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白 王梅霞 贾凝 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2020年西安市政府印发了《西安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发展规划》和《西安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两份文件。文件指出,西安将建设成为与丝绸之路建设相适应、金融服务有效、资源配置有力、区域特色鲜明并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丝绸之路金融中心。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最主要的就是靠人才的推动,而专业性和应用性并重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则是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如何抓住西安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机遇,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西安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建设的推进,金融从业人员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金融单位人才需求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全国约有金融从业人数约8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约30万。市场开放程度的提升和区块链、云计算、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渗透,让传统金融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智慧金融和科技金融方向升级,并重塑行业人才的需求画像。
传统金融单位人才需求岗位。金融管理人才、金融投资研究人才、金融业务人才、风险管理人才和专业服务人才的需求都很旺盛。在调研中,近五成受访企业表示,金融业务人才和金融投资研究人才紧缺。随着金融企业数量的增多,金融业务的扩大,对各类金融优秀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本已捉襟见肘的行业人才储备将更为紧张,行业人才争夺大战愈演愈烈。
传统金融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一方面,新时期的金融业不仅需要拥有专业金融知识的人才,更需要大量兼具会计、计算机技术、法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金融人才还需要具有全球性战略眼光和宏观视野,善于在国际金融市场发掘机会,寻求发展空间。
金融科技企业人才需求规模。金融科技企业是我国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下一批从事金融科技信息服务的高科技公司,金融科技企业需要的人才是既具备金融业相关专业知识,又拥有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的一类复合型员工。金融科技行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金融科技行业人才需求的扩张。金融科技人才需求总量预计未来5年每年约为23万,总需求超过115万,包含技术研发、运营、客服等岗位。
金融科技企业人才需求岗位。通过调研发现,近3年金融科技行业最热门的十大需求职位分别是:软件工程师、产品经理、运营经理、WEB前端开发工程师、架构师、算法工程师、移动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机器学习工程师。同时也发现多数金融科技企业人才需求岗位以产品经理、运营类岗位、研发类岗位为主,说明这些职位都是当下金融科技企业保持高速发展必不可少的岗位。特别是数据分析人才,伴随大数据在互联网行业更多的应用而愈发重要。
调查目的:通过调研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近两年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规划发展情况,了解毕业生的求职、就职情况和对就职前后的职业发展规划,了解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西安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建设背景分析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调查对象:陕邮职院2021届和2022届金融专业毕业生。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分析陕邮职院金融专业近两年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规划发展情况。
调查结果分析:陕邮职院2021届和2022届金融管理专业毕业生共79人,其中33位学生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到本科院校学习,故我们仅向其余参加工作的46位同学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6份,回收问卷46份。
调查结果如下:
1、我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大多来自农村或中小城市,且家庭条件不优渥,所以大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薪酬与福利。
2、大部分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学历和专业技能,既然学历受限,就应该着重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
3、72%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提供的就业信息不足;84%的学生大二才开始了解有关就业知识,考虑职业问题。学校应在就业指导方面加大指导力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原来吵吵闹闹的生活注定了我们后来的生活状态,只不过,我们不想让孩子们伤心,在她们回来的时候还在表面上维持着和睦的关系。
4、52%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觉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今后应在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中注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47%的毕业生认为当下的工作就是“凑合着干”,15%的毕业生对当下的工作不满意,想换工作。大学毕业生频繁换岗屡见不鲜。由于工薪低、升职慢,给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而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成了他们换岗的主要原因。换岗是职业规划的重要部分,如何选择合适的时机、单位和职位,都会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职业规划不容忽视。
6、43.5%的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82.6%的毕业生理想薪酬是3000元以上,但实际有65.2%的毕业生月收入不足3000元。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通过在学校3年的学习,虽然知识体系逐渐完善,社会经验却明显不足,过于自信和过于不自信都是未来求职就业中不可取的。
7、虽然调查显示有89.2%的毕业生自认为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并未找到理想的工作。这说明,虽然西安丝绸之路金融中心的建设使得金融总部、新型金融机构、金融专业中介机构以及金融科技公司大量涌现,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增加,但毕业生自身综合素养与当前社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反映出当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问题。
培养目标滞后、不明晰。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科技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金融人才,依然只围绕传统的金融业务和知识,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金融专业课程,其所教授的知识多是传统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内容老旧。而金融行业需要的是复合型高质量人才,高职院校须参考金融行业发展方向和需求,及时调整金融课程设置,构建全新的金融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新技术思维和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满足金融行业的发展需求。
师资队伍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一是师资结构方面,基于传统课程体系的师资配备使得适应新型的、交叉型的专业课程建设的师资缺乏,同时缺乏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二是师资培训方面,虽然大多数高校都能够依靠基层教学组织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但适应新金融时代的教师能力培养并没有规范化和常态化,特别是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培训极少,教师成长以自我定位、自我发展为主;三是社会服务方面,目前主要形式是专业教师开展企业培训服务,而在决策咨询、政策研究等方面的服务能力较弱,也未成立相应的社会服务机构,服务范围较窄。
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金融科技的迅速崛起,给传统金融业务造成强大冲击,产生了许多新型的互联网企业和工作岗位,出现了很多金融业务创新模式。高职院校如果还沿用传统思路,必将导致金融类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于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造成供需之间的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即将面临失业的危机。
从高职院校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应注重培养面向金融行业基层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基于高职技能型金融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高职金融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的特点,必须构建覆盖金融行业各岗位基础职业技能、岗位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打造西安丝绸之路金融中心,需要大量金融从业者,作为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使职业教育适应金融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目标定位上,应该努力塑造理论功底扎实、专业技能强以及综合素养高的人才。这就要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在专业实践上还要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熟悉金融法规和政策,可以顺利开展国内国际金融业务。在培养质量标准上,应该是适应市场化和国际化需求的金融专业综合人才。
完善教学课程体系。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和打造西安丝绸之路金融中心的推进,金融混业经营已成必然,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拓宽专业口径,扩展专业知识结构,保证课程体系的建立突出前沿性,充分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主要围绕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力进行。在职业基础能力方面,主要通过基础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和特色,为今后的实际运用奠定基础。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结合岗位能力需求调整专业课程,比如增加《金融科技基础》《区块链金融》《大数据金融应用》等课程。在职业素质能力方面,开设《新媒体营销》《金融服务礼仪》等课程,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另外,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学生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学校应在就业指导方面加大普及指导力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新与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
构建“四阶梯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目标是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新技术认知来实施。课堂教学开展金融基础知识和科技基础知识的传授;专业认知则包含新生专业认知教育、企业专家进课堂、行业企业参观学习等环节。第二阶段为融合阶段,目标是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模拟操作来实施。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金融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培养;而模拟操作则主要是借助于软件平台,进行金融行业各个应用的仿真实训。第三阶段为应用阶段,目标是强化学生的业务实操能力,主要通过真实的金融业务操作、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社会服务及参加技能大赛来实施。第四阶段为创新阶段,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主要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创客活动来进行。
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跨界融合型双导师教学团队。选拔校内骨干教师和金融行业专家组建一支跨界融合型双导师教学团队,通过“金融思维能力提升”“金融业务实操提升”等系列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师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满足金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跨界融合型师资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