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今天的很多人来说,谢安这个名字可能显得相对比较陌生。但在古代,他却是历代许多忠臣贤士和文人墨客所仰慕、钦服的对象。他们会在谈论谢安时不吝赞美之辞,对他示以“大才槃槃”“江表伟才”“海内奇士”这样的极高评价;也会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在诗文里记下关于他的诸多佳话。在记载魏晋时期名士逸闻轶事的《世说新语》中,关于谢安的故事可谓不胜枚举;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文天祥、元好问等著名诗人也都不止一次写过吟咏谢安的诗词。而一些源于谢安的生活和经历的诗句、典故,像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和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东山再起”,等等,直到今天仍为后世的我们所熟知、铭记。
历史上的谢安之所以频频受人称颂,是因为他无论身居庙堂,还是远在江湖,都堪称是文人士大夫的典范。40岁时,屡受朝廷征召的谢安最终同意了出山入仕。作为臣子,他有着杰出的品质,不管担任何种职务,他都能公允处事,不专权、不挟私、不居功,显现着宰相一般的气度。他也有着杰出的才干,在他辅政期间,东晋朝内一片祥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和睦气象;淝水之战中,他在后方运筹帷幄,指挥前线将士战胜了兵强马壮的前秦军队,为东晋政权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
对于谢安来说,入朝为官更像是他人生当中的一个插曲。公元320年,谢安出生,他的家族正是当时赫赫有名的高门大族——陈郡谢氏。在门阀出身颇受重视的魏晋时期,谢安的出身除了意味着他自幼就可以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也意味着他获得了高于常人的人生起点。而谢安也没有辜负上天给予他的如此优渥的条件,还是个孩子的他不但显露出了沉着的神态、敏捷的思维、不凡的气度,还掌握了一手漂亮的行书。这也让当时的名士桓彝一见到谢安,就给了他“风神秀澈”的称赞。步入少年,谢安不仅勤于读书,也比同龄人表现出了更多的求知欲。《世说新语》文学篇里,有这样一个关于谢安读书的小故事:有一天,谢安请大学问家阮光禄为他讲解战国时期公孙龙所著的《白马论》,为了更好地解释书中“白马非马”的命题,阮光禄写了一篇文章拿给谢安看,可是谢安并没有立即理解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于是他开始不停地追问,一定要明白其中的含义。谢安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也让阮光祿不禁感叹:“能谈论《白马篇》的人是很难得的,像谢安这样追求甚解的人也很难得啊!”凭借过人的天资和后天的努力,谢安小小年纪便已经可以自由地穿梭于当时的名士行列之中,还得到了包括名士王濛、宰相王导在内的许多名人的欣赏和赞许,早早地就有了享誉在外的好名声。
但也是从这时开始,谢安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也慢慢地显露了出来。他没有用他的出身、名望去获取高官厚禄,还以身体不适为由,推辞掉了朝廷授任的佐著作郎之职。在这之后,谢安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结交名士、游历四方、谈古论今、咏诗作文这些高雅的志趣上。也正是因为如此,青年时期,谢安的身上就已经展现出了潇洒风流的魏晋名士气派。
辞去官职后,谢安来到了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市)的东山,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山清水秀的会稽向来就是一方名士乐居的沃土,而东山也因为年轻的谢安在此生活而声名大振。在此期间,谢安除了照顾谢玄、谢道韫这些兄弟们的子女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礼,就是和朋友们一同寄情于山水之间,尽情地游赏大好河山。而在谢安交游的这些友人当中,有一位我们非常熟悉的人物,他就是王羲之。
说到王羲之,每个人都会想到他那篇兼具文学价值和书法价值的《兰亭集序》。这篇文章作于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时日王羲之与友人会聚兰亭,在春风里煦日下临流赋诗。事后,诸人将席间的诗作抄录成集,《兰亭集序》就是这本诗集的序言。但鲜有人知的是,谢安正是这次曲水流觞的文人里的一员,而他的两首《兰亭诗》也一直流传至今:
其一
伊昔先子,有怀春游。契兹言执,寄傲林丘。
森森连岭,茫茫原畴。逈霄垂雾,凝泉散流。
其二
相与欣佳节,率尔同褰裳。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
醇醑陶丹府,兀若游羲唐。万殊混一理,安复觉彭殇?
前一首诗中,谢安写下了自然中的森林、山岭、原野、薄雾、清泉,在博大的自然世界中,来此踏青的众人可以用笔下的诗作寄托旷放高傲的情怀。相比于自然的广阔,人虽然是渺小的,但写下的这些文字,同样可以穿过时间的长河,作为岁月的凭证。后一首诗中,谢安在记录下自己此时此刻身体的欢愉的同时,也表达了更为形而上的思考:众人把酒言欢,眼前是薄云美景,身边是阵阵微风,唇齿间留有酒香,畅快的心情也让人的思绪飘飘欲仙,不禁想到万物虽有不同,其实都遵循着生灭兴衰的道理,所以不能将生与死混为一谈,而应在短暂的生命中,创造出人生的价值。
从上面的两首诗中,不难看出盘桓东山、放情山水的隐逸生活,让年轻的谢安练就出了超然、旷达的心境,也让他对士人清谈议论的玄学,有了更加深切的认识与思考。而在他的身上,也渐渐形成了超脱物外、宽宏镇定的非凡气度。《晋书·谢安传》里,记载了这样的两件事:
一次,谢安在临安山间游览,坐在山中的石洞里,面对眼前的深谷,他不禁感叹:“此般情致怕是距离伯夷的境界不远了。”在许多圣贤君子和文人墨客心中,隐于首阳山中采薇而食、作歌明志的伯夷,可谓是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君子。从谢安的这声感叹中,我们也能听到身临其境的他,向往追慕古之贤者的心声。
还有一次,谢安与友人泛舟大海,不料霎时间风起浪涌,众人不禁大惊失色,唯独谢安处之泰然,依然在若无其事地吟啸诗文。船夫目睹谢安自若的神态,于是也放松了心情,继续向前划去。可是海上的风浪越发急骤,浪卷云翻之间,小舟像一枚树叶在海上翻转不停,此时在惊恐的人群中,谢安却从容地说:“大家如此惊慌的话,我们还如何回去呢?”最终,小船平安返航,而船上的人们也无不为谢安的心胸胆量,和沉着镇静的气度所折服。
到了晚年,屡受朝廷重托的谢安始终保持着他的归隐之志,常常形于言色。可是他还没等到志愿实现就身染重病,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魏晋时期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动荡的社会、无常的生活,让当时的许多文人士子在发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喟叹之后,意识到更应当把握住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增加生命的内涵。所以说,谢安终其一生所追求的那种闲散自得的人生状态,并非是一种颓废消沉的态度,而是对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而谢安也从放浪形骸中寻找到了那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并且最终内化到了自己的才情、性貌、品格、风神之中。而这也让一代代后人为他内在的思辨风神和精神状态所折服,发自内心地对他表示出了尊敬和顶礼。
崔谦
山西太原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曾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过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