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越,杨 浩,张贞明,李智燕,李新媛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甘肃 兰州 730010)
甘肃省是农牧过渡代表性区域,土壤、气候、地形地貌、降雨量等丰富多样的自然因素决定了甘肃省草原类型的多样性。近年来,甘肃省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落实退耕(牧)还林草、退化草原人工种草、已垦草原治理建设、草原生态监测、草原灾害防控等工作,甘肃草原生态环境整体变好,部分地区的草原退化速度变缓,局部沙化恶化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和改善。
草原管护员在基层草原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草管员队伍建设是将草原法律法规贯彻到基层,将各项政策任务落实到草场和牧户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提高甘肃省草原生态管理保护工作成效,2022年3—4月通过查阅文件、电话访问、赴甘南及河西实地走访等方式,对甘肃省草原管护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甘肃省草地总面积约0.18亿hm2,共聘用15 095名草原管护员,平均每名草管员管理面积约1 186 hm2。
陇南市聘用草原管护员数量最多,为2 900名,其次是定西市,为1 945名,第三是天水市,为1 746名,最少的是嘉峪关市,仅17名;聘用数量最多的县(区)是武都区,为630名,其次是礼县568名,第三为临洮县467名,最少的是临夏市,仅2名。基本上每村有1~2名草原管护员。
管护草原面积最大的市(州)是酒泉市,每名草管员管护面积约8 365.73 hm2,其次是金昌市,约2 722.53 hm2,第三是张掖市,约2 540.33 hm2,最少的是天水市,为180 hm2;管护面积最大的县(区)是肃北县,每名草管员管护面积约5 4351.13 hm2,其次是阿克塞县,为32 658.6 hm2,第三是玛曲县,为11 129 hm2,最少的是秦安县,为5.93 hm2。
9 1%以上的草原管护员是初中文化水平,35%以上的是高中文化水平;18~45岁的占28%,46~60岁的占69%,61岁以上的占3%;男性占98%以上。
45%的草原管护员由村干部兼任,其他草管员为农牧民;55%以上的草管员同时担任村级防疫员;纳入贫困户的草原管护员不足30%。
90%以上的草管员能胜任草原管理保护工作,对所负责区域的草原进行定期巡查,开展草原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工作,监督草畜平衡、草原禁牧制度落实情况,对破坏草原资源的违法行为进行制止和报告。
甘肃省按照每人2 000元/年的标准统一发放,全省15 095名草管员发放补助资金3 019万元/年,全部从中央草原补奖政策落实绩效考核奖励资金中列支。
为进一步规范草管员管护行为,加强草原生态管护队伍建设,提高管护员工作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甘肃省草原禁牧办法》《甘肃省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甘肃省草原管护员管理办法》,为草管员聘用与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碌曲县、瓜州县、天祝县等为草管员建立了信息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和责任制考核,进一步靠实了管护责任。
严格按照“申请、审查、公示、培训、考核、聘用”的流程,坚持“因地制宜、按需设置、明确责任、择优选用、注重素质、创新机制”的原则,优先推荐熟悉辖区草原状况、受过基础教育、对草原管护工作有热情的农牧民,选聘能自觉履行草畜平衡和禁牧政策的群众为草管员,进一步规范了聘用程序。
省、市、县通过培训班、以会代训、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组织了多范围、多层次、有目的、有重点的培训,逐步强化了草原管护员的履职能力,使草原管护员熟悉了基本管护职责,提高了管护水平。根据调查统计,甘肃省每年各级共举办草管员培训班70多期,培训6 300多人次。张掖市、武威市组织草管员进行管护工作交流,总结分享管护工作经验,持续强化了草原管护员的工作意识和履职能力。此外,针对日常巡查、政策宣传、禁牧减畜监管等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辞退不称职的管护员。
各乡(镇)政府或县草原监督管理部门与草原管护员签订聘用合同,明确管护职责,确保管护责任落实到位。酒泉市建立了草管员“外勤管家平台”,基于草原管护员的手机移动位置信息,对其开展定位监控、定位跟踪、轨迹回放、越界报警和上传巡查现场照片等精细化管理,对出勤情况、任务调度与落实、巡查轨迹和现场信息采集实现远程跟踪监控,确保每名草管员分片管护、各负其责、工作到位。外勤管理系统的开通,不仅有利于草原管护员第一时间上报草原巡查情况,也为草原监督管理部门规范考核管理、下达指令、数据采集分析提供了有效依据,为推动草原保护工作向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1-2]。
草原管护员大多文化程度偏低,素质参差不齐,对管护工作相关政策理解有限,仅有35%以上的人是高中文化水平,且存在管护员年龄均偏大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6~60岁的的人员占69%,致使草原生态管护工作开展深度不够。
甘肃省河西荒漠草原地区、祁连山草原地区、甘南草原地区草原广袤,部分林草过渡区山大沟深、无交通道路,管护人员少、管护面积大、劳动报酬低,无额外工作经费补贴,且未配备相关通讯及交通设备,不能有效调动草管员的工作积极性,监管效果不理想。
甘肃省草管员按照每村1~2 名的标准聘任,而不是按照草原面积聘任,致使管护人员与管护面积不平衡,牧区草原面积大,但聘任人员少,农牧区草原面积小反而聘任人员多。如武都、礼县、临洮为非重点草原牧区县,但聘任草管员为全省前3名。肃北县每名草管员管护面积约5.43万hm2,阿克塞县约3.27万hm2,玛曲县为1.11万hm2,草管员管护任务重、强度高;但部分农区县监管面积较少,如武都区每名草管员管护399.47 hm2、礼县193.2 hm2、临洮227.73 hm2,秦安县每名草管员仅管护5.93 hm2。
基层农牧民对草原法律法规政策认知不到位,对草畜平衡减畜、草原禁牧政策存在抵触情绪,支持力度不够,导致草管员监督管理工作开展有难度。
在保证每村1~2名草管员的基础上,按照地域实际草原面积合理优化草原管护员岗位设置,为保证管护工作全面到位,缩小相对应的草原管护范围,适当增加管护岗位。可参照其他地区管护员管理标准,制定合理的管护范围,如青藏高原区每名草管员最大管护面积不超过0.2万hm2(参照三江源保护区),河西荒漠区(肃北、阿克塞)每名草管员最大管护面积不超过0.67万hm2[3]。
依据“个人自愿申请、村民大会推荐、乡县审核、村乡两级两榜公示、岗前工作培训、合格签订聘用合同”的聘用规范,严格把关聘用流程,优先将有较强责任心和较高文化水平的群众纳入聘任范围。
明确草管员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加强对管护员工作职责的业务指导培训力度,对草原法律法规等政策宣传、草原鼠虫害发生观测、草原火情报告程序等进行业务指导和全面培训,务必让管护员熟悉掌握基本的草原保护及管理常识[4]。同时,严格落实“层级管理、逐级考核”制度,具体化考核指标,实行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的考核制度。
给偏远草原地区的草管员配备通讯、交通设备,改善草原管护员基本工作条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逐步提高管护员工资待遇,按当地实际情况为草原管护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关注草管员身体健康情况,提高草管员工作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