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妮 邓 杨
(1.兰州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1]高质量的集体备课,不仅是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有效途径,而且有助于增强课程亲和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为办好思政课而普遍实行的一项蕴“学”于“术”的重要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目设置和课程名称经过数次调整,课程体系趋于完备,学科归属更为明确,发展势头更为强劲,育人实效显著提升。在此过程中,集体备课得到持续重视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10月,教育部组织全国各地100余名政治课教师,讨论教学工作,在细致梳理教育任务,教学方法、内容,教学组织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高等学校要根据具体情况,成立政治课教学委员会(或教学研究指导组),作为政治课教学的领导机构,全体政治课教师及学生代表组成(必要时可请有关教师参加),在学校行政的领导下“讨论、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研究、检查讲授内容及教学方法;汇集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工作;领导与组织学生的自学和讨论并考核其成绩。”[2]这是文件可循最早对集体备课的要求,既重视政治课的组织建设,也对集体备课的机构、内容做了安排,有利于政治课的有序开展。
20 世纪80 年代,教研室建设进一步受到重视。教育部对马列主义教研室工作的要求包括“统一组织教学和科研工作,制定规划,安排人员,编选有关课程的讲义及辅导材料,收集整理有关教学和科研的资料;讨论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总结和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全体成员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根据每个成员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要求,分别制定培养提高规划和科研规划,并检查规划的执行情况等。”[3]88与此同时,对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的主要任务也做了相关规定:“组织实施这门课程的教学;调查研究学生思想品德情况;结合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研究;协助主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培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3]102从这些规定和要求可以看出,教研室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机构,突出强调了以“集体化”的方式,开展对教学工作的研究、经验的交流,重视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授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重视从学生状况出发,改善教学方法。
1991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到一些省市和学校,探索创新将教学内容、疑难问题以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集中讨论。在此过程中,选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活动;认为这一探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应该被推广借鉴。[3]140-141马列教研室(部)“要坚持集体备课制度,组织教师互相听课,开展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不断提高教学效果。”[3]142集体备课从实践做法上升为制度化要求,侧重于教师之间听课和评估,其目的是增强教学效果。
2018 年教育部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统一实行集体备课。”“准确把握教材基本精神,研究确定教学进度和内容,形成统一的参考教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要定期组织全员集体备课,集中研讨教学共性问题,促进各门课程有效衔接。要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及时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贯穿融入教学,充分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时效性。”[4]至此,有关集体备课的要求更加全面,制度化建设更加规范。
从以上历时性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体备课,从关注集体力量的发挥,到以组织建设的完善促进其发展,再到明确提出该项制度,要求越来越具体也越来越规范。通过集体备课,以系统化、整体性的思维,促进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提升的理念得以确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并以课程为单位设立教研室(部),对于提升教师的尊严感、归属感,增强教师之间的沟通、提升课程质量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教育部关于“统一实行集体备课”的指导性要求,亟需各高校结合实际制定出细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涉及两个问题,一是集体备课备什么,二是集体备课怎么备。将集体备课制度落到实处,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重要问题。
备课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传统的备课理念认为要“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5]如今,备课的内涵明显扩展了,除了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调查了解学生,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还需要创新形式,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将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新决策嵌入课堂。因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教育,总是与这一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是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目标紧密联系。”[6]这些目标的实现依靠人,人的培养依靠教育,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现在的大学生将是实现2035年远景规划的核心力量,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为人才培养定基调把方向。因此,在集体备课中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决议内容、重大论断等内容融入课程。各教研室要以集体备课为平台加强交流,形成各有侧重的教学方案。
高校思政课是国家课程,也是一组课程群,通过课程讲授要形成育人合力。国家统编教材为教学提供了基本遵循。但在具体操作层面,有些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特长或者兴趣爱好选择课程讲授内容,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不突出的现象;有些教师只了解自己所授课程,不了解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体系,课程合力发挥有待提高。在集体备课中,各教研组基于系统思维来考量架构整个课程体系,防止内容交叉造成的简单重复;避免教师囿于自身学科背景、专业知识体系、甚或个人兴趣爱好,随意割裂教材内容现象的发生,有利于实现并筑牢教学的育人合力。
高校思政课要培养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拥护者、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国家战略的有力推进者。集体备课就是要集思广益,在调查了解学生的疑惑点、兴趣点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课程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学理阐释、达成共识并给予学生有力解答。需要注意的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划分,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认定,它一方面在于课程知识体系本身,另一方面在于学生的理解度、认可度。因此,要走进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理论困惑、现实迷思。在此基础上对重点和难点的阐释解答才能有针对性、有力量、有温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师个人成长,发展规划制定等方面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体备课。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多次出台文件,宏观谋划、具体指导高校思政课建设,有关课程属性、学科支撑、培养目标、教材内容等方面的认识已经相对完善和统一。
目前,集体备课更需要强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对教学活动及其理论和假设的一种探究性思考,旨在对教学活动作出更富于理性和伦理性选择的思维活动”。[7]在思政课集体备课过程中,这种反思体现为以共同体的方式对如何按照学校类别、学生专业及个性特点的不同,将国家统编教材内容转换为教学体系;如何将课程目标有效转换为教学目标,实现育人效果;如何突出课程重难点,安排教学环节;如何构建起师生互动、参与度高、获得感强的课堂情境;如何实现课程的即时效果向长期效果延伸等问题,开展深层次研讨,授课教师广泛参与、头脑碰撞,取长补短、反观自身,实现个人反思与集体反思的积极发展。
教学反思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教研室组长集思广益,每期围绕主题,有序推进集体备课制度的落实落细,更需要教师自身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政治情感,主动分享积极参与。现实中,一名教师往往承担1 至2 门课程的讲授任务,当然不能仅仅局限和拘泥于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不仅要掌握所授课程的专业知识,还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课程体系有全面的掌握和深入地理解。凸显学科的整体性和科学性,能够从全局化的角度认识自身讲授的课程内容。把握知识只是起点,如何有效组织、怎样呈现,涉及到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艺术。有些教师理论知识虽然扎实,却未必能很好地呈现,纯粹的知识灌输,会弱化学生的获得感。为此,要将教学反思建立在了解同事如何组织教学,审思自身在教学中的优势与弱项;建立在团队分享碰撞,坚守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上;建立在互通有无,深化教学的理论性思想性、提升亲和力、吸引力上。
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集体备课的形式、丰富集体备课的内容、提升集体备课的效果、强化集体备课的考核,这有赖于配套的保障制度建设。使思政课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热爱教学、钻研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不能将集体备课单纯理解为开会、发言。现实中有些教研室在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时,有简单化之嫌,漫无目的、潦草行事、针对性不强、缺乏质量,弱化了教师对该制度的认同和情感,也影响了效果的发挥。集体备课要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统一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要克服随意性、杜绝形式化。
一是完善组织架构。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统一领导,教研室负责具体实施,基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理论热点、大政方针等的研讨,引导教师在集体讨论、经验分享中优化教学理念、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推进教学反思,更好地实现教书育人。二是规范备课流程。集体备课要充分发挥每位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每学期开学初教研室要做好备课计划,开学初主要聚焦本学期的教学进度、重点难点问题的阐释、课件制作、教学素材的选取;学期中侧重于交流授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学生开展课后调查等;学期末侧重于经验总结,成果凝练,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开展团队研究,实现教学催生科研问题,科研成果转换促进教学的良性互动。三是拓宽“集体”的构成。集体不仅指本教研室的教师,还应包括其他教研室的教师,和其他高校的同行。在集体备课中,各教研组基于系统思维来考量架构整个课程体系,防止内容交叉造成的简单重复,避免教师囿于自身学科背景、专业知识体系、甚或个人兴趣爱好,随意割裂教材内容现象的发生,有利于实现并筑牢教学的育人合力。利用云端会议等现代媒介,与其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手拉手”,开展集体备课,有利于打破惯性思维,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高校思政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关涉价值引导和塑造,教师的教学理念、理论水平、教学艺术,对于促进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实中一些从教时间较长的教师,更偏向于固守既有的教学方法,创新意识有待提高,对变化了的学生特点应变能力不强。集体备课提供了教师之间分享交流的平台,在共同探讨教学经验与不足的过程中,有利于教师拓宽眼界、打开思路、取长补短,激发内在动力,唤醒职业活力。要注重发挥“传帮带”作用,在激活个人力量的同时促进集体健康成长。
一是聚焦“传”,打造品牌。在开展集体备课过程中,要广泛组织听课活动,教师互相学习借鉴,对优秀教师积累的先进教学经验做好总结,创新性传承和延续,形成品牌化教学范例。二是突出“帮”,协力共进。发挥骨干教师、资深教授的引领示范作用,帮助新入职教师更快的进入职业领域、明晰课程目标任务、规范教学环节流程;帮助老教师掌握现代媒体技术,拉近与青年学子的心理距离;帮助陷入职业倦怠期的教师重燃教学激情。三是完善“带”,引领方向。建立导师制,由1 名优秀教授指导1~2 名青年教师,从青年教师的发展规划、师德师风、教学水平等方面开展指导;长效开展骨干教师讲示范课,经验丰富教师说课等活动,触动其他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行为,引领带动形成共同进步的集体氛围。发挥“传帮带”作用意味着集体有了永续发展的能量。当然,“备课”只是前提,绝非一劳永逸,需要在后续的上课中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备课内容,实现备课到上课的良性自循环。
一项制度的良性运转需要系统化制度做好配合,以系统化视角科学合理构建体制机制,有利于发挥制度合力。集体备课制度要被高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教研室工作的重要抓手,放置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局通盘考虑,从场地、经费、教研室负责人选聘等方面做好基本保障。同时,建立和完善体系,保障集体备课制度的规范、有序、长效运行。实现教师个人成长与教学团队整体水平提升的共赢互促。
一是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要将学生评教与同行评教结合起来,一方面优化学生评教系统,使评价指标更趋科学合理,防止一些教师单纯迎合学生,背离教学目标,随意割裂教学内容,重点难点不突出的任性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细化同行评价的标准。通过持续开展听课活动,促使教师你拼我赶,更深入系统地评价教师在价值观培育、知识灌输、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为。二是建立导向性考核体系。考核方式具有导向作用。如果集体备课不与考核相挂钩,势必造成集体备课的动力不足,有可能在现实中沦为走过场、形式化的无效行为。年终考核中,要清除“唯论文”的功利化倾向,解决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要将集体备课绩效列为思政课教师教学量认定、职称评聘等事关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三是建立完善的激励体系。对于在集体备课中表现突出,贡献卓越的教师设立专项基金予以表彰奖励,助力形成重视教学、研究教学的氛围,提高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分享的主动性、行动的自觉性。并积极推进走出去“手拉手”,整体提升区域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形成地域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品牌效应。
总之,从历史沿革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是一项老制度,但从现实功效的发挥来看,又是一项新制度。这一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对于激发教师活力、发挥课程合力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只有因地制宜,完善相关举措,才能促进该制度的落地落实,也才能更好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共同体的形式实现育人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