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钿是唐代人民的一种装饰物,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形态。本文从花钿的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对唐朝花钿的发展和演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更好地反映出其发展与演化的规律。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简要介绍了唐代流行和传承的图案,包括金银首饰的图案。扬之水《中国古代金银首饰》的唐代作品对花钿首饰进行了整理,按照它们的风格进行了归类,对纹饰的描述较为清楚,利用出土文物、诗词、壁画等相互印证,并对花钿首饰的花纹风格进行鉴定。
1 花钿概述
1.1 花钿的定义
《说文·金部》:“钿,金华(花)也。”这是对于“钿”的第一个释义。钿,是中国古代女性常使用的一类饰品,是中国古代女性装饰发髻的象生花饰,一般由金、银、珠翠或珠宝等制作,佩带时插在发髻上,因其形式多成花状,俗称为“花钿”。与一般簪钗不同,簪钗是专门用于绾住头发的,而把花钿直接插在发髻上可以达到装饰品的作用。在本文中研究的花钿是在其作为首饰的概念上展开。
1.2 花钿的起源与发展
有关于花钿的起源,众说纷纭。《事物纪原》卷三引《杂五行书》说:南北朝时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正月初七“人日”这天,在含章殿檐下休息,当时梅花盛开,微风吹过,一朵梅花飘落在她的额头上,染上一个五瓣的小花印,擦不掉拂不去,洗了三天方落去。寿阳公主的梅花妆让宫中女子羡慕不已,争相效仿。不管怎样,这种美丽小巧的花钿被女人贴在额头、两颊,挂在簪钗上或安上一枝细柄插在发髻里,有时还用在衣服和鞋子上做为装饰,几乎成了妇女装饰中必不可少的饰物[1]。
2 唐代花钿的材质与样式
2.1 花钿的形制
现存花钿实物早在晋朝出土。此时,其形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背面装有一个短的手把,类似于发簪,在用时将其插在发髻上。另外一种则做成薄薄片状,背后没有短柄,只在花心留一小洞,再用发簪等其他装饰物来固定,可在发髻上单独进行。出土的花钿有金银两种材质,而出土的位置大都在女性人骨头部,显然是被用作头饰。
2.2 花钿材质与类别
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唐时期妇女的花钿,大多是由金钿、宝钿等材料制成的。在金钿的基础上再镶嵌宝石或直接以宝石为原料制成花钿者,则称为宝钿。宝钿也是唐代金珠焊缀工艺的代表物之一。
3 唐代花钿的纹饰
3.1 花朵型纹样
3.1.1 团花纹样
唐代的花钿主要是团花的形式,从发现的花钿出土物来看,其纹饰图案造型精美。团状的样式是一种具有装饰作用的纹样,大体上都是植物类,其总体呈现出的样式通常为圆形,但并不能明确地表明它是哪一种植物的装饰纹样。这种装饰性的花纹图案,在平面上呈圆形,如一朵盛开的鲜花,具有传统的吉祥意义。一般由环形或环形的装饰围绕,分为小团花和大团花。前者的结构比较简单,后者则多有对称分布之美,且从中心向四周辐射、旋转,整体形态样式繁多,并具有均匀分布和垂直分布的骨架。总体上可以分成两类[2]。一种是以中心辐射为核心的对称,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绝对对称形态,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而另一种,则是与无组织的团状图案相比,整体对称,但细节多变,瑞兽在中央随意穿梭,缠枝花作为点缀。
这里以陕西西安西郊唐金乡县主墓出土的花钿为例。在早期,团花纹样大多都是以数个小圆圈构成,为多个复合而成一个整体的花型,变化形态单一。在陕西西安西郊唐金乡县主墓出土的花钿中的团花装饰纹样构成特点可以看出,整个组合形式以内圈最简单的四瓣花或者六瓣花为延伸,在此基础上,进行穿插的构图手法,形成复合团花装饰纹样。河南偃师杏园唐李景出土的花母也是如此。
另一种形式的唐代团花以自由为主,但细节比较丰富。以陕西西安韩森塞唐雷宋氏墓出土的金钿图1为例。左图中一朵小花由五色花瓣组成,然后一朵大花由八朵相同的小花组成。用小金珠装饰花叶,站在花母中心的金丝凤凰,边框上镶嵌着小金粟,枝叶,花镶嵌着红宝石和绿松石。右图为其装饰图,以凤凰为中心,以缠枝花为点缀,用简单的花瓣穿插,形成复杂的团花纹样。
3.1.2 折枝花纹样
韩偓《已凉》:“碧阑杆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可见当时绘画中已有“折枝画”的种类。折枝花纹样强调对称平衡的花式,整体形态呈S形弯曲,虽在式样上更接近于写生花卉,但组成形式仍以团花为主,以致富和完美,其形式更加对称和谐。形状不规则的折枝花钿,有的在钿花背面装有钗梁,用时可以直接插于发髻。另一种金钿无脚,只在蕊部分或花瓣上留有小孔,用时才以簪钗固定在髻上,图2所示。
3.1.3 忍冬纹样
忍冬纹常以合抱藤或枝条为骨架,向上、向下、左右延伸,交叉缠绕。一些学者提出,忍冬纹最初的源头是来自中国,最早起型于卷云纹。《中国纹样史》中唐草纹是由不同时期的纹样吸取、演化而成,在汉代可以称之为卷云纹,魏晋南北朝为忍冬纹、唐朝为卷草纹、近代称香草纹。也有学者提出,忍冬纹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一种重要的图案,是由树叶状演变发展而来。也有人将忍冬纹视为一种荷叶图案[3]。虽然对此种纹样的来源有多种解释,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纹样与西方的叶类装饰纹样在唐朝的出现和形成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图3可以看出,唐代初期的忍冬叶一般比较小,其叶形在唐代后期逐步擴大。
以金钿钗头为例,它的构成方式是以“S”形为基本骨架双叶或单叶分别生长在两侧,双叶有像背的、相向的,三曲至五曲的半边叶,作为装饰或两叶对卷,或与枝蔓结合对称侧卷,最终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忍冬纹。
3.1.4 小簇花纹样
簇花的形状一般是圆形的,表现形式很多,有的呈折枝状,有的呈向上直立状,有的呈环绕状,有的向两边伸展。小簇花,有的有枝叶,有的只有花叶,有的只有叶而无花。
琉璃牡丹花片印得很薄,这类花钿一般情况下戴在发髻正中。有的右面有钗梁,可以直接固定在发髻上;有的有孔,需要用发簪固定在发髻上,图4所示。
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唐代贺若氏墓中出土的花钿为例。图5唐代贺若氏墓中发现了一套异常贵重的金头饰,出土时仍戴在墓主人头上,不幸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上面的丝织物都腐烂了。
3.1.5 串枝花纹样
串枝纹是垂直串联成条状的花朵,花枝在缠绕中穿插。以西安市西郊仪表厂出土的唐代金花为例,图6其中的花朵与花枝相互串联缠绕,从保存的痕迹看,花饰原本嵌有圆形和桃形宝石,现在已经脱落,花枝叶面留有多个圆孔,用于穿钉。
3.1.6 雀压枝花纹样
雀绕花枝的内区纹饰多以四禽鸟绕钮同一方向排列,禽鸟间配以花枝。纹样中心立一只云雀,四周为双叶瓣,伸出一对长短基本相等的枝丫,底纹为缠枝纹,双翅齐展,羽毛錾刻的十分细密,细如丝发,云雀脚踏一支绽放的梅花,形成了雀压枝花的纹样。
3.1.7 绶带纹样
绶带纹,多以“禽鸟衔绶带纹”的样式存在。鸟衔璎珞、鸟衔同心结象征爱情与幸福。而“双鸳衔绶纹”便是常见的样式。
3.1.8 莲瓣纹样
莲花花瓣纹样用于头饰。魏齐时代,北齐武成帝高湛在河北磁县的东魏茹茹(柔然)墓中,虽然被人盗走,但有一件金色的饰物,通体呈莲瓣状,上面缀满了花朵,中间还有一名莲花化生童子和一名戏乐仙人,鹦鹉一双,和宝石镶嵌珍、琥珀。有学者认为这种纹饰为鸡心形,也有学者认为这种纹饰是桃心形,也有学者认为这种纹饰是联珠纹。在此我将其归为莲瓣纹。
3.2 几何纹样
3.2.1 圆形纹样
圆形纹样一般由中心花纹和花边组成。有直立式、向心式、放射式、旋转式、同心式。以金乡县主墓金钿为例,其样式呈扁平圆形,多套在铜钗上端,用以固定及装饰头发,即“钿钗”。
3.2.2 菱形纹样
菱形纹样是指出现在扁平表面上的均匀、重复图案或设计,通常以清晰简洁的几何图形组成。以英国博物馆藏《引路菩萨图》图7为例,女供养人高高的髻上左右对称地嵌着八枚菱形金钿,这种形状也存在于河南偃师李静墓出土的钗头珍珠中。
3.3 蝉形纹样
《宫词》中描述了一位女子埋头嬉戏,没有发觉额头上金钿不见了:“花下贪忙寻百草,不知遗却蹙金蝉。”金箔制成的金钿,因薄如蝉翼,或者被制成蝉形,所以也被称为“钿蝉”。张泌也有诗云:“蕊黄香画贴金蝉”,都是指这种花钿。浙江衢州横路宋墓出土金箔花钿便是蝉形纹样。
4 结语
通过收集和整理唐代花钿饰品的材料,将花钿饰品按照材料、纹样等分类,对图像造型、图像演变等内容的归类和分析,阐释花钿图像的概念,对唐代花钿饰品的研究有一定的了解。■
引用
[1] 宋高承.事物纪源[M].北京:中华書局,1989.
[2] 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张晓霞.中国古代植物装饰纹样发展源流[D].苏州:苏州大学,2005.
作者简介:花梦曦(2002—),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