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天津中医药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3-01-05 15:14:35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2年1期
关键词:康养天津中医药

梁 爽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科研组织处)

一、前言

中医养生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中医药产业以其独特性和市场需求性,正在呈现出多业融合的态势。在天津市康养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亦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将中医药优势与康养产业紧密融合,探索全方位康养新业态。

二、中医药康养的内涵

中医养生学源自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历经千年积淀、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体系。中医养生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中医方剂的药物疗法以及气功、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非药物疗法,进行养生与治病。中医养生学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有未病先防、未老先养的预防观;天人相应、形神兼具的整体观;调整阴阳、补偏救弊的平衡观;动静有常、和谐适度的辨证观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养生、治未病的意识逐渐加强。中医的养生方法以其副作用小、成本低、安全有效等优势,深受人们的认可与接受。2021 年,习总书记在河南视察中医药产业时,谈到:“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1]前不久(2022 年3 月31 日),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中医药能有效治疗新冠肺炎,降低轻型、普通型病例转为重症,缩短病毒清除时间,改善轻型和普通型患者的临床预后。”这意味着,中医药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国际认可,未来还将发挥更多作用。

我国政府一直非常支持和鼓励中医药养生的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2013 年,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被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15 年至2017 年国务院先后发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 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中医药法》等,并提出“国家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2]日前(2022 年3 月29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目标,并部署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等重点任务。

国民健康状况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70%以上的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追求健康生活、享受健康生命的愿望成为当下时代所需,也为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契机。康养相比较于“养生”的概念,内涵更为广阔,其兼顾生命的长度、丰度和自由度三个维度,适用全体社会。

围绕中医药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曾明确提出“要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加快养生保健服务发展;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发展中医药康养,将传统的中医养生与现代的康养融合,不仅必要而且前景广阔。

三、中医药与康养产业融合的优势

第一,中医药理论符合现代康养产业的中心思想。《黄帝内经》曾指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中医的健康观在于“治未病”,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这与康养的内涵不谋而合。康养是健康与养生的结合,将中医药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效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不仅如此,中医还在治疗各种慢性疾病方面表现优越,可以有效节省社会医疗成本。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智慧财富。深入研究中医药养生经验方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相融合,探索新型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是未来中医药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向。

第二,中医药进入康养行业拥有国家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优惠补贴以及土地政策鼓励中医药企业参与到康养产业之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出台多项文件鼓励中医药与康养紧密结合,并围绕以中医药资源为核心的康养模式搭建服务平台,这些举措使中医药康养成为康养产业的新焦点。中医药企业在与康养产业融合时,可以通过研发中医药康养产品,创新中医药康养模式,打造出一条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养产业链。

第三,康养产业的发展需要中医药产业、中医药文化的支持。中医药是与康养产业最为直接相关的资源。随着中医药在疫情中展现出的重要疗效,中医药疗法重新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中医药的介入可以为康养产业带来新的方向和动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 年)》指出:“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优势。”[4]“医养结合”是康养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展好医养结合,就要将医疗资源特别是中医药文化进行有效的资源融合。

第四,中医药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形势严峻。发展中医药康养产业有助于实现健康老龄化社会,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民生问题,减轻基本医疗保险的负担。同时,中医药康养产业的融合有助于优化产业比例,完善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拉动保健、服务、制造、旅游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形成中医药康养产业的完整链条,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中医药康养产业具有广阔的产业覆盖面,能够带动卫生、金融、旅游、文创、体育等众多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可以有效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因此有必要大力推进中医药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天津中医药与康养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天津中医药产业历史悠久,积淀了深厚的发展基础。天津中药产业始于明清时期,到民国时期已初具规模,较为知名的有隆顺榕、达仁堂、乐仁堂等制药企业。新中国成立后,整合建立了天津中药制药厂,并研发出藿香正气水、银翘解毒片等,引领全国中药现代化的先驱。上世纪90 年代,地方药厂与军队医院合建的天士力公司,进一步壮大了天津中药产业的力量。目前,天津拥有中药的全产业链,产品竞争力十足,以天津第六中药厂的速效救心丸、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万红药业的京万红软膏、红日药业的血必净注射液等为代表的药品驰名全国。特别是在这次抗击疫情中,天津的中医药更加彰显实力。在国家推荐的“三方三药”中,天津贡献出 “一方一药”(宣肺败毒方、血必净注射液)。

第二,天津作为中医药发展先进地区,在中医研发和产业发展上具有较大优势。目前,天津医药健康领域共有14家上市企业,其上市企业营收的72%为中药产品,以天士力、中新药业和红日药业这三家中药龙头企业为主导。天津生物医药企业在中药领域也具有较大的产业优势。在中药研发方面,天津拥有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等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引领全国水平。据统计,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牵头推进的相关技术体系,已经在全国19 个省市近百家企业推广应用,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品种500 多个、十多家中药企业年营业额超过100亿元。[5]

第三,天津康养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初步形成健康产业园区的总体布局。天津市政府非常重视康养产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有较强产业带动能力的健康产业集聚平台。主要包括,着力打造干细胞基因技术的高新区生命健康谷产业群、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养老服务产业的宝坻区、以及静海团泊湖地区规划建设的综合健康产业园区、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等。与此同时,天津已形成以滨海新区为主体的两大核心园区(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并实现了多家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的联动式发展,康养产业生态已经初具规模。[6]2022年3 月12 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科技园依托天津健康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区挂牌成立,必将加快医疗科研成果的转化,进一步集聚健康产业。

第四,天津中医药康养产业总体蓬勃发展,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亟待改善。主要表现在:中药产业总体规模下降,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医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仍需提升;康养产业链不完善,发展程度不够高,内部融合程度较低;康养产业发展人才短缺,高端医疗保健人才、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能型人才普遍供给不足等方面。

五、促进天津中医药与康养产业融合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制定和完善中医药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健康产业是诸多产业部门的集合与融合,制定与完善发展规划,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近年来,国家在健康产业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中医药健康服务、医养结合、康养旅游、“互联网+医疗健康”等诸多领域。按照国务院《“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部署,“到2025 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市有必要根据天津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配套规划,鼓励中医药康养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健康产业跨界融合。

第二,充分发挥天津中医药的科研优势,构建京津冀天津中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天津是我国传统中药生产基地,拥有良好口碑的“卫药”品牌形象,在中药基础研究、药物研发、提取、制剂生产等方面具有深入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建议依托天津中医药大学及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加强中医药新药的研发转化,提升中医药防治技术,加快中医药科研和创新孵化加速平台建设,服务京津冀健康产业的发展。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中医药疗效,以创新驱动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天津地区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为京津冀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创建全国知名的“津沽名医”培养基地。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必须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性特征,要引导学生加强将中医药学理论运用于临床的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建议加强医教协同、临床带教、定期培训等方式,探索创新名医工作室、中医药师承班等教育模式,坚持传统的师承教育,充分利用张伯礼、吴咸中、石学敏、张大宁等医学大师资源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众多合作平台,采取一对一、一帮多,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于一体,培养出更多中医药人才,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第四,探索中医药与健康养生、养老等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完善医养结合,将医疗资源导入康养机构,打造中医康养特色品牌。探索康养新业态,借鉴国内外康养先进经验,规范康养人员的培训管理,制定详细的康养标准、建立严格管理评价体系,创新中医医疗康养机构合作模式。在健康产业园区、示范区内建立以中医药健康服务为特色的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支持医疗健康服务机构与社会力量合作,充分挖掘中医药养生文化,促进中医医疗、中医养生、康复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

第五,打造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产业,实现中医康养文旅一体化发展。随着民众对健康关注的提高,“中医药+康养+文化旅游”的模式逐渐成为市场趋势。中医康养文旅主要依托中医药医疗机构、中药种植基地、疗养景区、酒店、度假村、养生药膳馆等。建议推进环团泊湖地区中医康养文旅一体化发展,围绕温泉度假游、康体健身游、生态休闲游等,建成国际健康服务一站式栖息地,创出中医药健康旅游特色品牌。

第六,加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引导和规范,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促进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咨询指导、健康干预、健康管理等服务规范开展。”在继续坚持规范与促进并重的同时,要进一步做好监管工作。建议卫生健康部门严格审查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资质,建立审批或备案制度,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监管工作。

猜你喜欢
康养天津中医药
如果天津有“画”说
艺术启蒙(2022年9期)2022-10-08 01:33:06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天津卷
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22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天津之眼》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建筑科技(2018年6期)2018-08-30 03:41:18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29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天津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