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辉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公元前356—323年)的名字往往与他对波斯帝国的远征(公元前334年—323年)联系在一起。对波斯帝国的远征,使亚历山大这个名字笼罩上了浪漫的色彩和伟大的荣光。亚历山大并未留下著作,故要研究他的战略思想,只能间接地从他人撰写的有关他的言行的著作中去探析。
古希腊人阿里安的传世之作《亚历山大远征记》(下简称《远征记》)为我们创造了这种可能性。阿里安的这部书是以托勒密和阿瑞斯托布拉斯二人的记述为主要依据的。托、阿两人的著作,内容并非完全真实。阿里安的著作,亦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历史。故本文所做之探析,严格意义上讲,是对《远征记》中的亚历山大的战略思想的探析。《远征记》中有多处记载,可证明亚历山大是位伟大战略家,是有其战略思想的。
在离开本国进行远征时,亚历山大先朝色雷斯方向进军,前去征服有叛乱迹象的特利巴利人和伊利瑞亚人。阿里安指出,亚历山大认为,“当他离开本国进行远征时,把他们留在背后很不妥当,只有先把他们彻底降服才行”。1显然,这次行动,亚历山大的战略目标就是要为远征消除后患。在攻打提尔之前,亚历山大向他的将领们指出,一旦控制了提尔,便能获得制海权,再远征埃及就如探囊取物,远征巴比伦即可毫无后顾之忧。2攻打提尔的战略目标由此被揭示得一清二楚,即为远征消除后顾之忧。在整个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经历了多次战役。对于每一次战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都要对战场环境进行仔细的考察。他对于即将采取的行动,总是进行极具全局观的思考。试举一例。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后,前进到底格里斯河上游的高伽米拉扎营,随后在此地附近与大流士进行了一次大决战。在决战之前,他对战场进行了一次全面侦查,但未急于对大流士的部队进行夜袭。他召集了将领们对他们说,这场战斗用不着他来动员鼓励,而是号召将领们逐级去鼓励各自的部下。他特别强调了此次战斗的重要性,指出这次作战“不是为了夺取下叙利亚或腓尼基,也不是为了占领埃及,而是要在当时当地解决整个亚洲的主权问题”。3这说明在他的思想里,对不同战役的重要性是有清晰的等级划分的。夺取叙利亚或腓尼基的战役,占领埃及的战役,和即将发生的同大流士在高伽米拉附近的大战,分属三个等级,其夺取的目标,从小到大,从地区到大洲。亚历山大通过简单有力的陈述,在诸将心中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战略目标,并借此激励将领和战士们。可以说,亚历山大成功地运用了战略目标的引领作用和激励作用。
前文提到,亚历山大在高伽米拉附近同大流士进行大决战。在这次决战之前,他就在己方将士之中,成功进行了一次创造舆论的行动。阿里安评价到,“他这种崇高的姿态似乎并不是只由于过于虚荣,而是出于对战胜危险的充分信心”。4阿里安进一步指出,亚历山大在战斗中是不怕冒险的,这一次这么说,实际上是认为夜袭作战风险太大,很可能使己方限于危险境地。这一分析,我认为是合理的。亚历山大的高明之处在于,借否定夜袭,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增添了正义的色彩。他借战斗方式的公开性来创造战略目的的正义性。用现代公共关系学的话语来说,亚历山大实际上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内部公共关系活动。
亚历山大还特别善于利用举办大型活动(如祭祀、体育竞赛、文艺竞赛等)来赢得军心、民心,为自己赢得有利的舆论环境。比如,他在远征开始前,在埃盖(马其顿故都)举行了奥利匹亚运动会,为了向掌管音乐、绘画、文艺的诸女神致敬,也举行了文艺竞赛大会。5在进入埃及占领孟菲斯后,他向宙斯大王献祭,举行了全军武装阅兵式和体育文艺竞赛;随后他整顿了埃及政务,把埃及分为两个省,分别任命两个埃及人为省长。6在从孟菲斯前往提尔后,他又一次向赫丘力士祭祀,并举办了体育和文艺竞赛。7在追击大流士的路上,亚历山大渡过底格里斯河后,晚上发现月亮几乎全食,便向月亮、太阳和大地献祭。这次月食被断定为对马其顿和亚历山大有利,而且大战即将在本月内发生,所献的牺牲也预示亚历山大将获胜。8还有很多次类似的献祭活动,在此不赘。
除了利用举办大型活动赢得军心、民心之外,亚历山大还常常通过表现他善待征服地的统治者和军兵、尊重他们的传统来影响和操纵舆论。比如,在进入巴比伦之后,他叫市民修复了被薛西斯(大流士以前的波斯王)破坏的庙宇,重建了巴比伦人最崇敬的拜尔(巴比伦人最崇拜的神)的庙。9有时,亚历山大会采用暴力手段来制造威慑性舆论,实施威慑战略。比如,他率军占领波斯波利斯城后,下令烧毁了波斯王宫,他的重要将领劝他留下波斯王宫,他说波斯人过去侵入希腊干过类似的事情,现在是对波斯人的惩罚。10亚历山大通过这种报复行为,对敌人进行威慑,也说明身为侵略者的亚历山大,是将制造恐怖舆论作为一种对敌战略的,这暴露了侵略者残暴的一面。
亚历山大远征之前,其麾下的一百六十只战船与波斯舰队四百艘战船在雷德岛海域对峙。其时,有人看到一只鹰落在亚历山大的船尾后面的海岸上。亚历山大的重要将领帕曼纽认为这是一个好预兆,主动请战进攻波斯海军。亚历山大则指出帕曼纽的判断是错误的。他认为,用小舰队去碰大舰队,用他那些海上训练都还没完成的水兵去对付久经训练的由塞浦路斯和腓尼基水手组成的海军,那简直是发疯。他不想拿马其顿人的武艺和勇气去冒险,因为一旦打败,将对作战威望造成极大的打击。11这说明,亚历山大有着非常冷静的头脑,能够对敌我力量的对比进行非常客观的分析。在他看来,武艺、勇气虽然非常有用,但是在战争中,对胜败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客观存在的实力。有意思的是,亚历山大还重新解释了那个预兆,认为鹰确实站在他一边,但人们看到它时,它是落在陆地上的,这意味着他将在陆地上战胜波斯。这听起来是一种机智的辩驳,却包含了亚历山大对自己军队优劣势的分析——即他认为自己的军队在陆地上有优势,而在海上没有优势。现代市场营销学中的SWOT分析,亦看重对优势、劣势的分析。从思想史的角度来说,这一分析工具所包含的思想,并不是全新的思想。它只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在现代被加以模式化罢了。
上文提到亚历山大攻打提尔的行动,在此行动之前,他说服将领们的演讲,也是一次教科书式的战略分析。他说:“只要波斯仍然掌握着制海权,我就看不出我们怎么能够安全进军埃及......不过,一旦我战胜提尔,就能占有整个腓尼基......如果我方以马其顿舰队加上腓尼基海军控制海面,而且塞浦路斯又已在掌中,我方将稳操制海权,这种情况下,我军再远征埃及将如探囊取物。得到埃及之后,即不必担心希腊和我本国......我们远征巴比伦即可毫无后顾之忧矣。”12请注意,这说明他在雷德岛时避免与波斯海军开战,只是在不利形势下的权宜之策。获得制海权,在战略上,是在亚历山大的目标之内的。后来的战局,完全按着他的战略在发展。
他的演说,深刻地剖析了马其顿所面临的战略局面,战略思路之清晰,战略目标之明确,足以证明他是一位伟大的统帅、一位伟大的战略分析家。在伊萨斯大战前,他更是从战略上分析了己方在地利、心理等方面相对于大流士军的优势,并对将士们说,“在战略上,你们有亚历山大和大流士决一雌雄”。13由此可知,亚历山大有战略家的自觉意识,且对自己的战略分析和战略指挥能力颇为自信。
以上的探析,并未呈现亚历山大战略思想的全貌,但至少揭示了其战略思想的一些重要方面。阿里安在其书中以极大的热情盛赞亚历山大的品质与行为,对其战略思想却未有明确的揭示;本文的探析,勾勒出亚历山大作为战略家的一面,或可增进读者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认识。
注释
1.【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李活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3页。
2.同上书,第80页。
3.同上书,第104页。
4.同上书,第104页。
5.同上书,第28页。
6.同上书,第98页。
7.同上书,第99页。
8.同上书,第101页。
9.同上书,第112页。
10.同上书,第117页。
11.同上书,第41页。
12.同上书,第79页至第80页。
13.同上书,至第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