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效果回顾性分析

2023-01-04 22:23王冠张雪林王政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1期
关键词:脓腔颌面颌面部

王冠 张雪林 王政

221000 徐州市铜山区人民医院口腔科,江苏徐州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主要是临床中颌面部、口底区及颈部软组织潜在间隙化脓性炎症的总称,化脓性炎症弥漫时称为蜂窝织炎,局限时称为脓肿[1]。正常颌面部由于结缔组织及脂肪较为疏松,各个组织之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当细菌感染侵入颌面部的潜在间隙时,化脓性炎症使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组织坏死溶解液化,最终形成脓肿腔隙[2]。患者主要表现为感染区皮肤红肿、发热、触痛等临床症状,有的患者还会出现畏寒、高热、头痛、乏力、白细胞总数增高、机体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感染者还会伴有呼吸困难、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甚至昏迷死亡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出现[3]。对于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分析总结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效果,针对收治的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48 例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经验,详细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口腔 颌面间隙感染患者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43~82岁,平均(57.45±3.26)岁;腮腺咬肌间隙感染19例,眶下间隙感染7例,颌下间隙感染7例,颏下间隙感染6例,舌下间隙感染3例,咽旁间隙感染2例,颊间隙感染2例,其他部位间隙感染2例;咽部疼痛伴吞咽困难27例,颌面部软组织肿胀隆起42例,颈部肿胀隆起2例,张口受限21例,发热26例,呼吸困难2例,胸痛2例。

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资料不完整及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4]。②原发性凝血障碍者;③肝肾功能不全者;④合并有非颌面部间隙感染因素的重症感染者。

基础治疗:充分休息,保持病房清洁和食品原料卫生。同时尽量避免颌面部的运动,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代替喂养,避免食物咀嚼。同时,禁止患者自行进行局部热敷或物理挤压,以免操作不当加重肿胀或导致炎症扩散,从而避免因口咽肿胀梗阻而窒息的风险。

方法:对48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分析、细菌培养、实验室检查、切口选择及治疗效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经病因分析后表现为牙源性感染37 例,表现为腺源性感染6例,外伤后感染3例,无明确病因感染2例。实施以下治疗方案:在所有患者入院之后立即给予患者足量的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结合自己的用药经验为患者实施奥硝唑+头孢呋辛酯抗炎对症治疗,对于头孢过敏患者实施奥硝唑+盐酸克林霉素抗炎治疗。急诊局部麻醉下实施脓肿切开引流手术治疗44例,按照脓肿腔隙形成的部位选择合适的切口,切口长度应以示指可探入脓腔并可以充分分离脓腔为准(一般2~3 cm),切口选择在下颌骨下缘、颏下、口内前庭沟等部位。切开至脓腔后自切口探入示指或者血管钳充分分离脓腔,使得各脓腔间隙相互连通,并能够使脓液无阻力地顺利流出,所有脓腔均充分探查之后使用生理盐水、低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实施交替反复冲洗干预,放置一根或多根橡皮管引流条,并固定在切口部位,切口无需缝合操作。术后为患者继续实施常规的全身抗炎支持治疗,结合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使用种类,每天冲洗患者切口处的脓腔及更换敷料,平均换药时间9.4 d,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8.1 d。经治疗后所有患者感染症状得到治愈,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水平。

结 果

48 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实验室检查显示,48 例患者白细胞总数显著上升,平均值在(13.52±5.2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在(83.63±3.47)%。所有患者实施血液脓液培养及药敏试验后,结果有细菌培养生长39 例(81.25%),无细菌生长9 例(18.75%)。其中培养出革兰阳性菌23 例(58.97%),培养出革兰阴性菌16例(41.03%)。经系统性疾病分析后发现,伴随全身系统性疾病同时存在患者42 例(87.50%),其中糖尿病32 例(76.19%),高血压4 例(9.52%),糖尿病伴高血压3 例(7.14%),肝功能不全2 例(4.77%),肾功能不全1例(2.38%)。

48例患者的诊治效果分析:48例患者经系统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后,治愈48例;平均住院时间(10.35±1.56)d;治愈出院患者48例在住院过程中,实施脓肿切开引流术44例,术后均未见肿胀和疼痛加重,未出现感染扩散、呼吸道梗阻及坏死性纵隔炎等严重并发症,其中为改良手术切口15例,引流通畅度较好,愈合后留有的瘢痕面积较小,患者满意程度高。

讨 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口腔颌面部其不同部位感染存在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咬肌间隙感染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咬肌部位受炎症的影响,患者的肿痛感非常强烈,并且伴有张口困难的症状;而翼下颌间隙感染的主要表现为下颌角内侧出现明显的压痛肿胀,且伴有张口受限,该症状患者多伴有冠周炎反复发作病史或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史;眶下间隙感染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上唇底部肿胀波及鼻侧,鼻唇沟消失,且波动感较为明显,患者眶周出现肿胀;颌下间隙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为颌下区凹陷消失,且伴有明显的肿胀现象,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较为明显,临床检查易诊断、易确诊。在临床实践中,该病症患者在入院后应立即进行细菌学检查,以确定致病菌,以往治疗多采用广谱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待细菌学结果出来后,采用敏感的窄谱抗生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需氧菌主要致病菌种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等。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与患者年龄的关系:临床上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尤其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属于一种起病较急、进展较为迅速的口腔颌面部外科常见感染性疾病[5]。若不及时给予患者系统及有效的治疗,将会导致较为严重的感染扩散,引发重症感染,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口腔颌面之间结缔组织松软,存在着较多相互连接的潜在间隙,感染极易向邻近组织间隙蔓延和扩展,常累及多个相邻间隙。眶下间隙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感染易向颅内扩散引起颅内感染;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时,感染更容易向颈部锁骨方向发展,严重者可达胸上部甚至向纵隔扩散,若不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将会导致纵隔炎或纵隔脓肿、肺部感染、感染性休克、呼吸道困难甚至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6]。

临床报道显示,引发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最为常见的原因为牙源性感染,龋坏、根尖周炎、冠周炎等为主要感染因素[7]。其次为腺源性感染、外伤源性、血源性感染及医源性感染等。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根本原因为细菌感染,较为常见的包括革兰阳性需氧菌[8]。但随着临床中厌氧菌培养技术的提高,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厌氧菌检出率不断增加,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多属于混合感染,同时以多重细菌感染率较高。临床诊治中一般对患者实施超声诊断,其主要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胀,加压后波动感明显,可见脓腔等,对于多个间隙感染或者深部间隙感染的患者应给予CT 或者MRI 进一步明确脓腔位置及范围。在临床治疗中脓肿形成后,一般为患者实施脓肿切开引流的治疗,该手术方式能尽快排尽炎性脓汁,以免更多的毒素进入血液,不仅能避免炎性病灶的邻近性蔓延,还会有效降低脓毒症的发生率。通常情况下,切开引流优先遴选患者皮肤发红,且波动感最显著的地方切开,如果单切口无法贯通各感染间隙,需实施多切口内外同时引流。对于重度感染者来说,在切开引流术实施时,应采取广泛性切开,以便全面铲除感染灶内的坏死组织,并将组织结构彻底分离,以实现减压、引流和通气,遏制颌面部厌氧菌滋生。在引流术结束后应实施脓腔的每日冲洗,及时更换敷料,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手术需求等选择联合抗生素的治疗方案,在药敏结果得出之后,对抗生素的用药方案进行重新优化[9]。

通常情况下,相对于全身感染导致的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来说,多数合并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由于该类型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较低,患者一旦感染炎症就会迅速浸润到其头颈部。由于口腔颌面部的组织和脂肪较为疏松,并且周边的血管较为密布,再加上此类症状患者的末梢血管内具有大量的糖分囤积,会导致其面部细菌迅速繁殖。首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其血液具有较高的黏度,且血流缓慢,不利于吞噬细胞的及时输送,且组织严重缺血缺氧,细菌获得了良好的温床。因此,如果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患者,症状更加严重且病程较长,针对此类患者,应加以重视,邀请内分泌科医生及专家进行会诊,确保患者的血糖维持在正常状态内,再进行针对性的颌面部感染治疗,对此控制患者血糖、预防并发症是控制感染的关键。其次,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来说,由于该类型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出现异常,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来控制病情及抑制自体免疫,因此,该类型患者一旦出现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病情就会较危重,且病程期较长,故对于该类型的患者应加强重视,邀请风湿免疫科专家会诊,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从而加速患者康复的进程。

本组研究选取我院部分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经系统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后,48 例患者治愈;44 例实施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均未见肿胀和疼痛表现加重,未出现感染扩散、呼吸道梗阻及下降坏死性纵隔炎等严重并发症,其中15 例改良手术切口。由此可见,与其他方式相比,切开引流术不仅有利于降低瘢痕的发生率,而且提高了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高,利于预后。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患者由于起病急、发展快,应尽早及时到医院就诊,临床诊治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细菌培养结果、脓肿切开引流等方式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脓腔颌面颌面部
脊柱结核骨质破坏、脓腔MSCT、MRI特点与临床病程的关系研究
介入治疗食管瘘合并纵隔脓肿
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颌面软组织创伤160例急诊整形修复的护理观察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在颌面部复杂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颈阔肌肌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食道癌术后吻合口瘘的介入置管的保守治疗效果探讨
颅颌面牵引成骨术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