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运行效率文献综述

2023-01-05 01:44赵正川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非营利优惠筹资

□文/赵正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武汉)

[提要]运行效率是衡量非营利组织社会经济效应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关键。本文选取非营利组织运行效率三个重大影响因素,即非营利组织的筹资管理、税收优惠、内外治理,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既有研究的局限,并总结和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一、引言

十九大提出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指出了新时期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总要求。一般来讲,在全球范围内,非营利组织是承担慈善事业的主要主体。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起步较西方国家相对较迟缓,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非营利组织的规模不断扩张,截至2020年初,全国共有7,621家公益基金会,是2013年的2倍左右。非营利组织是国家或社会治理中必需的特定功能的承载主体。但是,一直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丑闻不断浮现,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又把非营利组织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如发生的“武汉红十字会风波”,非营利组织的运营备受关注。由于对非营利组织的“透明度”或“公信力”等在抽象层面上的研究已经存在大量综述文章,所以本文将对非营利组织具体层面上的“运行效率”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下面以三个与运行效率紧密相关的因素——筹资管理、税收优惠和内外治理为维度进行综述。

二、非营利组织筹资管理研究

早在19世纪,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就提到,志愿组织活跃是美国民主的标志之一。因此,美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也走在世界前列。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相关研究就也逐渐增多。

(一)非营利组织筹资途径。一般来讲,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四个部分,包括捐赠资金、政府补助、商业化筹集资金和负债资金等其他资金来源。

1、捐赠筹资。围绕捐赠筹资这一关键筹资途径,诸多学者开始研究吸引或促进捐赠的方法,便开始探求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从各种视角对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解释,包括从非营利组织本身的信息透明度或者信息披露的视角去解释捐赠行为。也有学者对吸引捐赠或激发捐赠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究。比如,与其他非营利组织、市场企业等建立合作或联盟关系,以期吸引更多的捐赠,增加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在非营利组织接受的捐赠中,企业捐赠占比为61.89%,是最大的捐赠来源。此外,公民个人捐赠逐渐成为了重要捐赠组成部分,在2018年达到了捐赠总额的25.05%。

2、政府补助。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补助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而非营利组织本身对政府补助产生干预或影响的力量极小。所以,在理论界都少有“非营利组织如何争取更多政府补助”的研究角度。但是,还是存在很多对“政府补助对非营利组织实际运行的影响”进行解析的研究。例如,政府补助会影响到非营利组织的筹资效率,王誉臻(2020)以公募基金会为例,进行政府补助对筹资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发现高水平的政府补助会降低公募基金会的筹资效率,且主要是通过降低基金会的转化效率来完成。

3、商业化筹资。当前,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筹集途径的一个变化趋势是,逐步从社会捐募转变成市场服务筹资或商业化服务筹资。除了接受社会的捐款,非营利组织通过提供一些商业化服务来实现组织的自我创收。而非营利组织实行商业化运营,会使得其公益属性变得模糊,也容易被公众误解。若追求纯粹的商业化,可能使非营利组织偏离自身定位而走向营利。

4、负债筹资等其他途径。在西方,不少非营利组织采用负债的方式进行筹集资金,具体指的是具有特定资格的非营利组织可以向银行借款,也可以发行债券来筹资。然而,存在着非营利组织通过借债不能解决资金困境反而陷入新的债务危机的实例。比如,现实中存在高校负债运营失败的情况。

由上可得,对各个筹资途径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较为欠缺。但有极少数的此类研究已经出了成果。比如,谢昕等(2020年)通过收入来源的检验,得出“投资收入、服务收入及政府补贴都会负向影响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捐赠收入,对社会捐赠产生挤出效应”的结论。

(二)非营利组织的资本成本。非营利组织各种资本的结构组成称为资本结构,而在获得资本的过程中产生的成本称为资本成本。

对非营利组织资本成本的研究,有助于非营利组织进行更科学的融资模式或筹资渠道的决策。在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基金条款成本和负债成本构成非营利组织的资本成本。基于此,对非营利组织的资本成本进行研究。比如,Braswell(2016)提出非营利组织所要支付的利息等于组织负债资金成本,且较为前沿地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建立募捐成本的公式。有学者提出,非营利组织得到的政府补助和社会捐助应该被视为零成本的。显然,该观点不符合实际,完全忽视非营利组织在争取政府补助和发起社会捐赠的过程中产生的时间和费用成本。

三、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研究

完善的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不仅可以降低组织的服务成本,还可以激发更多的社会捐赠。

(一)国外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研究。国外主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是“讨论研究并建立了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的基本原则”。最早是喜马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印发的《非政府组织的立法原则》提出了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的基本原则。

此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捐赠的动机”上。对于捐赠动机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一个是利他主义;一个理性主义。利他主义观的学者认为,社会捐赠作为一种再分配,会使得捐赠者和受捐赠者都受益,此时社会效益达到帕累托最优。理性主义观的学者认为,捐赠者之所以会放弃自己的部分既得利益,是因为捐赠行为可为之带来名声上的荣誉。

最后,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税收优惠对捐赠的激励效应研究”方面。Randolph研究表明,当收入和税收制度产生长期变动时,捐赠对税收不敏感、对收入敏感,即捐赠额对税收制度缺乏弹性、对收入富有弹性。

(二)国内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研究。从国内的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相关研究来看,大致可以将研究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比较研究。此类进行比较研究的学者主要有靳东升、符少花、陈诚文、谭娟等。靳东升(2004)、符少花(2020)通过对非营利组织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的国际比较,提出了我国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的缺陷,例如向非营利组织捐赠税收抵免限额较低。李亦楠、蒋丽霞(2020)通过比较我国与美国的税收种类差别,提出由于我国的遗产税等税种的缺失,使得人们没有产生较大的捐赠意愿,而美国富豪之所以有较大意愿向非营利组织进行捐赠,高额的遗产税等税收的存在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类: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整体研究。此类进行整体研究的学者主要有刘植才、温来成、曲顺兰等。刘植才等(2004)认为,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的具体规定散见于各个税种之间,包括流转税、财产税、所得税和资源税等,没有形成统一的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基本法。温来成(2004)认为,我国现行的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政策未完全与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相分离,致使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专门性,可操作性不强。曲顺兰(2005)通过研究认为,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整体上不完善,享有税收优惠的非营利组织的类型太少、数量太小,捐赠者进行捐赠享有优惠的税种也较少。于凌云(2006)认为,合法的非营利组织理应具有免税资格,不必到税务管理机关认证,但这会影响税务机关对其的税收管理。孙玄、顾建光(2017)基于税收优惠政策对非营利组织筹资的效应进行分析,表示我国现行税收优惠存在给予捐赠人的慈善捐赠激励不足等问题。这不仅使企业慈善捐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给接受企业慈善捐赠的非营利组织带来筹资困境。

四、非营利组织内外治理研究

非营利组织运行效率的一大影响因素就是组织性质,Wise DE认为,大型的非营利组织因其自身的“吸金”性质,更容易形成规模效应;而处于发展初期的小型非营利组织因要承担与自身体量不符的初始成本,压力较大,组织的运行效率也通常较低。除此之外,较多的还属对组织治理因素的分析研究。

(一)内部治理。内部治理中有三个因素影响着非营利组织的运行效率,即理事会和监事会特征、组织的战略管理、组织的内部控制。

1、理事会和监事会的特征。刘丽珑(2015)通过对91家非营利组织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非营利组织的监事会中,女性占比越大,运行效率就越低;理事会规模越大,高职务的人数越多,运行效率就越高。职业领域多元化的监事会成员构成,会使得组织的筹资能力较高。若非营利组织监事会中的律师成员较多,就会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

2、战略管理。钱颜文(2005)专门对非营利组织战略进行研究,建立了一套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的概念模型,将筹资战略、产品和服务质量战略、减少成本战略确定为重点。胡杨成、李小红(2015)对不确定环境下的非营利组织战略反应进行研究发现,组织所做出的战略反应均对提高组织效率具有显著作用。Lindenberg(2010)分析了美国的国际非营利组织——CARE是如何通过战略构架的改进来实现其全球影响力大增的。

3、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重点是控制财务状况。余昭霞等(2012)认为,内部控制包括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为了提高组织效率,必须对组织的预算、人员任用、权力分配等加以控制。Petrovits等(2010)探析了非营利组织内部控制失败的后果,结果表明,出现财务状况不明或预算失控等内部控制问题的非营利组织,通常运行效率较低。

(二)外部治理。外部治理中有三个因素分别是政府监管、捐赠市场、信息中介。

1、政府监管。多个学者的研究表明,政府的有效合理监管,可以大幅度提高非营利组织的运行效率。例如,当政府制定宽松有效的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使得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活动成本降低、社会捐赠的捐赠成本更低和捐赠意愿更强,进而促进非营利组织的运行资金更多。Irvin(2005)认为,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政府适当的放松监管,可以使得非营利组织的运行效率最大化。这个观点也与我国学术界一直在强调的“非营利组织独立性的保持、行政色彩的去除”相一致。

2、捐赠市场。捐赠市场的情况直接影响着非营利组织外部资源的获取。一些学者研究得出,影响非营利组织捐赠收入的因素有,捐赠数量、捐赠价格、筹资费用、税收优惠等。如,Greenlee和Brown探究了捐赠收入与组织运行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捐赠收入过低会使得支撑非营利组织正常经营活动所需的资本不足,而过量的捐赠收入,可能使得非营利组织内部产生腐败行贿等机会主义行为。

3、信息中介。基于委托代理理论,非营利组织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必定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而信息不对称程度也会影响非营利组织运行效率的高低。所以,可以通过发展和完善信息中介来降低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比如,蔡玉凤(2014)认为,专门的非营利组织运行效率的评价机构的存在,可以将评价结果等信息向利益相关者公布,以向利益相关者展示非营利组织的资源利用情况、组织运行效率等信息。

五、研究总结及展望

(一)研究总结。非营利组织的组织效率是组织健康发展的一大衡量标准。我国学者对非营利组织的相关研究主题和领域不断扩展,取得了较多成果,但也有不足与局限。

第一,在筹资管理上,既有研究对于各种筹资渠道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存在的欠缺是对各个筹资途径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和对非营利组织的资本成本、资本成本构成等相关研究较为匮乏。

第二,在税收优惠上,既有研究重点针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制度的局限性进行论证和研究,包括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制度和其捐赠主体的税收优惠制度。关于制度问题,局限性的理论论证十分扎实。但是,对于制度局限产生的原因少有加以分析,以及忽视了对不完善的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给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造成阻碍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三,在运行效率上,既有研究多对运行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内部治理因素和外部治理因素,影响因素的分析较为饱和。但问题在于,忽视对运行效率的评价,包括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测量体系的建立。

(二)研究展望

1、注重税收优惠资格管理认定及额度比例的研究。仅仅从整体上分析和论证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的局限是不充分的,还要具体到税收优惠资格管理认定、优惠额度比例等方面。除此之外,未来的研究要充分地考虑到各类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尝试分类对各类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管理进行深入研究。比如,对科技类非营利组织、文体类非营利组织等,是否应研究对其适用特殊税收优惠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促使该类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推动文体事业与科技创新的进步。

2、注重运行效率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在对非营利组织影响效率进行研究时,诸多学者逐一对各个因素对运行效率产生的影响加以分析阐述。尽管已有一部分学者注意到政府补助会影响到社会捐助,政府监管也会对捐赠市场产生影响,但仅将这些影响视为单向影响,并未对其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所以,这类“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有待关注。

3、注重运行效率指标选取及测量体系建立的研究。对运行效率的评价,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使命目标导向、财务绩效导向出发,多维度模式梳理非营利运行效率的评价模式和测量方法,研究建立科学的测量体系。具体地,可以将运行效率进行具体化研究,分别对筹资效率、生产效率、服务效率等效率进行评价模型选择和评价指标选择,并进行确定变量、模型设定、实证分析和得出实证结果。

4、加强对运行效率后果效应的考察。须知,若无法认清非营利组织运行效率的高低对其产生的效应,则对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毫无意义。只有弄清运行效率的后果效应,才能更好地探索非营利组织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提升方法。由此,未来应加强对运行效率效应后果的考察、系统梳理与论述,以期为组织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

猜你喜欢
非营利优惠筹资
有优惠!有靓货!房企铆足劲的“金九银十”来袭!
读者优惠购
义卖书法 筹资助学
义务教育民办学校“非营利”是一大进步
把“优惠”做成“游戏”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
“营利性与非营利”不能再混沌下去
多管齐下筹资 齐心协力助学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