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婕,赵佳雯,凌雅琪,乔春霞,韩 萧
(1.河北北方学院 艺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公共体育部,河北 张家口 075000;3.张家口市教育局 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 张家口 075000)
2020年新春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央政治局在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强调推动文化产业复兴,充分发挥文旅行业的优势,传承发展传统音乐文化,让人民群众在后疫情时代更好地感受传统音乐文化的音乐魅力与民族凝聚力。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并作重要讲话:“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文化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够以纵观全局的广阔视野协调各方资源,加强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地区的文化联动,推动3地文化发展。而音乐文化作为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民众凝聚力以及内心归属感和认同感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自新冠疫情出现以来,虽然众多公共文化活动不得不暂停,但人民群众对音乐文化的需求却并未停止。在这种背景下,传统音乐文化产业与新技术结合的数字娱乐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宅经济”推动着数字娱乐市场的规模进一步增加,缓解了疫情对实体音乐文化产业的冲击。许多音乐演出场所、音乐演出机构和艺术家将他们的音乐作品提供给观众在线观看,线上音乐会也相继出现,云合作和云演奏成为这段时期音乐家和观众见面的常态。京津冀地区开展了多场以“艺抗疫情”为主题的线上音乐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京津冀音乐艺术发展联盟还组织3地乐团“隔空集结”,用地方特有的传统音乐形式丰富后疫情时代民众的精神生活;2020年初,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开发了“传统文化音乐课”线上课程,将中国传统音乐以视频+音频的网络课堂模式呈现,通过线上讲座向大众普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是中国人遇到问题时普遍会采取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中包含着乐观积极的心态和蓄势待发的人生智慧。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这股无形的精神力量之下,疫情带给人们的焦虑和不安也会逐渐消散。
新冠疫情引发的蝴蝶效应使全球文化艺术行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也为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思考。
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作为空间艺术形式的音乐文化的聚集空间收到限制,传统的实体空间活动不能开展。与此同时,疫情带来的恐惧感也直接影响到大众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在后疫情防控常态化视角下,人民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全社会的和谐发展进程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所蕴含的独到思想内涵与精神气质凝结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精神财富,对中国人文精神、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的构建起到促进作用。《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音乐在古代祭祀中是不可或缺的,并因祭祀对象不同而有差异。《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在中国古代,祭祀天、地、四望、山川和祖先等都会有专门的乐舞,尤其在祭祀先祖和宣扬武力时更有特定的奏乐程式,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不同精神空间的建构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因此,在后疫情背景下,传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对形塑国家理想信念、构建国民精神以及提升中国国际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后疫情时代,推进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是新的使命。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化,3地区也应在这一特殊时期加深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合作。
中国传统音乐从乐曲宫调、律学理论到音乐形态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哲学基础[4],中国的音乐创作研究者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出版了许多论著,这些优秀的学术成果不仅对本民族音乐艺术进行了传承,也对丰富世界音乐形态作出了贡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由3地高校100余位传统音乐研究者组成的联合考察团致力于对京津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他们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编创出版了京津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箫鼓春社》。其中首发的《高碑店市卷》和《雄县卷》通过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对高碑店市和雄安区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摄录,内容包括这两地所有的传统音乐文化类型,如音乐会、吵子会、南乐会和吹打班等各类民间器乐以及高跷、秧歌和舞龙舞狮等民间歌舞,并对京津冀地区传统音乐在民间的现存情况作了真实详尽的介绍。此外,针对京津冀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地方高校在挖掘、研究和整理满族萨满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还创作了《满韵鼓风》《梨花伴月》和《神佑萨铃》等一系列满族民间歌舞,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更加全面地展示在大众面前。这些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播放演出,开辟了后疫情时代中国传统音乐海外传播的有效路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功能日新月异。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能够惠及更多群众。如在慕课平台中,每个地区可建立1门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地方传统音乐课程,之后向全国甚至全球的观众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或利用科技手段,将中国古代乐器和乐谱“复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观众全方位、多角度和多形式地介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同时,针对京津冀地区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在慕课等网络平台中制作“京津冀区域传统音乐鉴赏”板块单元,以系列内容对京津冀传统音乐的知识背景及发展脉络进行讲解,使师生在观看过程中获得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体验。鼓励利用短视频客户端录制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关的内容,这种方式直观有趣,能使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美,可以起到普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在新时代,走过千百年历程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忠实听众。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数不胜数,除了保留经典作品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近年来,在党中央文艺方针的正确指引和支持下,中国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人才,创作了一批优秀音乐作品,为传统音乐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新冠疫情发生后,线上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为传统音乐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根据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传统音乐应紧跟时代步伐,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发挥学校的主体阵地优势,建立京津冀音乐人才培养平台,鼓励学生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如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创作潜能,将传统乐曲《春江花月夜》《悯农》和《春晓》等排练成民乐合奏,在学校活动中向学校师生展示,以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为学生搭建展现自己的平台,定期组织学生举办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比赛;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跟随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当地传统音乐,参与本地传统音乐的学习演出,感受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传统音乐教学,注重发挥本土化内容的地区特色,鼓励学生在继承中创新。总之,学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融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并发挥着思想引领和规范作用。后疫情时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必将在实现社会整合和重构道德体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完成时代所赋予的“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