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秀夜蛾和白纹蛮夜蛾的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023-01-05 04:44陈锐刚
新疆农业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诱剂夜蛾成虫

陈锐刚

奇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疆昌吉 831800

奇台县南部山区丘陵地冬暖夏凉,属典型的逆温带气候,适宜小麦、大麦等作物生长。该地区作物种植单一,重茬严重。在20 世纪90 年代,上山地区水浇地大麦地下蛀茎害虫秀夜蛾零星发生。由于近年来种植大麦与小麦相比较经济效益下降,上山地区大麦种植面积大面积减少,冬春小麦面积不断增加。2014 年以来,半截沟镇营盘滩村、中葛根村、碧流河镇塘坊门村、皇宫村的部分水浇地春小麦田地下蛀茎害虫严重发生,经奇台县农业植保部门技术人员挖蛹饲养鉴定为小麦秀夜蛾。2017 年后当地作物种植结构的发生调整,水浇地春小麦被冬小麦、食用向日葵等作物替代。之后在高海拔旱地春小麦田部分地块地下蛀茎害虫爆发,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2016 年6 月7 日奇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对小麦田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碧流河镇塘坊门村等地春小麦处于拔节至孕穗期。秀夜蛾在上山春麦区(碧流河镇塘坊门村、皇宫村和半截沟镇中葛根村等地)局部爆发。秀夜蛾幼虫为害春小麦根茎部,小麦呈现枯心或全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发生面积147 hm2,平均密度幼虫1.25 头/m2、蛹0.31 头/m2;最高密度幼虫8.93 头/m2、蛹5.36 头/m2,30%化蛹。

2018 年在半截沟镇小水山村、麻沟梁村、碧流河镇宽沟村旱地春小麦地下蛀茎害虫为害严重发生,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以2~4 龄幼虫咬食小麦根茎部,小麦枯心或全株死亡,并向四周扩散蔓延为害,部分地块50%以上的麦苗成为枯心苗,发生面积134 hm2,为害严重面积达13.4 hm2。密度大处1 铁锹可以挖到4 头地老虎幼虫,最高密度50 头/m2。

经新疆石河子大学王少山博士采集幼虫和蛹,由广东省林业科学院陈刘生博士鉴定为秀夜蛾Amphipoea fucosa(FREYER,1830)和白纹蛮夜蛾Helotropha leucostigma(HÜBNER,[1808])两种夜蛾混合发生。

奇台县小麦秀夜蛾、白纹蛮夜蛾2021 年在高海拔的七户乡平顶村、兵团农六师奇台农场五分场、半截沟镇江布拉克村麻沟梁片区高海拔旱坡地部分春麦严重发生,造成耕翻损失。奇台县小麦秀夜蛾、白纹蛮夜蛾主要分布在奇台县前山丘陵地带北纬43°40′~43°42′,东经89°37′~90°0′,海拔1400~1800 m 左右区域,主要为害春小麦。附近乡镇及低海拔的平原、戈壁地区尚未发现为害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及杂草。

秀夜蛾Amphipoea fucosa(FREYER,1830)属鳞翅目、夜蛾科、奂夜蛾属。别名麦奂夜蛾、春麦夜蛾。主要危害小麦、莜麦、大麦、玉米、谷子、黍等禾本科植物,以春小麦受害最重,秀夜蛾以幼虫为害,三龄前钻茎取食植株组织为害,四龄后从麦秆的地下部咬烂入土,栖息在薄茧内继续为害附近麦株,导致小麦呈现枯心或全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40%~50%,系春麦区重要麦类害虫。小麦秀夜蛾分布比较广泛,多在东北、华北、西北、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及华东麦区,新疆库尔勒、和静、博乐、石河子有分布,寄主春麦。

白纹蛮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蛮夜蛾属。又名大菖蒲夜蛾、玉米枯心夜蛾、玉米蛀茎夜蛾等。国内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华北、浙江、新疆等地。寄主植物: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谷子、小麦、高粱,野生寄主有菖蒲、香蒲、鹅观草、稗草、问荆、薄荷、羊蹄等[1]。

1 形态特征

1.1 秀夜蛾

秀夜蛾的生活史属完全变态,完成一个世代需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成虫体长13~16 mm,翅展30~36 mm,头部、胸部黄褐色,腹背灰黄色,腹面黄褐色,前翅锈黄至灰黑色,基线色浅,内线、外线各2 条,中线1 条,共5 条褐线且明显。环纹、肾纹白色至锈黄色,上生褐色细纹,边缘暗褐色,亚端线色浅,外缘褐色,缘毛黄褐色。后翅灰褐色,缘毛、翅反面灰黄色[2]。

卵半圆形,初白色,3~4 d 后变为褐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30~35 mm,灰白色,头黄色,四周具黑褐色边,从中间至后缘生黑褐色斑4 个,从前胸后缘至腹部第九节的背中线两侧各具红褐色宽带1 条。亚背线略细,气门线较粗,均为红褐色。腹部第八节前后各生 胸部黄褐色,腹背灰黄色,腹面黄褐色,前翅锈黑褐色斑2 块,第九腹节背面生黑褐色斑6 块,中间2 块大。

蛹:被蛹长,16~19 mm,背面深褐,腹面黄褐,在腹部背面4-7 节的前沿色较深且有粗刻点,2 根尾刺,末端呈弯钩状。

1.2 白纹蛮夜蛾

成虫:头部灰褐色,体长18~20 mm,翅展40~42 mm,前翅基部至外横线间黑褐色,其间布满斑纹。肾形斑、银白色、其内有一长回形的斑,围以黑边。外横线明显,单外横线至亚缘线间淡褐色,缘毛为黑褐色。翅顶角有一椭圆型的浅色斑。翅前缘有若干弧形纹,近顶角处有3个灰色的短斜纹。后翅线灰黑色,缘毛浅灰黄色。翅的反面有一条与外缘平行的褐色斜纹,基与翅基之间有一黑色的斑点。雌雄两性的触角均为丝状,翅僵雌蛾3 根,雄蛾1 根[3]。

卵:扁圆馒头形,高0.5 mm,宽0.7~0.8 mm。卵初产出时乳黄色,2~3 d 变为浅褐色,越冬前变成紫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35~40 mm,宽5~6 mm,虫体成灰黄色,腹面稍发白,头部深棕色。前胸盾黑褐色。胸足淡棕色。腹部气门和毛片为黑褐色。臀板深红褐色,后缘向上隆起,上有5 个突起,以中间的一个最大。

蛹:红褐色,长16~22 mm,宽5~6 mm。蛹背4~7 节前端有圆形凹点分布较稀疏。腹面5~7 节也有2~8 列圆凹点,第六节最多。第十节末端有深褐色臀刺一对,末端粗钝,两端各有淡褐色钩刺一对。

2 生活习性

秀夜蛾在奇台县1 年发生1 代,以卵在小麦近基部的叶鞘内越冬。翌年4 月底-5 月初孵化,5 月中下旬进入孵化盛期,5 月上、中旬幼虫开始为害小麦幼苗,5 月中旬-6 月上旬,小麦分蘖至拔节期进入幼虫为害盛期。幼虫蛀茎并有地下害虫的特点,一般蜕皮5 次,幼虫共6 龄,有转株危害习性。幼虫期60 d 左右。老熟幼虫于6 月中旬在作物根部土下1~3 cm 处筑土室化蛹,化蛹盛期在6 月中、下旬。蛹期20 d 左右。

7 月上旬成虫出现,7 月下旬-8 月上旬进入羽化盛期,7 月下旬麦田可见卵块,7 月下旬-8月中旬进入产卵盛期。成虫白天隐藏在地边、渠边草丛下或田内作物下或土缝中,傍晚飞出取食,交尾后在晚上20~21 时把卵产在小麦茎基叶鞘内侧距土面1~3 cm 处[4],每雌产卵3~21 块,卵粒排成2~3 行成1 块,每块约30 粒,共产卵90~400 粒,产卵历期5~8 d。

成虫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白天成虫潜伏在麦田或地畔、渠边的草丛下,日落后开始飞翔活动。

白纹蛮夜蛾1 年发生1 代,当年以卵在禾本科杂草及近地表作物、残茬或土缝中越冬。越冬卵5 月初开始孵化,6 月下旬化蛹,盛期在7 月上旬。老熟幼虫在小麦周围土中2~10 cm 处化蛹,蛹期10~16 d。,蛹多在7 月中下旬羽化,7月下旬至8 月上旬产卵。卵多产于作物的干枯叶缘处或叶鞘缝隙、土缝中,每头雌蛾可产3 块卵[5],每个卵块8~10 粒,多者可达30 余粒。成虫每头雌蛾可产卵20~309 粒[6]。田间成虫活动可延续到9 月上旬。成虫具有趋光性,对糖醋液的趋性不强,幼虫无假死性。

3 绿色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3.1.1 轮作倒茬

秀夜蛾、白纹蛮夜蛾主要为害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如小麦、大麦以及野燕麦、碱草等。丘陵地区水浇地可实行小麦与马铃薯、蚕豆、红花、豌豆、油菜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可以大大减轻越冬虫源,从而减轻为害。

3.1.2 清除麦茬

秀夜蛾、白纹蛮夜蛾卵主要产在麦杆基部离土面5 cm 以下的叶鞘内,在割麦后绝大部分的卵块仍留在麦田内。因此,麦收后处理麦茬,是减低来年虫源的有效措施。为防止火灾事故和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禁止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

3.1.3 麦收后及时耕翻

将根茬翻入土层15 cm 以下,增加初孵幼虫死亡率,减轻越冬虫卵量。

3.2 物理防治

秀夜蛾、白纹蛮夜蛾成虫对灯光具有中等趋性,可采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取代传统的黑光灯来对其诱杀,在6 月底成虫开始羽化至小麦收割前按照每1.6 hm2设置1 盏太阳能杀虫灯进行灯光诱杀。频振式杀虫灯对夜蛾科害虫均能起到较好的诱杀效果,诱杀成虫于产卵之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生物防治

秀夜蛾、白纹蛮夜蛾的天敌较多,主要有步甲类、赤眼蜂等,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防治害虫,对保护环境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均有重要意义。亦可采用生物农药80 亿孢子/mL 金龟子绿僵菌可分散油悬浮剂、金龟子绿僵菌颗粒剂、可用于拌种或随化肥播种,进行防治[7]。目前市场上关于生物防治的药剂较多,主要有病毒制剂、昆虫生长调节剂及抗生素类制剂,可结合市场上商品供应情况,选择合适的生物药剂用于害虫的防治。

3.4 性诱剂防治

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是近年来国家倡导的绿色防控技术,其原理是通过人工合成雌蛾在性成熟后释放出一些称为性信息素的化学成分,吸引同种寻求交配的雄蛾,将其诱杀在诱捕器中,使雌虫失去交配的机会,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减低后代种群数量而达到防治的目的。在7 月初根据小麦田虫害发生情况设置专用性诱剂及诱捕器,以宁波纽康性诱剂为例,一般设置1 个/666.7m2夜蛾专用诱捕器,每个诱捕器内放置性诱剂1 粒。专用诱捕器底部距离小麦顶部20~30 cm。秀夜蛾、白纹蛮夜蛾性诱剂在同一地块安放时,秀夜蛾、白纹蛮夜蛾性诱剂同时使用应相距50 m 以上。

3.5 化学防治

选用高效低风险农药防治。

3.5.1 种子处理

每100 kg 小麦种子用60%吡虫啉种衣剂200 mL,兑水1.2~1.5 kg 均匀包衣,12 h 后即可播种;或用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30%噻虫胺悬浮剂种子包衣。也可使用每100 kg 小麦种子92%乙酰甲胺磷可溶粒剂200 g 进行拌种处理。

3.5.2 苗期防治

秀夜蛾、白纹蛮夜蛾田间越冬卵一般在4 月底、5 月初开始孵化,5 月中旬前后,小麦幼苗期开始田间调查,发现有初龄幼虫为害时可选用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40~60 g/666.7m2、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剂10~15 g/666.7m2、或92%乙酰甲胺磷可溶粒剂50~60 g/666.7m2,兑水喷施。在下午6 点以后施用,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危害。配合增效剂(有机硅等)使用,可以提升产品药效,减少农药使用量,并实现增产效果。

猜你喜欢
诱剂夜蛾成虫
生物食诱剂监测田间稻纵卷叶螟发生的效果初探
果实模型诱捕器外观及颜色对实蝇引诱特性的影响
生物食诱剂监测稻纵卷叶螟试验研究
第七讲 草地贪夜蛾的迁飞及监测预警
侯马市 采取果断措施开展对草地贪夜蛾统防统治
科学认知草地贪夜蛾 打赢防控攻坚战
草地贪夜蛾的识别及防控措施
省植保站派员参加 生物食诱剂应用技术培训班
济宁地区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的监测与防治试验
沈阳舟蛾科成虫调查分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