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华兵,王 东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意旨,主动回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时代之问、发展之要、人民之需,不断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提出诸如“两山抉择论”“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生产力”等具有丰富内涵的创新性论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运而生。民生在本质上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价值旨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民生内容、彰显人民立场,高度凸显了民生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机融合。从民生视角审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民生发展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凸显了党在改善民生过程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十八大以来,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重诉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直面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与民生发展的现实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融入“民生”元素。以民生视角审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意旨与时代价值,必须深入分析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
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力水平虽获得明显提升,但囿于资本逻辑,资产阶级在追求超额利润的驱使下无节制地开采资源、制造污染、破坏环境,直接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马克思、恩格斯虽未直接阐述生态民生问题,但他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作出深刻思考,有着丰富的理论表述。“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P162)在马克思主义的论域中,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即自然,自然界的“无机”性就是相对于人类主体性而言的客体性。基于自然界对于人类的“无机”特性,马克思也作出了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等重要论断。[2](P209)此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考上,“两大和解”同样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表达。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解”,就是人类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然纳入实践过程中时,应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基础,最终达成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而另一方面,“人与自身的和解”,应突破资本逻辑,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从而实现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中,“生态民生”的概念虽未成形,但在他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深刻思考中,“民生”元素始终有迹可循,民生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一条红线。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注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意义,而民生元素也被赋予民族特点和时代特色。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民生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强调:“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因素。”[3](P34)此外,他还从整治环境、发展再生资源、优化资源利用满足人民需求等多个维度对生态民生问题进行深刻思考。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继承毛泽东的生态民生观,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他高度重视立法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将保护环境纳入法治化轨道。在他的推动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批有关生态环保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同时,邓小平大力倡导“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的宏伟愿景,彰显了生态理念和民生取向的有机融合。江泽民、胡锦涛立足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现实国情,不断推进生态民生理念。江泽民高度重视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建设、民生发展等基础性、前瞻性问题,强调要把这些问题放到重要位置[4](P463)。胡锦涛指出必须将科学发展观贯穿发展始终,将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前提。
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回应人民对生态文明发展的现实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又是对其中民生元素的继承与发展。
以民生视角探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须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将生态民生发展的现实要求纳入其中。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以产生的时代背景。从全球来看,自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和工业革命以来,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伴生的则是日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对立根源于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冲突,生态危机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在资本增殖的驱使下,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奉行利润至上的原则,而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事关人类社会生存和永续发展不置可否。百年以来,虽然生产力水平持续增长,但全球环境问题频发,其往往危害局部,波及全球。以“历时态”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符合全球发展利益,彰显人类普遍追求。毫无疑义,“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5](P212)。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众渴望的现实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民生发展与生态建设同向同行,保护生态环境、回应民生需求势在必行。民生视角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摄民生发展与生态建设两大主题,破解了民生与生态融合共生、协同发展的现实难题,是对全球视野下生态民生发展的时代回应。
从国内来看,党的十九大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明确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需求增加、方面增多、品质提升,实现了由“盼温饱”向“盼环保”“求生存”向“求生态”的境界跃迁[6](P123)。经过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但和风暖阳、蓝天白云、清澈溪流、新鲜空气却如和璧隋珠,不再触手可及。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日趋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十八大以来,经过多年努力、多方协作,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取得重大进展,但仍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有一定差距,顺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现实实践要求。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始终是贯穿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壮阔实践中的重要红线。更好回应生态建设与民生发展的现实问题,亟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高度出发,构建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战略举措,回应人民群众对解决生态民生问题的现实吁求。
以民生视角审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中注入民生发展的强大动力。生态与民生作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应当给予足够关注的重要方面,二者能够实现发展过程中的良性互动。民生视角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根源于科学的理论基础,又有着特定的现实依据;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与民生发展问题认识的赓续,更是结合国际发展大势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以及全球生态民生问题作出的创造性回答。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生态文明实践发展的创新成果,是内蕴文明、法治、安全、民生等核心元素的有机逻辑体系。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其构成元素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底线思维、法治保障、价值导向,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人民情怀。以民生视角审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把握生态建设与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深入理解民生发展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理路,必须对民生视角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意旨作多维审视。
生态建设与民生发展是党执政兴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能否回应人民群众对蓝天、白云、净水、青山的热切期盼,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建构,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为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生态需求提升的现实逻辑,习近平总书记从民生福祉与公共产品的高度阐明生态环境的现实属性,“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P4)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人民生态追求的现实基础,也是衡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标准,更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向。显然,“这种‘最公平’与‘最普惠’性并非局限于代内共享,而是可以很好地实现代际共享,并非局限于国内民众共享,而是可以很好地实现全球共享。”[8]能否在改革事业中坚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成为判断党和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发展思想的内在标准。“增进民生福祉是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标准之一。”[9]将生态环境看作公共产品和民生福祉,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更大程度上关注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盼,坚持民生改革取向具有重大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立足人民中心的价值立场,突出生态环境是民生福祉和公共产品的民生改革取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之需,以生态文明建设筑牢民生之基,以民生之需衡量生态文明建设之为。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非追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单向度提升,而是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的发展双重维度,实现自然、人、社会三方互动。传统发展观以GDP的增长作为衡量发展、考核政绩的唯一标准,忽视了生态环境本身作为生产力的基本属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独特价值,这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对这一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7](P21)“两山抉择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阐释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价值取向下如何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优美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绿色动能,它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否则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0](P224)全球变暖,沙尘暴、雾霾等恶劣天气的出现都是大自然惩罚人类的现实写照。另一方面,生产力本身蕴含良好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通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发展经济必须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现实前提,也是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和最长远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5](P209),揭示出生态环境本身所具有的生产力属性。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可以实现协同发展的双向互动关系。面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以辩证视角审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民生发展取向,实现二者的辩证转化、协同共赢,有利于把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
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关乎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之需的民生问题一直是共产党人深刻思考和持续解决的时代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实现高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不过,由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类矛盾也开始凸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绩,但“生态安全依然是高悬在国人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11](P219)。无论是立足国家安全抑或民生改善,生态安全已成为国家发展直面的重要课题。为回应人民对生态安全的关切,我国分别在坚守耕地、森林、湿地、荒漠植被、资源能源、物种保护等生态安全的重要方面设定了生态保护红线。所谓“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阈值。”[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6](P126)当然,生态保护红线也是生态危机逼近的“临界点”。生态保护红线的设立,蕴含着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价值取向,凸显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回应民生发展的人民情怀。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必须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红线的边界与阈值。生态红线的落实更需要严格的、终身的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提供刚性约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7](109)生态红线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底线。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治国理政的突出一环,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只有坚持严守生态红线的民生保障取向,坚持生态红线在制度上实施、在思想上贯彻、在行动上落实,才能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环境收益,真正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统筹自然发展与人的发展而作出的深刻思考和时代回应。以民生视角审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资源,又回应了时代背景下探寻生态建设与民生建设协同发展的现实召唤。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民生视角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赓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要论述,立足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实践,放眼全球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民生问题的有力回应和现实解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现代性延展,又扎根于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凸显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向度。同时,民生视角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放眼国际生态民生发展,提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3](P220)人类决不能脱离自然环境去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双向互动、生态建设与民生发展的协同共进的深刻思考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前提。
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理论思考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紧密结合我国“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生态国情与建设实践,不囿于传统“物质民生”的范畴,立足人民中心这一价值旨归,于生态文明建设中融入丰富的民生内容,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独特民生意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中国现实国情,凸显民族发展特色,当然继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民生和生态智慧,道家的自然无为、佛家的慈悲为怀、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等在其中可见一斑,这使得民生视角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具有中国底蕴,更符合中国实际,更彰显中国特色。同时,民生视角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即要开辟出一条生态发展道路,在坚持民生宗旨下更加注重绿色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以民生视角审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在新时代深化党的执政理念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底色,只有深深植根于人民,响应人民心声,满足人民渴求,顺应人民意愿,才能赢得人民认同,获得人民支持,为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14](P19)民生视角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根当代中国生态建设与民生发展实践,主动回应新时代人民追求生态提升与民生发展的多重诉求,拓展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视野与实践维度,赋予其民族风格和中国特色。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民生视角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国梦同时也是生态梦。一方面,中国梦得民心,顺民意,是民生发展的基础保障和战略依托,也是生态梦得以实现的重要引导;另一方面,生态梦是民生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中国梦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上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理论上勾勒出“美丽中国”的战略构想,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党和政府着重推动实施的重要方面。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与未来图景谋划,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方略,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民生的现实需要。“美丽”一词也成为完成新的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键词之一,“美丽中国”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民生工程。民生视角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守生态环境是民生福祉与公共产品的民生改革取向、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民生发展取向、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民生保障取向,立足国情、扎根实践、放眼未来,为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思想引领。以民生视角审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标识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向度。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以全球视野思考世界历史进程,鲜明地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P54)近年来,全球性治理问题不断凸显,各国发展不再是孤舟独桨。世界将走向何方?这是超出意识形态差异和对立的世界各国共同思考的时代课题。面对世界发展现状,解答全球未来走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紧密结合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时代背景,在推进本国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中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积极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变革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世界人民渴望生态民生的现实需要。民生视角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超出意识形态范畴的对立,以人类未来走向的宏大视野思考生态民生问题,为全球生态环境改善和民生建设提供有益启示和思想指导。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主动地承担国际责任,大力推动国际生态环境合作,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履行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义务。中国既做全球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倡导者,也主动担当国际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截至目前,中国已通过向非洲、太平洋岛国等发展中国家提供节能环保物资、生态保护项目等方式助力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保护合作,已加入《巴黎协定》等多项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多边公约。诸多实践中蕴含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想引领,充分展现着一个负责任的东方大国强有力的时代担当。这些生动实践符合世界范围内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为更多国家解决生态民生问题,为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全球生态建设与民生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民生发展与生态建设关乎人民群众直接现实需要,关乎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蕴生态建设与民生发展协同共进的价值品格。以民生视角审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民生建设融入生态环境治理之中,高度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以民生视角审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乃至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思想引领与有益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