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下池州傩戏面具的旅游文创设计

2023-01-04 09:31马扬梅
当代旅游 2022年18期
关键词:傩戏池州面具

张 津 陈 振 马扬梅

[内容提要]本文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戏现状的发展和研究进行整理和概述,以池州傩戏道具傩面为切入点,分析池州傩戏面具的艺术特征和人文价值,并针对傩戏面具旅游文创产品探讨设计思路和实践方法,以期为我国非遗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思考。

引言

旅游文创产品是设计师基于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而创作制造的产品,池州傩戏作为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徽池州的代表符号之一,傩戏面具开发旅游文创产品是对当地旅游的宣传助力,是对区域文化的传承、传播,也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有效途径。

一 非遗背景下池州傩戏发展和研究现状

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的池州以一方文化厚土滋养了多种特色鲜明的地方戏曲。而古朴醇厚的池州傩戏始于商周,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池州曾有“无傩不成村”之说,每年春节期间,池州部分区域便会以请神祭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举行傩事活动。但由于历史变迁、人口迁徙、自然灾害以及传统傩戏与日常生活联结不紧密等原因,池州傩戏逐渐衰落。

国内最早关于池州傩戏的研究论文是王兆乾先生于1953年在上海《文艺月报》发表的《谈傩戏》,王兆乾先生在池州工作之时得到了两本傩戏演出剧本,由此便开启对池州傩戏的研究,文章从地域、历史、宗教、艺术、社会等多学科、多角度出发将池州傩戏的概况呈现于世人眼前。20世纪80年代以后,《贵池戏曲志》向世人展现了当地政府对傩戏在内的多种池州地方戏曲的重视与保护。而后有许多的专家学者将研究的目光聚焦到池州傩戏,《安徽贵池:中国傩戏之乡》《安徽贵池傩戏—中国最古老的的戏曲》等文章详细介绍贵池傩戏的发生节点和演出活动,《安徽贵池傩戏剧本选》的收录为后期研究的史料获得提供巨大帮助,《贵池傩文化艺术》为研究提供了海量珍贵的图片资料,《在假面的背后:安徽贵池傩文化研究》解析池州傩戏中蕴含的文化精神和内涵。《池州傩变迁的人类学考察》从人类社会角度解读池州傩戏的发展,体现了权力的交替变化。目前也有部分年轻学者从细微之处入手研究傩戏的剧本、唱腔、面具、服饰、舞蹈等。

二 池州傩戏面具的艺术特征

傩戏面具作为地方戏曲道具,一般从人物角色来划分池州傩戏人物面具,归纳为三大类:正神面具、凶神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正神面具形象善良正直;凶神面具形象凶悍骇人;世俗人物面具表现手法则是写实,形象地模拟人面部特征和妆容,但也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由于傩戏中不同面具需要表达的人物形象不同,其造型、纹饰、色彩也不尽相同。

(一)造型特征

面具造型是指面具的基本形态结构。正神面具描述的是人们心中保护神的形象,通常为慈眉善目、和蔼亲切。凶神在池州傩戏中担负镇妖逐鬼、驱疫祛邪之职,面具造型设计上一般横眉竖目、青面獠牙、咄咄逼人。而傩戏中的世俗人物面具形象造型与世俗中常人无异,但在写实的造型基础上,也分形象周正且略显憨厚的正面世俗人物面具和滑稽扭曲的反面世俗人物面具。

(二)纹饰特征

傩戏面具上精美的纹饰不仅起到装饰的作用,更是区域文化、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由于池州傩戏人物面具大多采用偏写实性,所以纹饰运用并不多,主要以点线面的构成形式勾勒人物面具的五官,线条是面具刻绘勾勒的主要纹饰,尤其是面部的皱纹线条让面具的表情非常生动。除了线条纹饰以外,也会有部分面具上绘制其他烘托人物形象的装饰纹饰。

(三)色彩特征

面具上的色彩组合产生丰富的视觉感受,渲染了角色的形象,大多数面具如常人一般以肉色为主,也有主色调为红色的面具,表现角色英勇热血、智勇双全,如傩戏中面如重枣的关公面具。也有主色调为黑色的面具,表现角色形象刚正不阿、朴实率真,如头戴官帽额顶月牙的包拯,从官帽到面庞都饰以黑漆。还有以蓝色或者绿色为主色调的凶神面具,例如张龙角色面具,以墨绿为主,配少许鲜亮红色和黑色点缀,强烈的色彩冲击凸显角色形象的凶猛。

三 池州傩戏面具的人文价值

池州傩戏面具是池州傩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道具,演出者根据傩戏中扮演人物角色的不同,在表演傩仪、傩舞、傩戏时佩戴不同的面具,以达到更好演绎效果。但池州傩戏面具又不仅作为表演道具,假面背后还含有深厚的人文价值。

(一)面具蕴含的图腾崇拜

原始时期,人们认为本氏族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者其他特定物种,并将该物种定为氏族的图腾。图腾的出现是人类有了敬畏以及相应禁忌的重要标志,其背后是原始部落对自然和力量的敬畏、崇拜,祈求借助自然的神力保佑人们免受伤害。历经千年历史沉浮的池州傩戏面具中也蕴含了先人最原始的图腾崇拜,比如武将、凶神的面具,经常出现火焰眉甚至动物獠牙等图案形象,表现出生产力低下、缺乏自然认知的先人对火焰和凶猛动物的崇拜。

(二)面具蕴含的宗教信仰

自秦汉以来,特别是在程朱理学之后,儒、道、释三者融合把握主流文化的命脉,共同作用于社会的发展。这时的傩作为地方特色民俗,自然受到主流文化的渗透。现今,池州傩戏主要分布在佛教圣地九华山一带,受佛教文化浓重的影响,仅从池州傩戏面具的造型就可看出,各宗族的傩戏面具都有和尚面具,且延续了唐代风格面圆大耳、慈眉善目、敦实均衡的模样。

(三)面具蕴含的宗族团结

池州傩戏属于宗族傩,各村同姓氏村民组成的宗族性团体——社,是池州傩事活动的基本活动单位。春节期间祭祀祖先时,热闹的傩事活动是祭祖的一部分,代表了宗族的团结和兴旺。傩面具是重要的活动道具,对于整个宗族来说是相当神圣的器物。各宗社的傩面具不准混用,平时保存在各自宗族祠堂中,定期清洁。使用前需要举行规范的迎神下架的仪式,以示尊重和敬畏。

四 池州傩戏面具的旅游文创设计的思路与实践

旅游文创产品是源于文化主题经由创意转化,具备旅游市场价值的产品。池州傩面具是通过民间手工艺人的精雕细琢、油漆彩绘形成,是国家非遗池州傩戏艺术非常主要及显著的特征。开发池州傩戏面具的旅游文创产品能够宣传旅游地,增加地方旅游产业收益,同时也符合当下文化创新发展的趋势,使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众日常生活。

(一)提炼艺术特征,重温文旅记忆

旅游文创产品与一般产品最大的区别是其具备旅游纪念性和文化识别性,这要求设计者应体会旅游消费者的旅游体验,选择游客文旅记忆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并全面认知和深刻领会,提取文化符号鲜明的艺术形式,结合现代设计原理与审美,向传统元素输入新鲜的血液,可以赋予古老文化新的灵魂。

以傩戏中张妃面具旅游文创产品为例(见图1),张妃角色形象比较突出的是面目端庄,美丽的五官、笑吟吟的表情以及金灿灿的凤凰发饰。在做旅游文创设计时,我们可以直接提取其艺术表现形式,即在保持原型中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原型中的装饰元素进行直接提取并适当简化,从而达到从传统样式向符合当代大众审美的样式上转变。也可以将突出的视觉元素打散重组,形成与原型相似但又具备个性特点的新图案,比如将原张妃面具中的眉间朱砂和凤凰发饰组合成新的图形,不失美丽尊贵的同时,赋予原型图案更多的活力和动能。通过对传统的池州傩面具艺术形式的挖掘,以现代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从视觉上感染观者,使观者重温对当地的文旅记忆。

图1 池州傩戏面具张妃形象旅游文创设计过程示意图

(二)重塑人文精神,深化文化内核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不是盲目遵循,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文化自觉”的态度积极主动探索传统文化,结合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迎合时代需求,重塑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深化文化内核,让传统文化焕发新颜展新姿。

例如,刘文龙角色的面具,池州傩戏《刘文龙》讲述书生刘文龙与妻子新婚三日后便上京赶考,高中状元后又被派去战场杀敌,凯旋后被提拔为西川提督,最后荣归故里阖家团圆。这个故事中的刘文龙在天神的保佑下文武双全,根据人物角色的经历以及观者希望被庇佑的心理,我们在设计该形象的旅游文创产品时,为该形象赋予了所向披靡的美好期望(见图2)。再例如,在傩戏表演中忠心耿耿追随包拯的张龙,其面部造型凶猛是为了震慑邪恶,设计旅游文创产品的时候我们为该形象赋予了邪不胜正的价值观(见图3)。

图2 池州傩戏面具刘文龙形象艺术形式和人文精神提炼

图3 池州傩戏面具张龙形象艺术形式和人文精神提炼

(三)贴近日常生活,拓展受众群体

古老的池州傩文化源起于科学较为落后、生产力较弱的农村,相对闭塞的社会环境不利于傩文化的传播,如今古老的表演形式决定了其受众群体狭小。以池州傩面具为切入点,进行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无疑是加强池州旅游资源和傩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在设计旅游文创产品时,将传统文化与手机壳、马克杯、笔记本、抱枕、文化衫等现代生活用品相结合,是设计师对产品实用功能的扩充,为中国传统文化扩大受众群体开拓了新的路径。

五 结语

我国五千年历史更迭,积累沉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池州傩面具在内的很多地方艺术特征鲜明、内涵深厚,极具保护传承的价值。设计旅游文创产品助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文化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傩戏池州面具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文旅融合背景下宁都傩戏的当代价值与传承策略
软陶傩戏面具
一个基于[Cu4(μ2-OH)2N12]的10-连接3D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光催化性质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面具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池州印象
德江傩戏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