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理工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 李佳静 潘雁钦 陈伟鹏 谢春晓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辅导员创新论坛中也曾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关键就在于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同时依靠高校辅导员发挥积极的作用。辅导员是解决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主力军,其育人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主要以“00后”青年群体为主,受新媒体和互联网经济时代发展的影响,他们呈现出思想开放、自主学习热情减退、社会责任感缺乏、自我价值认识迷茫、价值追求不明确等问题。因此,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内容、方法及手段应适应新时代的变化,遵循规律,不断创新工作新路径,解决工作中凸显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大学生解决实际性的问题。
从社会角色理论来分析,高校辅导员是一种专门的职业角色,其在高校中是一支重要的教师队伍,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种职业角色的扮演过程中,高校辅导员自身肩负着多重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者,更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素质、公民道德素质、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要做好学生骨干的培养工作,引导他们将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要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习惯;要将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意识,实现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通过掌握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新型特征,在思想政治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新时代大学生必将担负着重大的使命、责任与担当。辅导员坚持立德树人,利用自身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的能力与水平,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及学校方针政策,勇担辅导员岗位历史新使命,通过自己的政治立场、知识经验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和感染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在新时代新青年政治觉悟形成和变化的关键时期,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充分发挥其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篇章上添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专业授课教师相比,辅导员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更久,接触的方面也更广,加上多数辅导员和大学生的年龄相仿,因此辅导员很容易和大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建立起真挚的友情,成为知心朋友。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通过倾听学生,开导学生,进而能更深刻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况,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向是明确的,任务是明晰的,但实际工作中落实的重视程度、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却有所不同。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的需要,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特别是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在践行工作过程中,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的相关学科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进行沉淀,进一步提升个人的专业内涵建设,从职业地位提升向技术专业化进行转变。目前,高校辅导员招聘要求不限专业,部分辅导员缺乏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政治理论素养表现较薄弱,常常陷入日常事务性工作之中,难以静下心进行深入研究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等,无法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谈不上真正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作自己的专业来学习或进修。长此以往,辅导员很容易就会逐渐沦为思想政治引领的被动参与者,在工作上无法达到像“实践总结—理论提升—实践总结”这样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甚至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辅导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呈现递减效应,有些辅导员还存在满足于只要学生不出大问题和大事情的状况,忽略对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的思考研究,工作动能不足,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较弱。
高校辅导员的教师与管理者双重身份,决定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二重境遇,也决定了辅导员需要打破线性分离状态,与其他队伍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打破辅导员“单打独斗”的新局面。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队伍,由于分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和队伍,各自在自己有限的范围内开展工作,各行其事,缺乏常态化的有效沟通,导致育人效果不佳。高校辅导员往往侧重于第二课堂的育人环节,但缺乏对第一课堂专业知识的讲解,而专业课教师侧重于课堂上的授课,而缺乏实践育人的经验,在协同育人工作上的观念还较为淡薄,缺乏主观能动性。由于高校协同育人制度不健全,导致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不足等现实困境,也进一步产生了信息流通不畅、资源共享不足等新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需要具备鲜明的时代气息,辅导员应根据时代的特点,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引导方式,使其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很多辅导员在不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情况下,善于利用长时间的“灌输式”说教手段进行传统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行为各不相同,若辅导员不能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工作,缺乏思政教育理念的针对性和创新性,往往难以得到来自大学生内心真正的认同和共鸣,不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会造成大学生的叛逆心理,从而不能满足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工作方式上,缺乏多元化的教育引导方式,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配合度,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辅导员要学习与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原则,切实为大学生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全面梳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探索总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厘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方法。结合新时代的背景和特征,加强学习思考,不断提升业务素质能力,深入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和专业化的发展。
新时代辅导员的素质能力和育人水平需不断提升。辅导员需将思政育人工作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好学生育人工作。在思想上,要坚信党的领导,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培养出爱国爱党,品德素质兼优,树立远大理想,勇担时代责任,具有过硬本领,敢于砥砺奋斗的新青年;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好辅导员作为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做到为人师表,充分发挥好辅导员的人格魅力,通过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切实解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各种理论学习、教育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同时辅导员也需要较强的专业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增强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用好校园与课堂的渠道,主动参与学生的成长成才。
辅导员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的同时,要努力从思想政治引领的“经验论者”转变为“三全育人”的开拓者,从“一时一地”的狭隘工作视野中脱离出来,从“千条线穿的一根针”转变为对学生进行持续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穿线人”。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学生的心理、思想等观念都可能随时发生变化,我们不能沿用往常的经验做法,而应该把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三个方面出发,通过将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与学生工作的管理方法相结合,做到在服务学生中引导学生,在帮助学生中教育学生。同时,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注重探索“00后”大学生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学会用鲜活案例把空洞理论转变为浅显易懂的道理,为学生输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新时期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如今信息发达的时代,一些新媒体诸如微信、QQ、微博、抖音、快手、知乎等多种平台愈来愈受大学生的欢迎和关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学生教育服务工作已成为常态化。然而,由于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内容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导致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中更有必要坚守底线思维,培养学生的网络媒体素养,尽可能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锋”,与党政干部,专业课教师、班主任,教务处、宣传部、招生办、社区管理中心等各部门教师协同育人,妥善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争取更多的资源融合,发挥育人的最大作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清楚学生工作的主要职责,通过协同育人更好地发挥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个方面相互贯通的育人保障机制,切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同时,辅导员还应加强与其他高校辅导员的交流,积极分享信息,相互探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享工作经验。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经过从陌生到熟悉,从理论到研究,从浅显到深入的过程。在工作实践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实践与学习,培养自己的口才和演讲能力等,全面提升自身能力。同时,要通过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有机融合在一起,逐步向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方向发展。顺应时代的变化,突破传统思维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不断探索出更为实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能在当今社会形势、学生价值取向等发生变化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和有影响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