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三重维度

2023-01-04 17:55于红丽周立平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精神

于红丽,李 丹 ,周立平

(黑龙江工程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b.教务处,哈尔滨 150006)

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汲取育人养分,传承红色基因,提炼育人思政资源,从而将党的百年奋斗精神转化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资源,是将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关键。从历史的角度看,党的百年奋斗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内容体系。

一、历史维度:奋斗精神的传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奋斗”进行深入阐释,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奋斗观,并系统回答了“为什么要奋斗、为什么而奋斗、如何奋斗、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奋斗精神包括“百折不挠、拼搏奋进的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忘我奋斗精神”,以及“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的团结奋斗精神”[1]等,其是心系祖国、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是脚踏实地、砥砺前行的实干精神;是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以及久久为功的坚韧精神;是服务社会、报效人民、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也是勇立潮头、开拓攻关的创新精神。从奋斗精神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奋斗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重要教学资源。

首先,奋斗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价值。奋斗精神中蕴含的红色基因、红色特质是思政资源的重要来源。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初心的生命密码是刻在骨子里的红色基因。由红色基因滋养形成的革命文化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资源。“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带领中国人民为获取民族独立而不懈奋斗,而伟大的建党精神则引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追求真理守初心、艰苦奋斗为人民。譬如革命战争年代,长征精神、太行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不屈奋斗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旗渠精神、铁人精神等则诠释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豪情壮志与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改革开放时期,一批批大国工匠、一代代科学家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新时代,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的80后、90后、00后前赴后继,奋不顾身地加入抗疫一线,由此形成的抗疫精神充分表明了新时代青年敢于奋斗、能够奋斗的精神特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无数的先烈用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2]。为此,我们要将奋斗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真正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总体要求。此外,青年奋斗精神还与时代精神相契合。1939 年,毛泽东在《永久奋斗》的讲话中指出:“中国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就是‘永久的奋斗’。”青年奋斗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的光辉历程密不可分。事实上,青年奋斗精神在中国革命的历史演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年奋斗精神,是指青年群体为达到某种目标而积极主动投入到实践中的精神状态。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赓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内涵及鲜明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彰显了青年一代的开创性与继承性特点。

其次,奋斗精神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奋斗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表现样态之一。它代表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积极实践,力图摆脱传统天命思想束缚的精神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青年的奋斗精神,而奋斗精神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乾健不已、为仁由己、至诚尽性、开物成务的文化基因[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奋斗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养料和深沉的历史积淀。以奋斗精神为主要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高校思政育人的环境将实现“以文化人”的新尝试,进而丰富思政育人的新模式。

最后,奋斗精神的价值旨归是为人民谋幸福。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为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价值旨归,凸显了党的理论追求,诠释了党的政治本色,是贯穿党的奋斗历程的鲜明主线。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党始终坚持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要确保人民的幸福真正实现,就要不断发扬奋斗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建立人民幸福得以实现的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充分发挥奋斗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驱动作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每个人都有奋斗出彩的机会。要发扬奋斗精神,切实实现人民幸福就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使人民在参与奋斗中感知幸福、在共享奋斗成果中体验幸福。

奋斗精神与作为时代新人的大学生共融共生。奋斗精神与大学生教育统一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之中。大学生是现实的个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因此,将奋斗精神植根于大学生的思想领域,可以提升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造力。将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可以内化其思想认知,外化其实践行动,在客观世界与内在精神的双重推动下,促使大学生成为美好生活的真正主体。同时,将奋斗精神融入思政育人体系,也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始终站在人民立场,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甘愿为国家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二、价值维度:奋斗精神的发扬契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

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之中,充分彰显了奋斗精神的实质与立德树人价值意蕴的高度契合。

首先,奋斗精神融入思政育人体系有利于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纵观中国历史,无论是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还是国家富强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对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其凝聚了中国力量,蕴含着中国智慧,时刻体现着爱国的主题。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核心目标是立德树人,具体目标是教育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奋斗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目标、内涵、核心精神等方面高度契合、一脉相承,两者都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远大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的。

其次,奋斗精神的传承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砥砺时代新人的强国志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涵养大学生的奋斗理念、奋斗品格,使之成为勇担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观需要。奋斗精神诠释了崇高的理想信念,而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又关乎人生方向、决定人生成败,因此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崇高的理念信念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关键。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提出,要“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2017年,他又对中国青年提出了“三有”标准,即“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由此,理想、追求、担当成为新时代青年奋斗的出发点、立足点与归宿点。在“三有”新人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需要奋斗精神的参与。奋斗精神作为意识层面的思想亦可在实践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的、有力的、能动的指引。对于时代新人的解读,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则需要奋斗精神的激励与能动作用。奋斗精神是衡量时代新人精神风貌的重要指标,是马克思主义奋斗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赓续奋斗精神能够增强作为时代新人的大学生面对挑战的信心、抵御诱惑的定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其志存高远,从狭隘走向宽广、从空虚走向充实,从而提高精神境界,深化理想信念。将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又可以使大学生自觉树立国家和民族的担当意识与责任意识。此外,奋斗精神的传承,也有利于大学生深刻感悟时代使命,坚持人民立场,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奋斗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强化政治认同,激发大学生的报国热情。在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推翻了三座大山,获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愿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探索,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物质生活整体上由量的满足逐步转向质的提高。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真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对党的领导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绝非一蹴而就,是一代代奋斗者拼搏努力的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当今中国成就之取得,“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发挥奋斗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报国热情。对大学生进行奋斗教育,并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中使其感悟不怕挫折、知难而上的奋斗力量,以坚定其理想信念,强化政治认同。此外,奋斗精神还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实践报国热情,发扬实干精神。大学生能力本领的强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息息相关,其能力本领越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越行稳致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把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将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利于使其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又有利于其在实践中赓续奋斗精神,将爱国热情转化为报国行动。

三、实践维度: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路径思考

将奋斗精神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要从建立“融入点”到建构“融合线”,最后塑造形成“融合块”,即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入点”出发,建构纵贯立德树人路径的“融合线”,以形成“融合块”——“融合课程群”“融合实践”“一体两翼式融合文化”,最终实现奋斗精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显性融合模块包括融合主体、融合课程群、融合实践;隐性融合模块包括一体两翼式融合文化。其中,“一体”即思政课价值体系模块,“两翼”即校园引导模块和企业文化助力模块。具体包括以下六条路径。

第一,找准奋斗精神与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融合点。融合点即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与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契合点。具体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涵育大学生的奋斗精神,从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此外,鼓励大学生以人民立场为出发点,坚持为人民奋斗理想,砥砺奋进;并以马克思主义奋斗观为标准,坚持奋斗精神。另外,以奋斗精神与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融合为主线,建立显性融合模块和隐性融合模块。

第二,设置将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融合课程群。以思政课程为主体,将奋斗精神以章节细化的方式融入到各门思政课程之中。将奋斗精神融入“基础”课,结合党的奋斗历程,深化对学生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将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融入“概论”课,讲好中国的制度优势,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将奋斗精神中的人民立场融入“原理”课,讲好人民立场和群众史观;将奋斗精神融入“纲要”课,从历史的角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的宝贵经验。同时,通过课程思政,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中所蕴含的奋斗精神和思政元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接受奋斗精神的洗礼,以此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融合课程群不仅包括思政课、专业课,还包括相关方向的选修课。例如,开设《工程文化》《大国工匠》《抗联精神》等课程,通过课程中介绍的中国工匠,了解工匠精神背后的奋斗故事;通过工程文化的系统学习,使学生领悟到工程文化是需要奋斗特质的,是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奋斗才可成就的。

第三,建构奋斗精神与高校思政育人的合力机制。应建立“1+N融合主体”,即培养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既有思政课教师,也有专业课教师和选修课教师,还应包括主管学生工作的学工部、团委和宣传部等,以实现各主体的通力配合,建立奋斗精神的传承与高校育人的协同机制。例如,宣传部可以以“四史”教育为核心要素培植大学生奋斗精神,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为保障塑造大学生奋斗精神[4]。

第四,建立将奋斗精神融入高校育人的实践体系。从实践方面看,要将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其达到“知行合一”。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运用实践育人的原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和理论必须要统一,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重视思政课的实践价值。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高校可以通过设计和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奋斗精神的主动参与性。大学生可以通过调研、访谈等形式,发现身边的最美奋斗者,深刻体会最美奋斗者所给予的感动与震撼,进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同时,还可通过大学生红色经典理论接力朗读,使其充分了解中国百年奋斗征程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成绩背后的奋斗足迹;通过师生共讲思政课的形式,以奋斗精神的讲解为主题,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所涌现的奋斗者的事迹,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的百年奋斗征程;并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对高校大学生的奋斗精神进行深入调研,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形式,探索涵育大学生奋斗精神的新形式;通过实习基地、博物馆参观等方式,将奋斗精神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第五,将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体系,塑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存在一条隐性的育人路径,即文化育人路径。校园文化作为育人实践中所积淀的文化符号,彰显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可以使受教育者在一种特殊文化环境的耳濡目染中产生自律要求从而实现自我教育[5]。将奋斗精神融入校园文化,首先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这可以通过将奋斗精神融入学校的人文景观,将奋斗事迹和英雄人物展出在教室走廊过道、校园墙报展板和通知栏等载体进行宣传。通过大学生社团的“讲述”活动,进一步向学生讲述党的奋斗征程,讲述党的优秀奋斗者。通过公众号等宣传媒介,刊登学生在学习“最美奋斗者”事迹后的心得,彼此沟通交流,形成校园内努力拼搏奋斗的良好氛围。此外,高校立德树人隐性教育的过程,存在“一体两翼”的培养方式,即学生可以通过去企业实习,了解企业的文化,学习企业中所展现的工匠精神及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等,反哺自身的专业课学习。

第六,将奋斗精神融入高校网络育人体系,打造多元育人平台。弘扬爱国奋斗精神要勇于突破传统逻辑,以网络新技术为变革新理路,坚持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相贯通,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网络技术,建构全媒体平台,打造微循环思政育人新体系;并充分依托融媒体技术,打造网络育人新平台。将奋斗精神融入高校育人体系,就是要积极探索创建高校思政育人的互动平台。例如,建立凸显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质的工程文化育人实践平台及网络公共账号,将有温度、有力度的奋斗者事迹、党的百年奋斗成就等上传到公众号,辐射和影响更多的学生,同时实现学生互动的网络化、便捷化和及时性。另外,高校要不断拓宽育人渠道,让奋斗精神在网络育人平台中“动起来”,让奋斗教育的载体活跃起来,真正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进而提高整个高校育人体系的效果,并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搭建现实育人场景,利用网络链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特定的网络拓展式教学体验活动。

此外,高校网络育人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网络课堂。将奋斗精神融入网络思政育人体系,打造优质思政课堂,从而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网络作为新兴的育人载体,蕴藏着强大的育人能量。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正向育人功能,规避网络的负向能量。将奋斗精神融入网络思政课程,高校应鼓励教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倾力打造思政课程。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腾讯会议、钉钉课堂、企业微信等网络平台展开线上教学,将优秀的奋斗精神资源通过钉钉平台或雨课堂提前布置,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以培养其创新思维、高阶思维和科研思考能力。利用翻转课堂、慕课等平台,将奋斗精神的元素植入网络思政课全过程,在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从而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而线下教学主要针对实践环节,在线上学习的基础上,开始实践性学习。

党的百年奋斗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实践逻辑,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体现了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将党的百年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充分彰显了奋斗精神的育人功能。而奋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也将丰富高校思政育人资源、完善思政育人形式、拓宽思政育人渠道。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