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是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的三家发起单位之一,在马列文论的教学和科研方面均有多年积淀,尤其在马列文论课程的开设、教学、教材建设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特色。时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出版,这是一部由教育部指定编写的高校文科基础教材,它的出版对于长期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研工作的教师来说,具有教材编写史上的标志性意义。值此之际,回顾和总结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的教学经验,并展望未来的相关教学工作就显得更富有历史蕴意了。
问:丁老师,您好!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向您请教中国社科院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您可否对这方面的情况先做一个大致的介绍?
丁国旗:好的。中国社科院作为科研单位,原来的教学单位只有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社科院大学是2017年5月才创办的。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在大学成立之前,中国社科院在马列文论课程教学方面主要是给硕士研究生开设课程,而且主要针对的是文艺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是选修,没有开展常规意义上的课堂教学。
问:那您能谈谈这方面的具体情况吗?
丁国旗:关于这一点,你事先已和原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的学术秘书沟通过,从她那里了解到了相关的大致情况。总的来说就是,过去中国社科院在课堂教学方面的特点基本都是由导师给研究生开列相关的参考书目,以学生自己研读为主,重点在于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有问题可以随时求教导师,直接当面授课的极少,这与过去我们只有研究生培养任务有关。这就是总体的情况。
我觉得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社科院马列文论的教学情况还需要做更详细的回溯和整理。中国社科院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形式与一般高校的同类课程教学形式不完全相同,与之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路数也会因此呈现出与一般高校的差异,这可以说是中国社科院在这方面的特色之一。这个问题很重要,将来有机会可以请我们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的博士生或博士后专门做一下相关的整理工作,正本清源,守正创新。
下面我来具体谈谈我了解的一些情况: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一直非常重视马列文论课程教学。不过,据我了解,理论室钱中文、杜书瀛等诸位先生虽然在各自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都或多或少地会吸纳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要内容,但只是在讲授某些专题理论课程时部分涉及。据我所知,导师们往往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为面授内容及时分享给学生,几乎很少有教师会采取班级授课的形式给学生开设一门课做系统讲解。科研与教学几乎同步转化,这是中国社科院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方面培养人才的特点。
早期一代学者比如蔡仪先生,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就人才培养的贡献而言集中在对于早些年一部分学生的学术影响上。20世纪80年代钱中文先生等提出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在学界影响极大,恢复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的意识形态特征与文艺的审美维度,全国高校的“文学概论”教材中都接受和使用了他们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文学所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编选的《列宁论文学与艺术》,198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王燎荧、王春元、李传龙、钱中文等许多理论界前辈学者都参加了该书的编选工作,该书从俄文版《列宁全集》中补译了一些新的东西,在学界也是有些影响的。除此之外,在相关研究和资料编写方面,曾担任过副所长的王善忠先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2006年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由我和刘方喜、陈定家研究员一起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与文化》(上下卷),201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系列丛书”中的一种。这些书籍的出版都是集体项目,很好地延续了文学所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与资料编选的学术传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学术资料。当然,这些图书的出版,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材,因为它们的出版主要还是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工作方面的,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主要从事研究的定位是一致的。
问:您能具体谈这个定位吗?
丁国旗:党中央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三大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党中央国务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在这三大定位中,“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是放在第一位的,这是社科院的大方向,这三大定位也决定着文学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的发展实际。文学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就是乘了院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东风。2014年文学所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室,这也是院里的要求,当时要求一些重要的研究所必须建立马克思主义类别的研究室。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如果没有独立的研究室设置,没有相应的人才梯队,是无论如何也谈不上阵地建设的。其实2007年我之所以从高校入职文学所,就是因为当时文学所缺少专门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而我的博士论文是做马尔库塞及“西马”相关问题,同时我也做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础理论的研究。这样,作为人才引进所里时,所领导还专门找我谈了话,要求来所后一定要专职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不能做别的,所以来所以后我一直都在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的研究。当时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只是文学所文艺理论研究室的一个学术方向,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室之后,我担任了“马文室”的首任主任,之后两年,贾洁、汪尧翀先后加入研究室工作,2017年底,由刘方喜研究员接替我担任该研究室主任。目前该研究室主要成员仍只有3人,而研究的任务却比原来重多了,急需补充新的力量。
问:中国社科院在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教材使用上有什么特点吗?截至目前都使用过哪些教材?
丁国旗:从研究生院开始到中国社科大的成立,我和刘方喜、孟登迎、刘卓等老师都相继开设过马克思主义文论类课程,课程名称有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文艺、马克思主义文艺与文化理论经典精读等。正如前面如言,社科院过去主要是研究生教育,没有大学,也没有统一教材,只是任课教师自己选择经典篇目进行讲授,并且通常是专题讲座。集中上课会讲几次,然后主要是学生自己读书学习。
说到教材,院里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工程,于2017年从全院选择了15个研究所,要求这15个所“以教材为载体”来编写各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概论、理论)。文学所负责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基础理论》(暂定名),这个项目由我具体负责,目前书稿已经完成。在编写这本书时,我们的定位就是编写一本新的、高质量的、有原创思路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因此本书在编写体例、内容选择、撰写思路上都有很多新的思考,前后历时近5年,仅讨论目录就开过五六次会议,完成后的书稿又修改了四五次,目前定稿基本实现了最初的想法,这本书出版以后是可以作为教材来使用的。本书三十余万字,目前书稿已经交到院里,并已列入出版计划。最近我注意到,由陆贵山教授担任第一首席专家主编的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和我们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基础理论》在内容体例、结构安排上应该说各有千秋,希望这两本书都能得到学界同仁和高校师生的肯定和认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文艺基础理论》这本书的最终出版可以和2012年我们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与文化》形成配套用书,也是文学所这些年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教材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问:您能具体谈您与刘方喜、陈定家老师共同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与文化》这本书的特色吗?
丁国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与文化》分上下两卷,当时院里要求从各个学科方向出发,编订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论不同“学科”的资料摘编,给文学研究所的任务就是摘编经典作家“论文艺与文化”。这套书在编选之初就强调一定要在资料选择上做到“求全”,即力争将经典作家全集中的有关文艺文化的内容都查找出来,然后再根据相近主题进行归类整合。由于是以各作家的全集为基础,所以我们在编选过程中,较以往同类资料汇编在篇目选择上有很大的拓展,编选过程中所用的版本也都是最近最新的版本,对文艺、文化的论述,力争做到能收尽收,一些过去曾经认为不重要的材料都尽量收集了起来。对从事文艺文化研究的学者来说,这会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资料,出版后在学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本书上下两卷,上卷主要是关于文艺与文化理论的哲学基础,下卷主要是关于论文艺与文化及其发展,编排的逻辑主要依据理论自身的发展。在编选过程中,我们对收集的材料做了重新归类,让内容更加系统化,同时还考虑到这套书全院都在编写,因此我们就努力紧扣文艺文化的内容进行摘编,相对比较纯粹,这也是和过去同类书籍的不同之处。
问:如您所言,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确在马克思主义文论教材编写上表现出鲜明的资料编选传统。那与教材编写工作相适应的教学工作,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比如中国社科院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大概多少课时?课程主要涉及本科,还是说在硕士、博士阶段也有相应的同类课程?今天在做这个采访前,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孟登迎老师做了简单的交流,也向他咨询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本科的开课情况。
丁国旗:社科院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必修课,以往主要是研究生院针对硕士生、博士生开设课程。硕士生的课程多数时候以3学分为主,大概在60课时,也有个别时候是4学分,大概在80学时。博士生是3学分,大概在60课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7年批准成立之后,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但尚未开设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相关的培养方案、授课方式、使用教材还在研究、探讨当中。今年9月下旬刚刚开了相关的课程规划会议,具体来讨论相关课程的开设安排。
问: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是怎样考虑经典马克思主义、俄苏马克思主义、“西马”、中国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和比例权重的?
丁国旗:从我个人角度来说,一般给学生上课,都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来确定授课内容的。我本人既讲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有关文艺问题的系列重要论述,又讲过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批评的“美学的历史的”标准等问题,还讲过关于“如何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相关问题等。总之,经典马克思主义、“西马”和俄苏文论的经典篇目都会讲到,但不是系统化的,而是从研究专长、研究热点问题出发来讲的。我觉得,这门课重在让学生入门,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感兴趣,知道如何进入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中,最终他们能学到什么,那是要看学生个人和研究对象的缘分的,为人师者重在引人进门,修炼成败最终还得由个人决定。
问:中国社科院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教学组织方式是以讲授为主,还是以讨论为主,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丁国旗:过去社科院的授课方式主要是研究生导师与所带学生的单独授课,但所谓单独授课并不那么严肃,随时都可以讨论,这是不同于高校的大课堂教学方式的。也就是说,社科院过去的教学通常为一对一教学,或者一对二、一对多教学。除了以上这些正常的课堂教学外,还有很多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的讨论课、专题课。这些课的讲课方式可以不拘于形式,非常灵活,一般是可以由教师自己决定的。当然,有了大学后,要面对本科生教学,当然就要有大课堂教学,但讨论是没有问题的,尤其是所里的教师去上课,在大课堂教学中,也一定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学生讨论的。以后对于本科生的课堂讲授肯定会越来越多,但我想讨论课肯定还会延续下去,这是社科院的特点,研究员们更愿意以研究的姿态来与学生分享个人思考的成果。
问:中国社科院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采取什么样的考核方式,比如考试、论文、读书报告或者其他?从教学效果来看,任课教师大致有怎样的感受?如果有印象深刻的案例,也请您谈一谈。
丁国旗:对这一点我还是非常有体会的。大学是授课、讲课形式,然后期末要有考试;社科院主要是自学模式,以考查的形式结课居多,一般是在学期末提交一篇学术论文。“自学模式”的好处就是让学生觉得“谁也靠不住”,只能靠自己。这样在自己的阅读和学习中,反而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起来,既保证了学习时间,也学会了独立思考。学生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中,对马克思主义文论课更容易感兴趣,因为只有学生坐下来认真读书了,才能接受或进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著作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其实,很少会有人读了马克思经典作家的东西而不被其所阐述的道理吸引的。所以这种“放养式”的教育,更容易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从书本中读出更多的东西。总之,“专题讲座”“导师引导”“学生自学”的模式,反而更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因为很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兴趣肯定不是为了学分,而是发自内心的兴趣。这就是中国社科院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教学的主要特点,当然以后会怎么样,我不好说,希望能一直保持这一特点。
问:中国社科院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的接受度如何?现在的学生是如何看待马列文论这门课程的?
丁国旗:对研究生而言,他们从高校教学体制模式中走出来,不再是天天上课,老师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大不同,最初肯定不太适应。但是后来大多数学生就会慢慢适应这种模式,找到自学和阅读的状态,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还是非常享受这种学习模式的。在我看来,这种学习方式等于让学生提前进入研究的状态。从长远来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效果很好,收获很大。社科院的教学特点,虽然是以自学为主,但又非常注重日常沟通,比较人性化,而不是“学分”导向。强调导师引导,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给学生做出辨析解读,最终让学生自己对马列文论课感兴趣,然后自己去学习,是一种好的传统。与一般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形式相比,我觉得社科院的学生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这对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问:学生在修完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后,有继续相关方向的深造吗?或者说从教师的角度看,这门课程在学生后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影响?是否会以此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
丁国旗:学生受导师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导师讲的东西,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近年来,无论是我自己的学生还是其他老师的学生,他们在学位论文的选题中,很多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相关题目来做,我觉得从这里是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兴趣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课程既教给学生观点,又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他们是否以此作为自己学位论文研究方向或以此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他们学了之后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思考、去做事,那就是这门课程最大的成功。
问: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新时代的站位和未来呢?
丁国旗: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信仰,是理论,也是认识世界的工具。马克思主义在人文学科研究中占据着指导地位,对马克思主义文论本身来说,它又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马克思主义需要根据不同的时代要求,去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当然我们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文论当成一门学问,更要以学术的方式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点值得特别强调。
问:丁老师,我觉得您说的这个以学术方式介入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有很多人对这一学科的认识有很大误解。那么再请您谈一下马克思主义文论对文学研究乃至大文科的发展,具体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丁国旗:对文学研究来说,比如文艺跟生活的关系、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文艺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等问题,马克思主义都有很好的回答。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文艺理论的一些问题就很难理解到位。马克思主义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理论,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体是体系性的,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如果有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素养,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文艺创作等艺术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开展文艺评论工作。当下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都与偏离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理论指导有着直接的关系。
问:您对马克思主义文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有什么好的展望和建议吗?
丁国旗:我觉得,一方面,一定要有符合时代需要、学生容易接受,又深深扎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之上的好教材;另一方面,一定要有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专家学者来做讲课的教师,也就是说一定要有真懂、真信、有学术情怀的老师给学生上课。总之,我觉得有一本好教材、一个好老师,这就够了。对学生来讲,则要加强对马恩经典著作的阅读,一定要静下心来多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著作。另外,今天我们讲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也要真正落在实处。我自己在研究习近平文艺系列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时在以上“三化”的基础上加了“具体化”这一方法,因为我觉得书读得再多,理论学得再全,终究都可能只是纸上谈兵,如果不能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那就是空洞的理论,是一文不值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所以为我们所敬仰,就是因为他们都能够做到将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理论的“具体化”。因此,我觉得我们不是不可以讲大道理,但关键是要将这种大道理落实到具体的问题中,要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分析中,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期待专家学者、教师能编出好的教材,教出真懂真信的学生,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事业一代代地传递下去。
问:虽然今天访谈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社科院马列文论课程教学,但您还谈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等其他方面的问题,对我的启发很大。谢谢您接受今天的访谈。
丁国旗:其实今天关于马列文论课程教学方面,我并没有谈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很多具体的工作由于我参与和了解的并不是很多,所以很多更丰富、更具体的东西可能都没有提到,所谈到的内容可能还有一些是有问题的,只能期待以后会有学者对此做一个专题性的研究了。也谢谢你今天来和我交流这些问题。
问:谢谢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