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荣 杨铁军 潘俊娇 黄学平 王 林 黄开云△
小儿泄泻病属小儿脾胃系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大便异常,频次增加,性状改变,便质稀薄,甚或水样。西医称之为小儿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体或因素引起的儿科疾病,呈排便频数,性状异常。5岁以内发病率较高,年龄较小的婴幼儿更容易发病,尤以半岁至2岁小儿最为常见[1]。小儿泄泻应予重视,因其致病因子多,病情变化快,若治疗不当或迁延不愈,常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中医治疗重在辨证,分型施治,脏腑同调,常证变证,各有不同,其中伤食泻在临床中比较常见[2],也是小儿推拿治疗中接触较多的证型[3],且推拿治疗临床有效[4],本文就以伤食泻为例进行阐释。
小儿生长迅速,发育蓬勃,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脾土不足,弱而易伤,“水谷之寒热伤人也,感则脾先受之”。现代生活水平富裕,物资供应充足,若父母因工作较忙,疏于顾护,或育儿经验欠缺,喂养不当,过饥过饱,致乳食失衡,或投食其好,恣食瓜果,贪凉嗜甜,损伤脾胃,出现受纳、腐熟、运化精微物质等方面的异常而发生泄泻,如《幼幼集成·泄泻证治》云:“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而下降,而泄泻作矣”。
小儿泄泻治疗中西医药物偏多,然小儿神智未全,心神怯懦,服药及输液均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恐惧啼哭。小儿推拿作为一种绿色、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既可顺应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寓治于乐;又可减少药物的不良作用,有益体质,易为广大患儿和家长接受。该法既可以作为主要手段治疗泄泻,也可以作为辅助疗法增加患儿舒适度,缩减病程,加快痊愈。
然小儿推拿中具有相同治疗作用的手法及穴位可有多个,因小儿心神怯懦,配合较差,或能配合,仅是须臾,因此要求小儿推拿操作既要治疗有效,又要快速简便,以较短的操作时间获得最好的临床效果,这就要求医师在临床治疗中选穴、组穴、操作等,要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合理布局。笔者在阅读小儿推拿古籍文献中,受“用推即是用药”理论启发,结合中药方剂组方配伍原则,用以指导小儿推拿临床治疗中穴位选择及术式操作,可节省时间,提高疗效,现将其在伤食泻中的应用简析如下。
明代夏禹铸《推拿代药赋》中有“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揉掐,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来滑石羚羊……病知表里虚实,推合重症能生;不谙推拿揉掐,乱用便添一死”的论述[5]。这里将小儿推拿的穴位操作与中药的性味归经进行了类比结合,倡导“用推即是用药”。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以寒热温凉调气血运行,阴阳变化;以酸苦甘辛咸行收涩、燥坚、和缓、散行、软下之功;明归经,知毒性,使药物的运用更具有针对性和安全性,在药性的基础上,遣方组药,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小儿推拿穴位亦是如此,如六腑偏寒凉,三关属温热,结合操作术式,升降分明,归经有别。小儿推拿手法操作穴位虽没有成人多,但有相同治疗作用的也具有多个。如仅是清热手法操作就有下推天柱骨、水底捞明月、掐揉二扇门、打马过天河、下推脊柱、退下六腑等;治疗泄泻同样有运土入水、板门推向横纹、上推七节骨、清小肠、推大肠等操作,要在辨证的基础上,依据穴性,结合病症,择优使用。不可杂乱无章,简单罗列,使小儿推拿选穴简练,以少胜多,以节省操作时间。
有医家认为,君、臣、佐、使在古代也指药物的品性,如《神农本草经》有:“上品药为君药,中品药为臣药,下品药为佐、使”,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并在后来的多部有关本草的古籍著作中有沿用论述[6]。而现今的君、臣、佐、使则是沿用了《黄帝内经》中的理念,偏指药物的组方配伍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依据药性遣方组药,体现了医家运用药物治疗疾病的谋略,犹如兵家用兵,讲究排兵布阵,医家则以君、臣、佐、使来布局方中药物的地位和作用。现方剂学认为,各药物在处方中所居主次地位决定了君、臣、佐、使的顺序[7]。君药不可少,主治主病主证,力、量居首;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主证,同时主治兼病、兼证,药力小于君药。佐药有三,一为佐助,协助君、臣,加强治疗,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二为佐制,祛除或减缓君、臣药之毒性,制约或限遏君、臣药之烈性;三为反佐,与君药性味相反,治疗相成,依病情需要而用,药力小,用量轻。使药有二:一为引经,引药达病所;二为调和,调药和全方,药力、药量亦轻[8]。
以君、臣、佐、使的组方思想指导小儿推拿所选穴位组合,依据辨证,明确主穴、配穴,并拟定施术顺序,先主后从,简明有序,主次有别,摒弃同效穴位堆砌、操作手法罗列,有序治疗[9],以使小儿推拿操作简便、省时、有效,利于医患双方。
临床表现: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溏,夹有乳凝块或不消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便前腹痛,泄后痛减,脘腹胀满,拒按,嗳气酸馊,或伴有恶心呕吐,食少或不思乳食,矢气频频,臭秽,夜眠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有力,3岁内小儿指纹滞[10]。
推拿治疗:治则:实则泻之。治法:健脾导滞,消食止泻。选穴处方:脾经穴、大肠穴、板门穴、内八卦穴、大横纹穴、胃经穴、中脘穴、腹穴、脊柱穴。手法施术:补脾经100~300次、清大肠100~200次,揉板门50~100次,运内八卦50~100次、分腕阴阳30~50次,清胃经50~100次、揉中脘30~50次,摩腹100~300次,捏脊3~5遍。
方义分析:小儿之体,稚阴稚阳,形气未充,脏腑柔嫩,心肝有余,脾常不足,脾虚胃弱,运化欠佳。若乳食不节,损伤脾胃,则健运失常,气机不利,致食积中焦,积而化热,热伤肠络,发为泄泻。故治疗当健脾导滞,消食止泻,中药可拟方“保和丸”加减。推拿代之,补脾经助运消食,健脾补气,畅达气机枢纽,补益后天之本;清大肠清利肠腑,消导积滞,直达病位所在,治病必求其本;两穴合用,共为君;揉板门健脾和胃,运达上下之气,助脾升清,辅胃降浊;运内八卦宣肺利膈,行滞消食,表里同治,调和五脏;分腕阴阳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三穴相合,平衡五脏阴阳,助脾健则运化畅达,气行则清升浊降,共为臣;清胃经既可清中焦因食积所化之热,佐助;又因积滞实证,本应清脾,然小儿脾常不足,故清胃经,制约补脾经之弊,佐制。所以清胃经为佐。揉中脘健脾和胃,消食和中;摩腹理气消食,健脾和胃;捏脊可理气血、通经络、调阴阳、和脏腑,三穴合用,健脾和胃,通调气机,腹背同调,增强全方穴位功效,共为使。诸穴相合,共奏健脾导滞、消食止泻之功。
小儿推拿治疗是依从小儿生理特性,遵循中医基本理论,选用一定的推拿手法,施术于体表相应的穴位,以达治病防病、强身健体的一种外治法,诊治中首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在运用小儿推拿手法治疗泄泻的过程中,辨明属伤食证的基础上,根据“用推即是用药”理论,先通晓穴位的性质归经、主治作用,结合症状,基于穴性,辨证选穴;再明确选穴的主次配伍、君臣佐使,立足组方配伍,进行合理搭配,使之主次有别,主攻疾病的主要症状,兼顾疾病的次要证候,整体治疗;后拟定手法的施术次序,先操作主穴脾经和大肠穴,后操作配穴腹部及背部穴,有序治疗。如此可保证主穴的施术,并兼顾到次穴的治疗,主次有从,搭配合理,顺应小儿配合程度不佳,持续时间较短的特性;同时先施术手部穴位,再操作腹部穴位,最后是刺激量较大的背部捏脊,如此安排,可给予患儿一定的适应性、接受度,易于患儿耐受。小儿泄泻其他脾虚、风寒、湿热等证型亦可以此理论选穴、组方、施术,可节省时间,提高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