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萍
(沂水县农业农村局,山东沂水 276400)
农业是推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应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标志,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人口逐渐减少,农业生产更需侧重结构改革,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促进农业经济建设发展有重大意义。文章从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入手,探讨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山东省是农业发展大省,其农业发展情况、组织形式、发展规模均能达到较高水平。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为其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山东省注重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行业数字化发展,提升农业智能化,使用卫星遥感技术,地面物联网技术等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并将现代信息技术、园艺设施建设、农畜养殖等各个领域予以融合。鼓励各地深入探索数字农业系统的开发情况,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其广泛投入到服务发展中。以此为基础,提升农业生产服务的智慧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升整体农业发展水平。山东省重点打造济南、青岛、潍坊等地的智慧农业试点项目建设。截至2022年,完成400个智慧农业基地建设,并在上述3个区域的试点建设项目取得了较佳的试验成果。预计到2025年,将在500个区域建成农业智慧发展场所。
注重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相融合。在农业生产中,山东省推进农业智慧化设备的应用转变,在传统农业机械设备中注入智慧化技能。这样的建设方式提升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智慧化,促使农业作业更加精准,并实现信息化数据管理,推进服务在线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作业效率。当前,山东省在农业智慧化信息管理方面还推行了农业机具导航、农业作业管理及远程数据信息技术系统等。另外,在农业生产中还使用北斗卫星导航自动驾驶技术、智慧控制技术、远程监控技术自动化收购技术等,实现互联网与农业作业相结合的工作方式。
除此之外,还注重农产品数字化管理和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在对农产品监管过程中,使用信息化电子设备对管理内容进行记录,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数据整合,完善数据管理效果。该技术的广泛应用能推进农业种植用户之间,各个平台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信息化交流,能够进一步提升农业信息透明度。在农业信息交流平台中,还可实现与农业质量安全检测信息化相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上市后,让市场中的所有农产品均能实现信息可视化。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商品一经查处,将给予严重处罚。在信息化技术应用背景下,制定完善的农业用户主体标准,利用农业经济发展公益化,对农业用户进行综合评价。该技术的实行能有效提升农业用户的信用度,并合理利用信用值,实现产品认证。这一管理方式能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提升农业用户的法律意识,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但是,山东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自2010年开始,起步较晚,总体推进速度较慢。近年来,虽然山东省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迈进了较大的一步,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处于上游,但与我国其他农业大省及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问题解决后才能推进我国农业建设以及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第一,山东省农业主体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知程度存在偏差。大部分山东省农业种植人员仍采用传统农业种植技术,通过扩大种植面积的方式提升种植效益,在种植过程中科学技术含量不足,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情况,也无法满足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第二,部分地区农业信息化运行机制不完善。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涉及的部门较多,不同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农民对信息化的接受程度存在不足,认为信息化农业生产与自己无关。第三,部分地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农业信息化建设规划不理想或信息化机制推进不完善,影响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
山东省不仅是我国的人口大省,也是重要的产粮大省之一。2020年,粮食产量为5 370万余t,是我国粮食主要生产大省之一。2021年,粮食生产总量有所下降,为5 310万t左右,同比下降1%左右。结合山东省粮食种植工作发展现状来看,当前农业生产发展前景不理想。产生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耕地过程中,地下水开采过量导致农业生态失衡,降低了种植耕地土壤肥力,严重者还出现农田沙化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影响农民增收。这也意味着当前可利用的耕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对当地农业种植工作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农业作为我国三大产业之一,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很难存在大幅度增长现象。相对于第二、第三产业而言,农业产业附加值较高,增长空间较低。
为实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经济发展为主导,围绕市场开展农业生产工作。我国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农产品供需矛盾,为解决该矛盾,应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经济结构,使其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相契合。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导致农产品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例如,部分农户不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情况,导致农业种植结构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因此供需问题影响了农产品经济价值与销量,进而影响农户增收。应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户能通过信息化平台对市场供需情况加以了解,并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优化产品结构的目的。
同时,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还能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面对农业产业结构有效调整缺乏技术的问题,信息化技术的大力推广也能够为农业生产建立合理化平台,让其通过平台实现信息交流,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平台基础。例如,农户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专业数据库,以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制定农业技术帮持方案,为农民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信息化的合理利用能转变农业经济产业布局,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世界农业市场接轨。
3.2.1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提升农业技术服务的质量。积极推行农业技术服务,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传统地把农业部门技能人才派遣乡村实现农民技能培训的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该工作不仅推行较为困难、周期较长,而且效果也不理想,农业生产人员很难学习到较为优质的农业科学技术。相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在农业科技部门与农民之间构建较为完善的信息服务网络,通过互联网实现对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在这一技术的支持下,农户能随时随地学习农业技术,及时掌握更多的农业知识,同时还能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向专家咨询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还能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力量。
3.2.2 在网络信息化平台中,农民还能了解一些设备的性能、使用方式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农民能更好地操纵智能化机械设备,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例如,将北斗导航系统与农机设备相结合,不仅能实现增强农业生产效率的作用,还能在农业生产中对农机设备的工作轨迹予以准确导航。生产过程中产生农产品倾撒等现象,使得撒药工作以及灌溉工作更加及时准确,防止灌溉路线重复导致的资源浪费以及对农作物产生伤害等。
3.2.3 建设完善的农业信息化体系,能加强农户对农业市场的管理能力,为农户提供更加公正的市场信息,确保农产品销售透明。同时,借助信息化技术能够实现对农业经济市场的动态监管。信息化技术中的网络监控技术可以对进入农业市场的农产品进行安全检测,禁止一切不安全的农产品进入市场,不仅为农户营造更加优质的经营环境,更能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农产品。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会导致大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生,实现农业增产的效果。第一,信息化的发展能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为农业生产注入科技力量。传统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工业生产为主,在农业生产中的大型机械设备应用效率不高,农业生产人员对市场信息的把握能力不强,导致规模化生产难以实现。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各种家庭农业、旅游农业等随之发展,并获得了较高的技术支持,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如农民能借助无人机为农产品撒农药,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业种植效率。信息化的普及能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效率,截至2016年,我国联合收割机使用率相较于10年前增加了100%以上。大量农业机具的投入,提升了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同时也增强了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
农业龙头企业指的是带领农业经济生产发展的龙头组织。但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农业龙头组织发展方式始终较为单一,对市场信息的反应不及时,其中蕴含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例如:某龙头企业缺乏对市场的正确认知,大面积种植茶花,但是在种植完成后,当地市场对茶花的饱和度过高,导致该产品供大于求,产生产品滞销的情况。如果在这过程中能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则龙头企业就能对当地市场发展情况有基本的了解,通过对信息的动态化了解,及时调整经营发展方向。此外,在信息化平台的支持下,龙头企业还能不断进行宣传工作,提升其知名度,提高企业的软实力,推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应建立符合山东省农业发展情况的农业信息化平台,为全省农业工作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同时,还应建立山东省农业信息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应结合农业发展相关部门、农业企业以及农民等各种资源开展。该信息化平台涉及的内容应尽量全面,其中包括农业生产过程、农业销售过程等。除此之外,还应在山东省建立山东移动互联网宽带等设施,并对该设施予以不断的扩展,保持其稳定性及覆盖面广等特征,实现更加高效的信息流通,确保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信息服务通道更加顺畅。
农业信息化技术开展的初级阶段,要求相关人员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并能对网络资源加以利用。随着信息化农业体系不断推进,我们要培养综合型人才,既能了解农业发展情况,掌握农业生产技能,又能了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情况,并能将二者相融合,实现农业信息化生产。在对农业信息化人才予以培养的过程中,利用农业院校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时也能鼓励种植专业的学生进行深造。对从业人员也应按时进行培训,并针对其不同的岗位,采用定期轮训的方法,提升培训工作的覆盖面积及涵盖内容。
除此之外,还应尽快完善人才培养系统,在培养过程中完善鼓励机制,支持高等院校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并将农业技术培训工作面向全社会。农业生产过程中,应注重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在提升农民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其技能的培养。当前,乡镇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农民学历较低,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掌握能力不足,故我国应加大对于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完善的培养措施,为信息化农业的发展储备更多的优质人才。
农村信息入户指的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农民予以武装,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促使其能以较为专业的方式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去,让其真正意义上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共享农业现代化成果,为农业工作的开展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第一,遵循标准化改造,制定完善的信息资源体系以及目录,让不同部门之间实现信息整合,完成对农业生产信息的动态化管理。第二,建立信息服务站。在村委中应配备技术人员、信息化设备、远程教育设备以及服务电话设备等,并能利用信息化设备完成打印工作等,为农业信息化工作提供设备上的保障。
信息化技术的提升能推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是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推进的支持性力量。因此,为提升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应尽早实现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使我国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