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视听的传播逻辑与传播效果:以B站ASMR视频传播为例

2023-01-05 12:59杜唐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环球首映 2022年8期
关键词:媒介用户

杜唐丹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一、前言

数码技术的发展,得以让“声光电”百余年的发展成果完整压缩并呈现在方寸之间。视频音频传播嵌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已经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重要媒介形式,特别是传播者通过对受众感官刺激的模拟与仿真,发展出了沉浸式视频这一传播实践,其中就包括ASMR类型的网络短片。

“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ASMR),是一种在大脑中产生的让人舒适的轻微刺激感,相关学界对于人体反应的生理机制尚不明确。这种反应作用在那些能够体验到它的人的头皮和颈部,包含了令人愉快的、平静的“刺痛”感[1]。ASMR视频传播兼具声音与视觉的感官刺激,通过模拟人物近距离发声与触觉,达到一种放松与催眠的状态。有研究调查表明,参与实验的98%的个体(N=475)认同或强烈认同产生“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会得到放松(relaxation)。[2]

与其他传播实践类型相比,ASMR的消费行为也有特定的媒介使用情境,无论是媒介的使用习惯还是媒介使用后产生的长期短期效果,都包含了诸多逻辑。笔者通过社交平台与视频网站找到方便样本:7名ASMR视频爱好者,在社交平台展开一对一半结构访谈搜集一手资料,并搜集显性的用户留言,旨在通过个体对ASMR视频的使用与感受,初步探讨该类视频如何影响个体身心健康,如何强化群体身份认同以及如何建立起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三个问题。

二、ASMR传播的三个逻辑

(一)技术逻辑:视听手段发展使得沉浸变为可能

从苏美尔人开始使用楔形文字至今已有5500多年历史,然而声音得以被记录并传播,历经仅100多年。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世界各国利用广播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媒介事件,声音这一媒介形态逐渐成了社会生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让视听体验更为便利,也让视听体验更加细腻。记录和传输声音的媒介形式不断发展,声音承载的能量得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完成了从媒介物体到人类肉体的跳跃。特别是录音与播放设备的发展与升级,模拟人类双耳听觉的“人头录音”设备以及杜比音效(Dolby Audio)的发明,得以最大程度地呈现环境声音的定位感、方向感、移动感以及声场原貌。加之VR摄像机、4K分辨率等影视行业头部技术被应用到ASMR视频制作中,观众的沉浸感与体验感再次得到了提升。

(二)平台逻辑:互联网推动社群的集结与区隔

近年来,流媒体行业不断发展,“耳蜗经济”也相继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文化产业相关企业也在视听行业布局自己的生态系统。“哔哩哔哩弹幕网”(B站)作为国内最大的文化社区与视频平台之一,成了ASMR爱好者们的聚集与交流的重要高地。有学者于2019年底统计:YouTube 上 ASMR 搜索结果约有12100000条,国内视频网站“哔哩哔哩弹幕网”上点击量排名前20的 ASMR 视频均已获得超过100万次的点击[3]。此外,还有诸如猫耳FM、小睡眠等多个小众音频平台与应用等。在访谈中多位对象谈到了平台对于ASMR传播的重要性。

各大网络视频平台为ASMR视频传播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艾玛·巴拉特(Emma Barratt)认为“在线视频社区的出现为那些经历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的人提供了方便,因此,成百上千的视频被制作、观看和分享,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这种感觉。”[4]

(三)政策逻辑:监管施压导致ASMR圈子流变

网络平台在为ASMR制作者与分享者提供便利性的同时,但也给一些利用ASMR打“擦边球”的产销者留足了生存的空间。放松助眠类的ASMR与“博眼球”ASMR共同存在于各大平台,缺乏明显的分界线。2018年6月初,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下达了通知,约谈网易云音乐、百度网盘、B站、蜻蜓FM等多家平台负责人,要求大力清理涉色情低俗问题的ASMR内容,加强对其的监管和审核。[5]

治理无论从法律还是道德的层面都无可厚非,但ASMR的圈子所受到的影响则是无差别的,这也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国内视频制作者放缓了制作进度,甚至“退圈”,前期培养的用户基础也难以维系。

许多制作ASMR视频的作者也遭到了“限流”或者“封杀”,有受访者也表示,很多不了解ASMR的人会误认为这是用来营销软色情的,这会让人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误会。同时受访者认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爱好,两类ASMR受众群体存在明显差别:“而且实际上这两者并不是一类人,擦边球粉丝喜欢的只是擦边球,是不是ASMR根本不重要,但喜欢ASMR的人重点在于ASMR,完全是不同的人啊。”

虽然网络治理对ASMR的传播产生了较大影响,但仍然有大量的“铁粉”存在。下面笔者就将从用户使用的视角出发,探究ASMR视频传播。

三、ASMR的需求:来自功能与需求的双重牵引

(一)感官联觉带来的奇特体验

一般来说,个人的需求产生于复杂的心理与生理机制。基于对放松与催眠功效的“需求”而产生的ASMR音视频“使用”行为,更符合麦奎尔所认为的“工具性”媒介使用模式,是一种娱乐性和想象性的媒体使用行为,即媒介提供的是“旁观者的灵魂从日常生活的直接制约和沉闷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沉浸在新的、除了想象之外并不存在的体验之中。”[6]。

(二)因需求而触发的ASMR“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大众传播过程中,将自身需求的满足与媒介选择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主动性。[7]从访谈中可以看出,ASMR的受众群体大部分是为了缓解焦虑与失眠等情况,或者是寻求放松体验。

事实上,在体验过该类视频并获得满足以后,受众往往会选择继续重复地使用,并且该类媒介的接触使用会呈现一定的习惯养成,并形成对同类视频使用的印象储备与评价锚点,即用户个体的媒介印象。

四、ASMR视频中的自我疗愈、关系诉求与情感维系

(一)自我疗愈:一种私密的媒介接触行为

前文所提到的催眠与放松的需求,是众多用户接触并长期使用ASMR相关视频的原因。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是用户在利用这类特殊媒介内容,为自我营造一种私人的冥想空间。在访谈中用户吃鱼糕的k47向笔者倾诉,她的精神和身体都存在着比较极端的情况,且这种状态持续了比较长的时间,当被问到她是如何使用ASMR视频是来配合帮助她缓解症状的。从寻求心理安慰到缓解精神焦虑,ASMR视频在用户日常生活的自我疗愈过程中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也说明该类型媒介使用具有较高的报偿。一方面,用户通过一种非正式的、私密的疗愈手段,达到了接受心理辅导与医疗治疗相近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私人属性,与公共生活相区别、相隔离。另一方面,用户利用海量的ASMR媒介内容来达到心理抚慰与精神舒缓的目的,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媒介消费行为。

(二)关系诉求:以低成本争取的社会认同

理查德·詹金斯(Richard Jenkins)认为,如同现存的学科与知识需要被分类,人类也在不断地从周遭中求同存异,以分类和识别的方式区别彼此的相似点(Similarity)与差异(Difference),从而在此基础上达成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fication)。[8]当ASMR的传播过程中存在类型差异与圈层化趋势的时候,不同需求的群体倾向于集结成为不同的团体,围绕着自己喜爱或认可的内容,自发性地集结成为一个存在着边界的细分集体。

在笔者搜集访谈对象的过程中,参与到了以某个ASMR视频制作者为主要讨论话题的QQ群。在观察成员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核心成员往往倾向于积极讨论他们所喜爱的视频制作者或其ASMR视频作品,分享他们对于人物和内容的看法与感受,甚至会针对某一议题展开激烈讨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随机访谈过程中发现会有个体主动寻求集体参与感,在不同平台搜集相关信息,并通过积极参与讨论,融入该集体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认同。

由此可见,不同类型与风格的ASMR视频会吸引不同需求的用户群体,这种偏好会随着用户的媒介使用不断被强化。同时,用户自发地寻求小群体希望得到社会认同,最终栖息于相对松散的网络社群之中。

(三)情感维系:虚拟互动催生的精神寄托

情感是社会关系维系与撕裂的驱动力。正因为如此,兰德尔·柯林斯认为“正是强烈的互动仪式产生了最强有力的情感能量和最生动的符号”[9],他认为情感能量的高低决定了互动仪式的成功与否。

ASMR视频绝大多数以“面对面”的形式呈现,观看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固定镜头面对创作者,以对话或动作推动剧情展开。由于拍摄镜头是近距离、一对一的交流情境,观看者容易形成一种“他与我”的想象关系与情感联系。另外,相当多的视频制作者还拥有一定规模的粉丝群体归属,这对于维系和稳定两者之间的情感联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结论与展望

ASMR视频传播只是诸多网络视频传播的一种,技术、平台与政策三个方面的因素拓展了也限定了ASMR视频的传播路径,使得该类视频的播散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与直播、短视频等其他的视频传播类型相比,媒介使用情境趋于私密,且信息密度较低,目前还只是小众群体的爱好。同时,在社会压力与焦虑的双重挤压下,个体试图找寻精神的庇护所,而恰巧ASMR视频又能够提供较为低成本的纾解方案。用户在观看ASMR视频过程中,不断地与自我互动、与他者互动,并逐步培养起符合自身多层次需求的媒介使用习惯。由此可见,ASMR视频的传播并非线性简单的过程,而是囊括了包括兴趣、关系、自我认同与情感需求等复杂驱动力的媒体接触活动。

在经历了ASMR视频“先繁荣、后治理”的局面后,我们更应该思考在当下的政策环境与技术条件下,“治愈类”的新媒体产品应该从心理层面更好迎合用户需求,起到心理按摩的功效。另外,视听语言要将声音元素的设计推向新的高度,采用无底噪录制与无损音频播放,充分还原人物与场景的环境音,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沉浸体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这种以音效主导的视听作品已经在电影、纪录片以及广告等多种媒介中应用。因此,更多地发掘声音的奥秘,或许是今后视听产业发展与腾飞的重要抓手。

猜你喜欢
媒介用户
媒介演进中的戏曲形态衍生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Camera360:拍出5亿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