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珠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4)
2021年底,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这份《规划》对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关键领域、主要环节做了详尽的规范和要求,根本目的是提升我国冷链物流服务的质量,有效降低冷链的物流成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的生活需求。这是我国在物流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关于冷链物流领域的第一份五年规划,因此该规划的颁布对冷链物流行业来讲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国家对保障民生的冷链物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对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活品质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冷链物流是利用温控、保鲜等技术工艺和冷库、冷藏车、冷藏箱等设施设备,确保冷链产品在初加工、储存、运输、流通加工、销售、配送等全过程始终处于规定温度环境下的专业物流。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中大量消耗的鲜肉及肉类加工食品、果蔬产品、鲜活的水产品、乳制品、速冻食品以及医疗健康领域所需要的各类疫苗、特殊药品、各种生物制剂是冷链物流中常见的典型产品,在流通过程中都需要全程冷链物流的配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百姓对日常消费中涉及到的食品、药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此外,近些年生鲜电商的高速发展也迫使冷链物流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尤其是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选择在各类电商平台线上购买新鲜蔬菜水果以及肉蛋奶等食物,据统计2021年我国生鲜电商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3 117.4亿元。生鲜电商市场份额的扩大也就意味着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不断加大,冷链物流规模也随之大幅度增长。
快速发展中的冷链物流不断暴露出该领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和瓶颈问题,致使冷链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难以有效满足社会上众多客户的需求。2022年初奥密克戎毒株的出现,再次对国内大部分区域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经常态化。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冷链物流作为重要的运载保存方式,受到政府及市场的极大重视,这对冷链物流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冷链物流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冷链物流行业巨头夏晖集团是为了满足全球连锁经营餐饮企业麦当劳的全球扩张需求而创建的物流企业,主要业务以冷链物流为主。伴随着1992夏晖物流开始开拓我国国内市场,冷链的概念开始在国内传播,我国冷链物流行业逐渐发展起来。处于萌芽阶段的我国冷链物流冷链资源严重匮乏,物流基础设施大量缺失和落后,国民冷链意识薄弱,很多食品、药品企业根本没有冷链物流的概念,少数经营冷链物流的企业也仅局限于几家国营企业。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推广,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中我国冷冻食品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外知名的冷链物流企业如美国的美冷集团、普菲斯公司以及英国太古等外资冷链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国内的中外运、招商局等规模较大的央企也开始发展冷链业务。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始尝试在平台上销售生鲜产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冷链物流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开展冷链物流需要配套的基础设施数量大幅度增加,冷链物流设备现代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无论是产业环境、技术装备还是全民的冷链意识和企业经营理念都实现了全面升级。自2017年开始我国政府对冷链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在政策方面给出了众多利好,我国仅2020年就出台了八个冷链物流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法规,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冷链运输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和监督,新规新标准将快速催生冷链行业的产业升级,为该领域的快速良性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带来了大量的机遇和挑战。
冷链物流设备的数量能直观地反应出一个国家冷链物流市场的规模。伴随着冷链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我国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保有量逐年增加,截至2020年末,我国冷库仓储容量接近1.8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约28.9万辆,分别是十年之前数量的2.2倍和2.7倍,冷链物流市场规模接近3 900亿元,与2019年同比增长13.57%,冷链物流行业规模显著扩大。
我国冷链物流起步晚,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长期以来多数冷链物流企业的核心业务集中在运用冷库储存和使用保温车来运送货物,缺少能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冷链物流管理体系。随着社会冷链物流需求的增加和政府在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冷链物流网络逐渐扩大,冷链物流设施服务功能不断拓展,现代化程度提升。对于“全程冷链”的持续关注促进了产地与销地衔接、运输与仓配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生鲜产品产地因为冷库容量低造成的预冷不足,以及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断链”等伪冷链现象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尽管该行业已经取得很好的阶段性发展成果,但我国冷链物流服务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1]
近些年我国冷链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加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进一步促使生鲜食品宅配需求大幅增长,各种新零售模式也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冷链并对冷链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消费者购买冷链产品的品种越来越丰富,除了日常饮食的蔬果、肉、蛋、奶之外,对鲜花、海鲜以及半加工的速冻食品等的需求量逐渐增多,而且消费者对冷链物流时效性和产品的新鲜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冷链物流在产地“最先一公里”的预冷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这两个环节相对薄弱,加之传统的冷藏车辆和冷库“裹棉被”的保温形式导致冷链物流过程中损耗过大,顾客满意度不高。目前,冷链行业整体的信息化程度比较落后,尤其是物资处在大批量流通阶段,商流信息及物流信息收集和传递不及时,导致控温间断,冷链断链现象频发,冷链运输设备和作业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只有将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与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充分融合,才能进一步促进冷链物流行业的升级。
降本增效一直都是物流管理领域关注的核心问题,物流成本的高低不仅影响到物流企业的获利能力,也直接影响消费者在生鲜冷链食品上的支出多少,进而影响电商和物流行业的发展。近几年大量资本涌入冷链物流领域,冷链物流企业数量也逐年攀升,虽然我国冷链物流供给量不断增加,但从宏观角度看冷链物流成本并没有显著降低。[2]冷链物流所需要的包装、配送、运输和仓储的费用都会高于普通物流,但冷链物流的社会化程度以及冷链物流流程的设计和管理也是影响物流成本的核心因素,如果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措施实施不当,物流成本很难有效降低。
随着冷链物流热的兴起,大量资本进入我国冷链市场,随之而来的是各地投资新建的冷链物流产业园区数量大幅增长。但很多投资者对冷链物流领域并不专业,只是盲目跟风投资,不具备与之相匹配的运营能力,冷链物流运作效率低下,部分冷链设施设备闲置。而部分其他区域冷库和冷藏车又严重短缺,冷库爆满,冷藏车一车难求的现象非常普遍。总体看目前我国冷链设施和冷链企业呈现“东多西少”的现状,新投入资金的流向也以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和沿海城市为主,此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冷链供应链体系全国网络布局统筹规划的缺失,投资的冷链项目定位不明确,脱离市场需求,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进而导致冷链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当前我国很多冷链物流企业是从传统物流企业转型过来,在提供冷链物流服务时会沿用普通商品物流操作的方法和流程,忽视生鲜产品和药品在物流全过程中对温度控制的具体需求,导致冷链物品在物流过程中细菌滋生、腐败变质,营养物质大幅衰减等状况,这与冷链消费群体对健康及高品质生活的追求相背离。此外,冷链物流人才的匮乏也是目前制约该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冷链物流属于特种物流,冷链物流企业需要获得相应的资质才可以开展业务,冷链物流从业人员需要了解专业细分领域在仓储、运输、包装和配送等环节具体的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才能确保冷链物流质量。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陆续开设冷链物流专业,但数量并不多,冷链物流专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推动专业化培训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这是发展冷链物流的关键因素。此外,相对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相关的行业标准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显得滞后,这也是导致目前冷链物流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国新出台的《“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健全冷链物流的标准体系,加快标准制定的步伐,加强标准评估和执行力度,开展冷链物流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充分发挥标准支撑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作用。
全程的冷链物流操作不仅包括干支线运输和终端配送等线路上的物流活动,还包括产地、销地及各中转环节发生的仓储、流通加工等节点上的物流活动,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冷链物流效率低下,因此关注冷链物流网络的建设和完善是核心问题。按照我国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和销售区域的分布,合理规划生鲜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配合下合理布局建设多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对冷链物流效率的提高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导致冷链运输过程中温控效果不理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作物田间采摘之后没有及时预冷,如果直接装车运输,那么果蔬旺盛的呼吸作用会使车厢内温度大幅升高,这是冷链物流中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冷链控温不利的主要原因。先在产地预冷再安排运输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冷库构建的费用较高,和农户的收益关联不大,所以在农作物种植的核心产区往往缺少冷库的设置,冷链物流企业需要承担起预冷仓库建设的责任,这对提升冷链效率至关重要。在冷链物流末端,因为配送商品品种多、配送距离短,有些需要全程冷链的生鲜食品或疫苗却通过普通厢式货车来运送,物流过程中没有采取相应的控温措施,导致“伪冷链”的现象频发。[3]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物流企业冷链意识的提高以及移动冷库和冷藏车等新型冷藏设备的投放和应用。国家层面应该制定相应的干、支线冷藏运输车辆的准入标准,严厉打击非法改装,加快轻型、微型等新能源冷藏车和冷藏箱的研发进程。此外,冷链物流中常见的货运单元为托盘、周转箱以及周转箱(筐),提高这些设备的标准化程度可以实现冷链运输全程“不倒托”“不倒箱”,减少流通环节损耗。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相关数据,2021年我国仅鲜活易腐产品冷链物流的需求量就达到1亿吨左右,初步预测到2025年,我国冷链食品年需求量将达到4.2亿吨,形成3万亿吨的冷链物流总额。冷链物流市场迎来行业的高速发展,而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目前我国对冷链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人才缺口明显。根据冷链人员从事的具体工作可以将冷链物流人才分为技术操作型人才和管理规划型人才。第一类人才要能够熟练开展冷链物流的运输、仓储、配送和包装等具体工作,属于实操型的冷链人才;第二类管理型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物流理论基础,还要能对企业中的冷链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工作,可以进行物流流程的设计和再造,属于高级冷链管理人才。目前,我国这两类冷链人才都严重缺乏。针对冷链物流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及冷链物流领域的特殊性,应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并关注人才培养的效果。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开设冷链物流管理专业或设置冷链物流研究方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详尽的岗位分析和职业能力设计,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相吻合。此外,应该鼓励企业发挥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当中来,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方式,提高人才培养效果。通过开设订单班、建立实训基地、开展学徒制培养等方式,使冷链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增强,有助于冷链行业的发展。
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是影响冷链效率的关键因素,传统物流向现代化物流转变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物流设施设备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提升。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和物流设施设备发展应用相结合,使冷链物流运输和配送车辆具备全程卫星定位、信息实时采集以及车厢内温度动态监测等功能,这必将极大提高冷链物流的效率。此外,在发展物流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对环境保护,随着冷链物流需求量增加,城市末端配送冷藏车数量激增,要逐渐淘汰高排放冷藏车,采用绿色、安全、节能、环保的新能源车型,并研发新型的保温包装和蓄冷周转箱,实现冷链物流低碳绿色发展。在冷链仓储方面,通过设立数字化冷库试点,推动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标签及自动识别终端、自动立体货架、智能分拣设备、监控设备、电子围栏等设备的安装与应用,实现物资入库、出库、移库、库存盘点等各作业环节数据自动化采集与传输,提升冷链物流仓储效率。
造成我国冷链物流效率低下的原因还包括冷链物流企业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程度不高。目前部分需要冷链物流的传统商贸企业和电商企业在流通过程中选择自营冷链物流,虽然企业通过自营物流可以直接把控冷链物流全程服务质量,但前期固定资本投资金额过多,给企业带来较大资金上的压力。我国自营冷链物流比较多,究其根源在于市场上缺少能够提供满足客户冷链要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我国冷链物流企业数量在增加但普遍规模较小,现代化与信息化程度低,物流服务质量不高。第三方冷链物流是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的表现形式,是提升我国冷链物流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提升物流外包意识,减少自营物流退出障碍是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冷链物流效率的提升同样需要专业化的网络支撑,大型的综合第三方物流企业更具有网络运营优势。因此,通过战略合作、集约化发展等方式整合我国现有的冷链资源,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对我国冷链物流效率提升有助推作用。
冷链物流的对象涉及居民日常生活中主要关注的饮食和医药,冷链物流肩负着为百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创造“美好生活”的重任。它不仅关系到百姓的食品安全,同时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冷链物流效率低下、成本过高会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当前形势下,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机遇已经成熟,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指引下和社会资本的推动下,冷链物流必将迎来高速、健康的发展,信息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也一定会为我国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冷链服务,同时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