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史”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01-04 19:49聂文晶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51期
关键词:四史共同体中华民族

聂文晶

(西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1]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和强调了学习“四史”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学好“四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新方向。当前,学术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多方面探讨,但从“四史”角度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较少见到,如谭林根据甘孜藏区基层干部、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提出以“共情”教育为抓手、“共鸣”教育为主线和“共行”教育为目标的三条加强民族地区“四史”教育的路径[2]。而深入开展“四史”教育,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政治要求,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有力举措与有效载体。

一、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就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要求。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这一时代重大命题。此后,他又多次强调培养、培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3]。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华儿女数千年的交流融合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团结斗争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因此,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就应该正视历史、尊重历史、认同历史。但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传播,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了消极影响。而“四史”教育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于一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重要支撑,可谓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一项重要法宝。在“四史”教育中,应主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明确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本质,充分肯定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的历史与文化,肯定近代以来中华优秀儿女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进行的艰辛探索,肯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让青年学生懂得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与正确性,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而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牢历史根基。

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把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我们党作为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与实践者,一直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共中央于1935年8月1日发布《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体同胞:“为祖国生命而战!为民族生存而战!为国家独立而战!为领土完整而战!为人权自由而战!”又如,在抗美援朝期间,无论是爱国公约、爱国捐献、爱国增产、爱国卫生等各项活动,还是对志愿军英勇作战、祖国各地巨大变化的时势宣传,都使全国人民受到了一次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主旨的爱国主义教育日益凸显。在这种形势下,“四史”教育为爱国主义教育注入了新的养分与源泉,有利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在“四史”教育中,通过学习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促使广大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祖国团结统一安定的局面,坚决与分裂祖国的言行做斗争,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爱国与爱党统一起来。通过学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读懂中国奇迹的成功密码,从中汲取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与实践自觉,将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四史”教育有利于构建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思想长城,抵御各种极端思想和分裂主义的渗透破坏,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促使学生涵养爱国之情、树立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深刻认识中国梦既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个人梦,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厚植爱党情怀

中国共产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者与推动者,是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四史”虽然各有侧重,但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其中,贯穿始终的核心和主线便是中国共产党。因此,“四史”教育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站位。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便掀起了以整风运动为高潮的第一次党史学习教育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地掀起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运动,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又先后开展了“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集中性学习教育,为凝聚人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四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执行力的记录与体现[4],凝结着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教训。在今天,通过“四史”教育,尤其是党史学习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坚持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措施和决心,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支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成就,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信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理论实践与成功经验,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四、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5]在“四史”教育中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的情感、价值与精神,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动力。

第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6]。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1940年,针对新文化运动以来思想领域出现的“全盘西化”之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传统文化,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改革开放以后,面对西方文化思潮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冲击,中国共产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治国理政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更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四史”教育中,讲清楚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的,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上的,这样,既可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又可以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汇聚民族复兴的精神源泉。

第二,传承红色基因。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视察南京军区机关时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资源、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高度浓缩了党的光辉奋斗历程,体现着党的信仰、性质和宗旨。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伟大建党精神”,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再到“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时至今日的“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等,举不胜举,这些伟大精神便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和灵魂中的红色基因,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与丰富的精神滋养。

在“四史”教育中,要通过讲好红色人物、红色故事,厘清红色基因形成的历史逻辑,诠释党和人民顽强拼搏、不屈不挠、团结一致、甘于奉献的意志品格,重现各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风雨同舟、携手共进的历史画卷,缅怀传颂革命先烈、英雄人物与先进模范的光辉事迹,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根基、文化基础和情感纽带,以激励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第三,发扬时代精神。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每一个民族有每一个民族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吸收了古往今来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多元民族文化中升华抽象出普遍共识,把有着不同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民族团结在一起,以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有效提升了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四史”教育绝非仅仅是历史教育,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的多元多样多变,“四史”教育应当主动抢占思想阵地,立足于中华民族从受人欺凌、积贫积弱到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立足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体认和自觉践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万众一心、同心同德的共同追求与精神纽带。

五、坚定理想信念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8]革命理想高于天,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一次次磨难和挫折中不断奋起,就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百年党史可以说就是一部鲜活的坚定理想信念的教材,因此,“四史”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用党史上的英雄事迹、英雄人物引导人们感悟党的初心使命,升华理想信念,在新长征路上,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忠实实践者。

在新时代,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9]。因此,“四史”教育还应从源头上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其他救国途径的尝试全部碰壁之后做出的历史性选择,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摆脱绝对贫困等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学生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从而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此外,联系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引导教育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与看待外部世界,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综上,“四史”教育在充分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的基础上,应牢牢把握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条主线,自觉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热爱伟大祖国;厚植爱党情怀,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根植于共产党人血脉之中的红色基因,发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时代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昂首阔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力开创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四史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