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文 刘雨欣
工业革命促进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令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生态间的失配现象逐渐显化,环境问题越发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绿色经济成为各国的关注点,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相适应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走绿色发展道路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命题。
绿色发展理念最初于1989 年由英国环境学家David Pierce 提出,他基于生态角度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追求与自然环境的适配性,避免因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带来资源浪费和生态危机,以实现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2008 年以来,各经济大国开始实施“绿色新政”,将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日本于2008 年颁布了《绿色革命与社会变革》草案,将发展绿色经济作为重点关注内容;美国于2009 年在《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确定今后的发展主题为大力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英国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绿色城市;韩国通过制定《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计划》,发展低碳经济来实现经济增长。2010 年欧盟在《欧盟2020 战略》中指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题是绿色发展。我国在十七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作为我国的发展目标,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理论保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南,党中央更是在执政中将绿色发展提高到极其重要的高度。
在探索绿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国际上将绿色发展模式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欧洲和日本的生态现代化模式,其主要依靠国家政权力量的推动和市场的自觉选择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二是诸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生态行政主义模式,这些国家实现绿色经济主要是依靠国民的自觉性,只需要少量强制性的环境法律与行政管理起到辅助作用;三是可持续增长模式,以金砖国家为典型代表,这种绿色发展模式是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为前提,适当考虑自然生态以及资源能源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模式[1]。本文针对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失配现象,聚焦中国产业绿色发展模式选择,通过对已有文献研究梳理,基于产业维度划分,分析现阶段中国工业、农业、商业绿色发展多种模式,并探讨其优选方向,以期推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 年,工业产业结构成功转型,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得以全面提升,以期在2030 年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目标。《规划》围绕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提出构建绿色低碳技术体系、绿色制造支撑体系,着力促进工业绿色全面发展。在工业绿色发展方面,国外学者研究较少,但对与之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资源协调等相关议题研究较为成熟。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认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将“消耗型增长”模式转变为“环保型增长”模式。1996 年,联合国为帮助成员国更加直观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要求,专门研发从社会、经济、环境、制度等维度进行设置的指标体系,让可持续发展问题从抽象概念问题变成详细指标体系问题。随后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对上述指标体系挑选后形成具有100 余项三级指标的科学体系,得到国际广泛认同。建国之初,我国工业发展百废待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逐渐建成了我国的工业体系;再到八十年代,我国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相继建成了工业区;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逐渐成为“制造大国”,与此同时,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华北地区的沙尘暴问题、白色污染和大气污染严重,发展绿色工业势在必行。因此,众多学者顺应时势,将研究方向转向发展绿色工业。根据我国工业发展现状,在模式选择中,实现工业绿色发展截至目前已涉及到三个方面。其一是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和健全产业监督机制,为工业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其二是通过实行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鼓励绿色环保技术创新、切实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促进低碳产业园区的建立;其三是增加区域碳汇能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业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产权结构升级和推动技术创新,以此推动绿色工业的有序蓬勃发展。针对不同地区,学者们因地制宜,提出了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如雷德雨(2017)分析贵州省实际情况后认为,推进能源生态文明建设、夯实绿色制造微观基础、推动绿色流程型制造业发展、推动绿色离散型制造业发展、提高绿色设计能力、配套保障体制机制是实现工业绿色发展的六个主要模式[2]。总体而言,我国工业绿色发展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但已发现区域特征与其工业绿色发展模式间具有明显关联,针对不同区域,应着力研究其工业发展微观基础,以此为基础对规模结构进行调整,促进产权结构升级和推动技术创新,只有不断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进程,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瓶颈。
美国最早提出农业绿色发展的是农业学家罗代尔,他指出用新技术、新手段代替传统耕作方式,以实现自然循环生态模式,此后戴莱和保罗等学者通过研究农业绿色发展的实现模式,进一步对农业绿色经济进行了系统阐述。在农业绿色发展理论推动下,西方国家逐渐转变发展观念,立足于生态农业,形成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导向,以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和谐统一的农业经济绿色发展模式,并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实现该模式的长期发展。我国历史上长期属于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土地始终怀有深厚情感,三农问题也一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农业发展也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如城市化占用耕地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减少等。
近年来,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民增收,传统技术的改进和新技术的运用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了众多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模式。在探索农业绿色转型升级方面,分别从水土污染防治、生产行为规范和农业生产技术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从总体来看起点较高且一直平稳发展,但由于乡村区域间经济发展有较大差异,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呈现扩大趋势,但具体来看,每个省份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如黄敦平等(2019)从自然资源利用率、乡村社会发展和农业绿色供应链三个维度选取12 个三级指标建立农业绿色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安徽省各地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研究发现该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起点较低,且发展水平趋于平均[3]。在具体实施方面,学者们立足实际,根据当地的优势条件和发展特点,探索各具特色的实现路径。如周莉(2019)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系统比较法两种方法对西藏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西藏亟需加强农业绿色发展理论宣传,打造富有当地特色的绿色农业产品,形成品牌效应,并研发现代化农业科技模式,“因地制宜”加快农业转型升级[4]。低碳农业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低碳农业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在该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减源型发展模式、增汇固碳型发展模式、产业链互动发展模式、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和低碳乡村建设模式;在具体实施方面,也形成了高效节水灌溉模式、科学节约减排模式、再生能源替代模式、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绿色植保安全模式和免耕栽培节能等模式。结合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状况,郭永奇(2012)提出对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的分类建议,分别是既能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又可获得较高综合效益的“农、林、牧、渔”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和以农田、坡地、山区、庭院为依托,结合主导产业的山区丘陵式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模式,为城市居民提供以天然景观、人文遗址、特色农业等资源为依托,以供娱乐、休闲、观光的城郊农业观光休闲模式[5]。
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研究主要聚焦于规范农业生产行为、提高并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探索复合式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基于减排政策与技术,设计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国际商业发展模式主要聚焦于发展过程、模式种类及内容三个方面,尚未对绿色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及价值取向开展具体讨论,较多研究阐释了商业发展模式的概念、类型、要素,多数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企业管理方法,是环环相扣的完整系统,它可以帮助企业顺利开展业务,实现企业在价值链中的自我定位以获取利润。我国学者研究认为商业模式具有生命周期性和系统完整性。学者曲峰庚等重新将绿色商业模式表述为:“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整合企业运行内外部各要素,并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形成一个完整、高效、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中国商业发展初期模式基本是消费者根据基本生活需求前往商贸市场购物,但伴随着中国人消费能力提升,购买欲望不断增强,购物逐渐成为潮流,甚至出现过度消费,造成财富浪费、阻碍经济长期持续发展。
为实现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双赢,打造绿色品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创新的优先选择。20 世纪90 年代初,在实践过程中上海第一百货公司提出“发展绿色商业”理念并建立基金会,从此开启了我国的“绿色商业”时代,时至2006 年,中国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和商业经济学会联合组织关于“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战略”的课题研究,引发了学者和业界针对商业绿色发展战略议题的广泛讨论,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绿色商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商业模式创新逐渐兴起,成为一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最新创新形式,而创新也为绿色商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通过绿色经济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带动资金投入及技术水平提高,可以紧密联系市场需求并形成商业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绿色商业模式实践探索过程中,针对不同领域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零售业应该从节能减排出发,全面推进商业零售企业创新发展;汽车家电行业应加快推进技术变革与创新,建设废旧汽车、家电的回收再利用系统;其他行业应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就成功的绿色企业经验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得到了以下关于形成绿色商业模式的启示,其一为将节省生产成本与节能减排的要求相结合,其二为密切联系我国国情并进行创新,化劣势为优势,其三为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贷款的监督及管理。商业绿色发展贯通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如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销售、绿色财务等。实现绿色财务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和企业的大力配合,近年来财务共享中心的出现极大地节约了财务成本,金融机构也在各地“落地生花”。为进一步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各地区需要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确保资金投入绿色项目,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我国自2017 年开始建设首批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从机构服务和金融产品两个方面进行实践,设立绿色支行、吸引多业态的金融要素落户、推出多样化的绿色信贷产品并发行绿色金融工具,有效实现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并获得了显著的成果。就我国绿色金融而言,基本可分为行政指导、风险控制、自愿型和资金供给型四种绿色金融运行模式。王文彦(2017)聚焦于发展绿色金融,基于“绿色信贷模式”和“绿色基金模式”两种新旧业务模式,对比分析各模式在广东省的实际运行效果[6]。总体而言,商业绿色发展模式的内涵尚未得到明确界定,该研究领域仍存在较大空间,值得进一步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中,基本形成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模式、绿色金融运行模式和一定条件下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三个研究方向。
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民的需求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人们对生活的品质需求越来越高,而资源稀缺、环境问题形势严峻,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从生态经济角度促进发展绿色产业,探索绿色发展模式,对推进全面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间矛盾日益突出,伴随“双碳目标”、“两山论”和新发展理念的提出,绿色发展模式逐渐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实现绿色发展为着眼点,聚焦中国产业绿色发展模式选择,分析现阶段中国工业、农业、商业绿色发展的多种模式,寻找推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之路。本文认为实现产业绿色发展应基于产业微观基础,着眼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复合式农业发展、建立与绿色消费相匹配的商品流通业,实现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的双赢,促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国家经济发展行稳致远;实现产业绿色发展应基于产业微观基础,着眼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复合式农业发展、建立与绿色消费相匹配的商品流通业,促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