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分期问题研究

2023-01-05 11:02崔兰海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化

崔兰海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69)

源于西方的现代性在开辟世界历史的同时,造就了东西方关系严重失衡,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正像它(指资产阶级,笔者案)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百年来中国人对内自省,对外模仿,再到自主创造,中国现代化之路虽起步蹒跚,然凤凰涅槃,后劲十足。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明确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站在历史高点,回望百年中国现代化之路,总结百年来几代中国人为实现现代化做过什么样的努力,有过什么样的争论,经历过什么的困惑和艰难,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历史课题。美国学者布莱克曾把人类现代化的阶段概括为“现代化的挑战、现代化领导的强固、经济与社会的转变、社会的整合”[2]。孙立平根据现代化承担的任务把中国现代历程概括为启动期、转型期、展开期、成熟期。[3]时下人们习惯按照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思路去划分新中国的现代化,但这种划分没能很好涵盖建国之前数代人的现代化努力。历史发展呈连续性犬牙交错和边界模糊,所谓阶段性划分只能是后人回望历史的一种假设,从这一意义上说任何分期都是不可能尽善尽美。本文按照中国历史演进脉络,站在新时代历史高位,对百年现代化历程的历史分期再思考,抛砖引玉,以供学界讨论。

1 传统与现代:中国现代化的挑战期

从鸦片战争到清末新政是中国现代化的挑战期。布莱克把现代化的挑战期理解为“在其传统知识的框架中,一个社会开始面对现代观念的体制,而现代性的倡导者出现”,借鉴这一提法,现代性的发展是伴随着对传统性的挑战而开启的,这点东西方历史都一样。而在中国,这一挑战由于西方入侵打断了自身现代性的“渐变”而迎来千年未有之“剧变”。从冯桂芬、郑观应乃至曾国藩等人的文字中多多少少能看到这种基于自身文化渐进性演变而主动迎合现代性的印记。不过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和中西对撞中清政府的节节败退,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迫使古老帝国在延续传统还是拥抱现代中做出选择。陈旭麓说“百年中国所受到的纷至沓来的压力,本质上就是资本主义按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改造落后民族,西方民族强暴的侵略和扩张同时又不自觉地裹挟着一种不能用意志和感情化解的历史内容,那就是逼迫中国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4]。陈旭麓提到的“不能用意志和感情化解的历史内容”就是指现代化的历史潮流。

鸦片战争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彻底击碎了清帝国天朝大国、“礼仪之邦”的文明优越心理,人心思变。洋务派立足于“师夷长技以制夷”心理开始零碎学习西方,一脚踏在传统,一脚不得不被现实拽到现代的洋务派第一次在东方古老帝国掀起现代性改造尝试。然而历史证明这种不动摇封建体制,而在其上嫁接西方科技的现代化路径行走不通。这表明源于西方现代性的商业与工业文明,与中国传统封建治理模式之间具有不兼容性,而这种不兼容性突出表现在封建腐朽治理方式和方法无法适应商业与工业的市场化运行。而封建统治者出于“王权私有”理念,当维系“王权”与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发生现实取舍冲突时,封建统治者不惜牺牲后者,而维系其苟延残喘之统治,于是近代中国国土沦丧、国权日损。西方殖民蚕食,加剧国内日趋激化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延续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传统,揭竿而起,再造政权。然太平天国毕竟发生在19世纪中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洪仁玕《资政新篇》说明即使农民阶级也同样回避不了现代性的历史潮流,而《天朝田亩制度》更触及延续千年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废除问题,“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对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否定无疑对后期历史具有天才式启发,不过《天朝田亩制度》设计的理想天国排斥商业,“凡物皆天父赐来,不须钱买”,农民阶级的理想跳不出小私有制作业方式(分散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圈囿的自给自足经济形态。

现代化对中国传统挑战第二波思潮集中于谋求改变传统的王权政治治理范式。欲改变“王权主义”[5],非要动摇王权政治的思想基石不可,这就要对国家治理进行系统而不是局部地做出改良,这是维新派对洋务运动的重大突破。维新派核心观点是要变革封建帝制而为“君民合治”君主立宪,康有为说“君民同体,情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共”,想借助扩大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来提高清政府认同度。今日看来这种扩大实质上是想构建封建地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联合专制。这一思路无疑深受日、俄立宪政体的影响,它的意义在于把洋务派从器物技术经济层面上谋求现代的努力转移到首先实现政权现代化而后再依靠现代性的政权来推动经济社会改良。维新派严重低估了清政权的腐朽度,尽管百日维新没有涉及到政权改造问题(很大程度可视为洋务运动的扩展板),然清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不许维新派留置其中,伴随着维新派被血洗,这种谋求外力改造清政权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努力被证明行不通。

然历史的发展从来不缺乏插曲,清末新政就是中国迈向现代化一次不小的插曲。这场由封建统治者自发去拥抱现代化的改革不但没有挽救清政府,反而成为革命的催化剂。借新政而起的新式学堂、新式军人和壮大的商人群体,后来多数站在清廷的对立面,而政权本身的腐朽性也让新政多偏离改良初衷。所谓“政地多用亲贵,则显戾宪章;路事朦于佥壬,则动违舆论。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只为自便之计。民财之取已多,而未办一利民之事;司法之诏屡下,而实无一守法之人。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6]96。清末新政表明连历史上最仇视改革的一批封建官僚帝王贵胄,在历史大势面前,也不得不迎合现代化大势。源自西方的现代性与中国传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碰撞中,最终取得压倒性胜利。中华民族在坚守传统和拥抱现代之间徘徊良久,并最终在历史大势面前选择后者。既然现代性无法回避,那么接下来中国就是考虑以何种方式去强固这个现代性体制。

2 共和与民主:中国现代化强固期

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现代化强固期。现代化的强固期争论的焦点不再是要不要实现现代化,而是由谁主导现代化的问题。这一阶段要最终解决一个问题即“权力从传统领袖手中转移到现代化领袖手中”。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这个问题实质上关联着现代化的方向和路径选择问题。辛亥革命之前,历史曾给予封建势力效法俄日、自我革新走向现代化的机会,地主阶级的反动性和腐朽性让它在现代性面前畏手畏脚,改良步伐总赶不上革命火种的蔓延,最终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走向共和是中国现代化之路的重要一步,共和意味着对千年“王权政治”的彻底否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家主权第一次被定义为“公器”而不再为一姓所私有,这无疑是中国治理模式巨大跃进。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高估了共和体制约束力,缺乏民主氛围,法治权随时都可能被反动势力所篡夺、改写。辛亥革命后,共和体制下的中国并没有发展出民族资产阶级所期望的西方式民主,国家权力却被割据军阀和官僚所掌控,北洋军阀把中国拖入“野蛮的无政府动乱状态中”[7],封建性和买办性决定了军阀实为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最黑暗之反动势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带来的现代性强固显然是不彻底、不牢固的。军阀割据和复辟丑剧说明即便历史进入现代化的强固期,反动势力和现代化领袖之间的博弈仍不会停滞。不过军阀的不得人心和复辟的短暂又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辛亥革命的现代性启迪价值。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8],梁启超从整体性思维出发得出中国现代化之路艰难的原因在于人格之不觉醒。在新文化运动精英看来,现代化之起步非有伦理革新不可,他们坚定认为思想革新是国家现代化再造的基础。“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凡一党一派人之所主张,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运动,其事每不易成就。即有成就矣,而亦无与于国民根本之进步”[9]。先进理论如果没有国民之普及,革命成效极微,陈独秀此时虽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然其思想主张已暗合历史唯物主义之必然要求。受新文化影响爆发的五四运动最终成为改变中国现代化方向的标志性事件,毛泽东说:“中国现时的革命阶段,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阶段。这个过程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发生的,在中国则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开始的。”[10]183五四运动后开始的新民主义革命预示着中国现代化主导权已由前期的资产阶级转移到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手中。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向中国输入现代文明,其初衷不是帮助中国发展现代化,而是梦想殖民中国,让中国永久成为列强商品倾销市场和资源来源市场。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西方殖民者的激烈抗争让西方列强打消了殖民中国的梦想,西方列强凭借着现代化先发优势不断在中国寻找代理人——前期是腐朽清末朝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后期则是以军阀为代表的封建买办阶级——企图把中国的现代化限定在西方列强许可的范畴。这就决定着中国要实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非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不可。而这一任务是不敢发动群众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投靠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都不可能胜任的,只有新兴的无产阶级能担此重任。毛泽东说:“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因为人民的死敌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而特别是帝国主义的缘故”[10]674,中国共产党因为得到人民的信任最终牢牢掌握了中国现代化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发动的土地革命被历史证明有着比辛亥革命更坚韧的生命力和更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国的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11]。抗日战争后经过三年解放战争,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被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开启了新纪元。邓小平回顾近代中国历史说:“中国近代历史什么时候真正统一过?一百多年来,中国真正的统一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除台湾外,国家真正统一了。中国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在世界站起来,只能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2]57,站起来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坚定推进国家现代化。顾良海说:“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13]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历史在蜿蜒前进中寻找能够承担中国现代化重任的进步力量和先进阶级。在强固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成功上位为中国现代化的主导性力量,成为引领中国现代化的领袖。《共产党宣言》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421在强固期,取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缔造共和,完成民主主义革命之后,成功地把中国现代化进程纳入到社会主义道路上来,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历程。

3 独立与富足:中国现代化的展开期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的展开期。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和经济持续改善,完成了“从乡村农耕生活方式占主导地位转变为都市工业生活方式占主导地位”,中国现代化进程沿着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全面展开。傅高义说:“从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的社会的过渡以及共同的国家文化传播,是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统一以来发生的最根本的社会变化之一”[14]653。现代化的全面开展深刻地改变了古老中国,使中华文明重放光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化历程的重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领袖——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国家政权并利用国家权力去更全面、更彻底地主导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迁,这也意味中国现代化变迁中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转换即将完成,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在革命胜利以后,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改变国家在经济上的落后状况,把贫穷的农业国家,变成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家,这就需要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使我国有强大的重工业可以制造各种必要的工业装备,使现代化工业能够完全领导整个国民经济而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据绝对优势。”[15]6051953年这段《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的文字彰显了新中国建设现代化工业文明的热情。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6]。“四个现代化”概念被首次提出,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有了清晰的内涵和目标。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中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中国形成了立足国情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为中国后期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初步的工业化基础和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础。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现代化进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始大踏步地向前迈进。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17]“全部重要工作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建设成就的大小……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不仅是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是符合世界人民利益的一件大事。”[14]355-356现代化成为新时期中国最大的政治,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看,现代化都应是党全部工作的核心。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化之路实现从追赶与模仿,到超越与创造的华丽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18]215改革开放让中国共产党从党内极左、极右思潮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了党的一次伟大觉醒。邓小平说:“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12]641。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回答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之问,推动这一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丰富,从最初“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拷问,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设党”的理论探索,再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的理论关切,中国现代化之路在科学回答时代之问中,不断推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历史持续昭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党的十八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1992邓小平曾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个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2]640十八届三中全会划时代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至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鲜明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应然之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9]9中国的现代化成果被赋予了世界意义,拓展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路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旗帜,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内涵与理论内涵,并最终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现代化建构。与此相适应,我国现代化目标也被清晰表述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意味着中国摆脱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意味着中国社会基本完成了从“匮乏经济”到“丰裕经济”[20]的转型。意味着中国基本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成工业化和信息化交织推动的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怎么诞生的?是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而产生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就是当时的世界大势。我们党从这个世界大势中产生出来,走在了时代前列,成为时代的弄潮儿”[18]18。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和潮流演进大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径,实现了经济独立、国家富足、民族富强。中华民族也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4 富强与复兴:中国现代化的圆梦期

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式现代化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国现代化进入圆梦期。未来30年中国将在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而这一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实现阶段又划分为若干节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规划”“十五年远景目标”均是实现2050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总目标的阶段性目标。这一渐进性台阶式的发展思路一以贯之于新中国建立以来实现现代化的全过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过百年现代化进程的洗礼,中国人民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中国都具备了实现现代化经验和策略。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家地位均显著提升,经济总量2021年初已突破100万亿,占世界经济比重已达17%。面对世界百年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而新冠疫情斗争的胜利又进一步彰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新征程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从未如此清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计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19]304“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中国人民在新发展阶段,众志成城,意气奋发地向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想前进。

新征途不可能轻轻松松,未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中国崛起设置的障碍不会减少,中国共产党要一如既往推动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统一,在伟大斗争中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用创新的智慧和胆识化解前进中的风险和挑战。

5 余 论

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其效率之高,普惠之广,意境之远,都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所不能企及的。它用70余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现代历程;它的现代化福祉让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摆脱了贫困,走向富足;这一现代化始终指向“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说:“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21],这一现代化追求人类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共生,打上厚重的中华文化烙印,走出一条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式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所有这一切都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的内涵和发展意蕴。中国式现代化在成就其自身辉煌的同时,开启了一种超越现存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它有力地颠覆了现代化必然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思维范式,为渴望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选择、新视野、新路径。

站在“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点,直面“百年未有之变局”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总结着眼于启迪未来:一是现代化进程必须有强大的领导核心。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也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22]二是现代化进程必须坚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归根结底是由该国历史文化决定而通过该国人民选择的,人类历史表明我们只能选择告别过去,但永远不可能作别传统,现代化领袖们总能在延续传统和拥抱现代中寻找平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了中国文化新的活力,而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也在与中华文明融合中找到更广阔的发展路径。三是现代化进程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18]224四是现代化进程必须秉承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19]135,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的利益,更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五是现代化进程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系统思维。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追求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夯实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这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精神。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协同推进现代化建设,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民主与法制、发展与稳定、市场与计划、物质与精神,经济与国防、城市与乡村、东方与西方等辩证关系。六是现代化进程必须坚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表明,战争是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危胁,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要求我们在绝不牺牲自己核心利益前提下,持续弘扬和捍卫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猜你喜欢
现代性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国家治理现代化内涵的三维向度
北京晚清园林中的现代性线索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牛仔少年的孤独:论《骏马》中现代性对西部空间的争夺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