上源”,为津液输布最关键之脏腑[16]。同时,肺为贮痰之器,肺气痹阻,宣发肃降失常,水道失于通调,痰饮之邪无法正常排泄,停留于肺。《杂病源流犀烛》载:“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得通,为痰为血。”痰浊阻碍气机升降,肺气闭塞,痰气博结,无法推动血液运行,血液积聚成瘀。故此期可见咳嗽咯痰,胸闷气喘,呼吸困难,舌暗、舌下脉络迂曲等症。此期的治疗重点在于化痰逐瘀。临证时结合舌脉,观察有无气阴受损,酌情加药。痰湿阻肺者常选方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常用药物有紫苏子、白芥子,前胡化痰降气;痰热郁肺者,常选方为黄连温胆汤,常用药物有竹茹、黄连、栀子、知母,清泄肺热,降逆平喘;痰瘀阻肺者,多以千金苇茎汤合丹参饮加减,常用药物有红景天、桃仁、莪术、芦根,涤痰逐瘀。马教授认为,此期患者为有形实邪搏结于胸,亦可用葶苈子、桑白皮、瓜蒌宽胸,皂角刺、土贝母、盐橘核、荔枝核消散有形实邪。
4.3 慢性迁延期,补气养阴纳气定喘 痰浊、瘀血等实邪阻滞气血,肺叶失养,致气阴两伤,或病久余邪伤及气阴,此时病程转入慢性迁延期。《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云:“肺痿者……总由肾中津液不输于肺,肺失所养,转枯转燥。”肾主水,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机能[17],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足,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肾阴不足,则肺阴无以滋养,致肺阴不足。肺为气本且主行水,外邪袭肺,痰瘀内阻,极易因内外合邪致气阴不足。马教授指出,在慢性迁延期,人体正气亏虚是主要原因,肺肾气阴不足最为常见。此期常表现为咳嗽,少痰,气急不足以息,更有甚者,腰酸乏力,咳时漏尿。故马教授在治疗时,常益气滋阴、补肺益肾固本,以达到滋阴润肺、补益肾气的目的。偏肺气虚者,多以麦味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黄芪、五味子、党参、麦冬、枇杷叶等,偏肾气虚者,多以七味都气汤加减,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茱萸、枸杞子、肉桂、蛤壳等。此期治疗时亦要辨清寒热,虚热者,常选方为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常用药物有麦冬、人参、胡麻仁;虚寒者,常选方为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常用药物有甘草、干姜、炒白术。马教授指出,慢性迁延期患者极易感邪复发,故除药物治疗外,需顾护肌表,维持一身正气,避免复感外邪,以防功亏一篑。
5.1 善用虫药 通达经络 善用虫类药治疗间质性肺病是马教授的用药特色之一。因间质性肺病病程缠绵,后期痰瘀搏结不易剔除,单用草木之品难以奏效。马教授发现虫类药性善走窜,疏利搜剔,攻积破逐,达经通络,乃逐顽痰瘀血之良药[18]。张锡纯认为虫类药“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虫类药性烈,有毒,使用时应考虑用药简专、用量轻、炮制精炼等因素,以免不良反应发生。虫类药直接服用难以令人接受,马教授多将此类药物研成粉末、装入胶囊内,以中药汁送服,大大提升了用药接受度。临证时常用炒僵蚕、地龙、蜈蚣、虫、水蛭等,相比单用草药,临床效果有很大提升。
5.2 培土生金 兼顾脾胃 脾胃居人体中焦,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论》载:“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人体脏腑之精气皆赖于脾胃运化所生的水谷精微,脾胃弱,脏腑精气虚损,则百病始生[19]。《张氏医通》载:“土旺而生金,勿拘于保肺。”脾属土,肺属金,土可生金,虚则补其母,故可健脾土以生肺金,通过顾护脾胃保肺,往往临床效果较好。再者,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健则痰少,使痰化由难变易。因此,马教授强调,临证尤需重视顾护脾胃,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外,常用炒扁豆、炒六神曲、鸡内金、炒麦芽、炒山药、砂仁等药物补脾健脾,以求培土生金。
5.3 平补平攻,缓缓图之 马教授指出,间质性肺病患者亦虚亦实,宜采用平补平攻的治法,不应一味补益或攻伐。肺脏娇嫩,不容异物,不耐寒热,补益太过,则过于滋腻,有碍吸收。肺疾正当时,肺虚不受补,此时补益太过不利于实邪消散;若攻伐太过,则损伤肺脾,耗伤正气,气虚无力推动,痰瘀反而不能及时消除。因此用药时当以平和论之,不宜大量使用滋腻、温润、苦寒、峻下之品,虫类药物使用时更应慎重,用药宜少,剂量宜小,达到循序渐进,缓缓图之的目的。阴阳平和,人体脏腑和谐统一,各司其职,阴阳失和,脏腑功能紊乱,内生百病[20]。因此,临证需阴阳平调,补虚与祛邪兼顾,使机体维持相对平和的状态[21]。
患者女性,66岁,2020年9月12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咯痰5年,伴气促1年。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痰,痰量少难咯,余无不适。1年前因提重物出现气促,活动后明显加重。查胸部CT示:双肺下网格影伴囊腔形成。肺功能检查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重度)。既往高血压病史,否认药物、毒物、粉尘接触史,否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史。刻下症见:咳嗽,痰少质黏,动则气促,乏力,手足心热,偶有盗汗,纳差,大便干,2~3 d/次,小便少,舌质干红,苔少,舌下脉络迂曲,脉细数。查体: 双肺呼吸音粗,两肺底可闻及吸气末Velcro音。西医诊断:肺间质纤维化。中医诊断:肺痿,气阴不足,痰瘀阻络证。分期:慢性迁延期。治法:补气养阴,化痰逐瘀通络。处方:麦味补中益气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方药组成:麦冬、黄芪、芦根、冬瓜子、炒薏苡仁、炒山药各30 g,五味子、炒苦杏仁、苏叶、陈皮、桃仁、石斛各10 g,党参、麸炒白术、浙贝母各15 g,地龙、生甘草各6 g。12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
二诊:患者诉服药后气促明显好转,咳嗽咯痰减少,纳食增加,便稍干,于3 d前受凉后出现恶寒发热,咳嗽,喷嚏,舌质淡红,苔少,脉浮数。辨证:风邪犯肺证;辨期:外邪诱发期。处方:止嗽散加减。方药组成:白前、陈皮、桔梗、荆芥、紫菀、白芷、炒苦杏仁各10 g,蜜百部15 g,蜜麻黄、桂枝各9 g,甘草6 g,6剂,服法同前。
三诊:患者外感症状缓解,偶有活动后气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嘱其继续服用首诊时处方24剂,以续前效。
四诊及此后电话随访,患者病情未反复。3个月后复查胸部CT显示:双肺下叶外带呈纤维网格样高密度改变。
按:患者病情反复,病程缠绵,久病气阴损耗,初诊时表现出咳嗽,痰黏,动则气促,乏力,手足心热,盗汗,大便干,舌质干红、苔少,脉细数等气阴不足证,又因久病肺络失养,痰瘀痹阻肺络,兼有舌下脉络迂曲等瘀血证候,故马教授认为此患者辨病当属肺痿,证为气阴不足,痰瘀阻络,辨期为慢性迁延期。方中麦冬、五味子、石斛益气滋阴,党参、黄芪、麸炒白术补肺健脾,杏仁、苏叶、陈皮、浙贝母化痰止咳,芦根、桃仁、冬瓜子、炒薏苡仁逐瘀排脓,地龙通经活络,清肺平喘,炒山药顾护脾胃,甘草调和诸药。该方以补气养阴,化痰逐瘀为主,兼顾护脾胃,共奏疗效。二诊,患者因防护不当,复感风邪,证属风邪犯肺,辨期为外邪诱发期,以止嗽散化裁。三诊,患者诉症状明显好转,马教授指出,顽痰瘀血难以快速逐出,为防止痰瘀伏络,感邪再发,故续服用首方,巩固疗效。该案例体现了马教授治疗间质性肺病分期论治的治疗思路,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
间质性肺病是肺系疾病的疑难病,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不良反应少,不易耐药,不易依赖等优势。马教授遵循中医学理论,深入观察其病机特点、临床表现,根据本病“邪、痰、瘀、虚”的变化过程,提出了分期论治的治疗观念,辨证施治,为间质性肺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