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丽,刘春元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治国理政的精神支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征程中创造、积累的历史财富与文化资源,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致力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坚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性记录和现实性成果[1]。新时代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系统推进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使“红色文化”能够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发挥“教化育人、凝心聚力”的作用。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应对世界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以及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基因传承好。[2]”红色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厚精神内涵以及文化底蕴,为大中小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注入了深厚力量,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在大中小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推动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丰富红色文化教育手段及载体,全面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在革命斗争与社会建设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国革命精神与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道德观念,具有先进性、民族性和育人性,能够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发挥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开展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利于不断深化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传承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英勇顽强与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在潜移默化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并在实践中将其转化为自觉行动,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开展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在学校中加强国家和民族革命历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情等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其持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筑牢思想大堤,传承红色基因,抵御腐朽文化的侵蚀。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作为德育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路径之一,也需遵循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首先,要坚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红色文化作为思政课的活教材,不仅能够为思政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能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展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必须要始终保持精神实质上的一致性、一体化,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眼于学生本身,依据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建立各学段红色文化教育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有效贯通,进而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坚持教育影响的连贯性。开展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既要注意各学段间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前后连贯,使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趋势。也要注意同一个阶段的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使其遵循教育影响的连贯性原则,不能忽视前后之间的关联性,系统的对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
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作为教学组织的基本矛盾之一要求广大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处理好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关系,顺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将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与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在一起,实现学科逻辑与心理发展逻辑的有效统一。故此,开展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要遵循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认知结构规律,优化设计、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以苏区精神为例,小学阶段可通过讲述伍若兰的故事,启蒙其道德情感;中学阶段要讲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历程及意义等,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大学阶段则着重讲述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的形成以及它们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间的关系等,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听党话和跟党走,增强其使命担当。这3个阶段的教育呈现出来的应该是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规律;而不是割裂的、简单重复的。如果仅仅顺应学科逻辑开展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但往往也会使其陷入就知识论知识的误区,无法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反之,如果只顺应学生的心理逻辑开展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便会导致所学知识零散。由此可见,开展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必须要坚持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相统一,整合建构系统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4]”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基本教育模式,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如果在实践中只注重显性教育,不关注隐性教育,就会使得显性教育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反之,若只关注隐性教育,而忽视显性教育,则会导致教育活动失去其应有的价值。红色文化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路径之一,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开展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既要充分利用显性教育资源,即开设专门的、系统的红色文化教育课程、设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参观物质形态的红色遗址、革命圣地和革命历史纪念馆等,也要充分挖掘隐性教育因素,即挖掘红色文化中蕴藏的精神及信仰价值,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校园氛围,开设红色文化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寓教于乐,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熏陶力与感染力,激活学生的红色记忆,只有在教育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相互补充,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教育效果,促成红色文化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引领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学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所采纳的是国家层面所提出的宏观目标,即:“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鲜有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不同学段所承担教学任务的不同来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这使得大中小学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不免会出现教学目标过大,教学目标缺乏连贯性,层次性以及递进性,教学目标形式化等情况。此外,大中小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缺乏连贯性、层次性和递进性。开展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须遵循的一个原则便是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各学段设定教学目标时,不应仅仅关注本学段,还应考虑到上下学段的教学目标,否则便会出现各学段教学目标界限模糊,出现重复乃至混乱的现象。各学段所设定的红色文化教学目标存在形式化与模式化问题,缺乏可操作性和检测性。如在一二年级教学目标设定时采用“理解”、“掌握”和“运用”等词汇,明显不符合一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这也就使得教学目标在实际操作中无法达成。
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传递给学生的主要信息,它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也正是由于我国大中小学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教学目标设定不清晰,才使得各学段学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教学内容出现了内容重复、衔接不足、重点不明等问题。就目前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各学段学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大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对于红色文化的教育更多的是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或者是其他专业课程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便破坏了红色文化的整体性,使学生只能接收零散的红色文化教育。大中小学各学段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使得各个学段的教学内容区分度不强,教学内容重点不够明确,出现教学内容简单重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在日常的教学中可以看到“一个故事走天下”的现象,不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简单重复的对一个内容进行讲解,这会使得红色文化教学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也会导致学生难以系统全面的了解红色文化,从而对红色文化失去兴趣。
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方式,它直接关系着学校教学的实效性。在大中小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合理教学方式的采纳是至关重要的。就各学段学校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还是采取传统的讲授式与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的课堂当中参与性不强,无法切身感受红色文化所传递的精神价值,导致课堂教学中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相分离,无法真正发挥情感启蒙和价值引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学校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新兴教学技术例如翻转课堂、多媒体授课、一体化小组教学等的出现以及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多元化均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大中小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未能按照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发生变化,导致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红色文化学习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意愿,使得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达不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教学资源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的一切要素,有效整合利用各方面的教学资源,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以及教学目的的完成。纵观我国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还存在着部分不当行为。各学段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过分拘泥于教材,使得教学中缺乏了必要的课外资源。红色文化既表现为物质形态,也表现为精神形态,在日常的课堂讲授中,教师往往挖掘的是红色文化所蕴藏的精神价值,而忽视了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所承载的教育意义,这也就使得课堂教学脱离了实践,无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效果。各学段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师队伍专业性不足,致使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刻,只是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未能够巧妙地利于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缺乏生动性。各学段红色文化教育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学、中学以及小学对于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使得学校相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城乡差距和同一学段间不同学校对于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亦存在不同,这就使得各学段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知识掌握程度产生差异,出现教学衔接脱节的问题;各学段对于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使用缺乏整体规划,导致资源共享与使用率不高,资源建设重复严重。
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但就目前学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现状而言,仍存在着部分不足之处。就要求各学段学校应优化顶层设计,整体建构学校的红色文化教育体系。国家应增强对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带头出台专门的关于红色文化教育的相关文件,明确规定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的教育目标,做好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系统地建构学校红色文化教育体系,为各学段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切实的保障和依据。虽然国家出台的部分文件中也涉及到了红色文化教育与革命文化教育,但大多都是夹杂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表述当中,并为单独将其列出来,难以凸显其重要性。必须提高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明确红色文化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出台相关政策及文件,保障红色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各学段学校也应统筹考虑红色文化教育的各层次、各环节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必须关注教育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及其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标准以及课时设计等,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性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实施精细化管理,做到各个环节和要素之间的互动与衔接,保障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自身系统的完整性与层次性,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育人效果。
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要求大中小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时不仅要遵循学科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育人特点,还需遵循学生的心理及认知规律。开展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时须为各学段学生提供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以解决各学段间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简单重复、重点不明、衔接脱节等问题。各学段学校应合理规划红色文化教育的教学内容,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层次性与针对性。统筹推进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建设,需要依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同一学段的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认知特点进行整体规划。小学阶段的红色文化教育可以将典型的红色文化故事、红色文化电影等作为课堂的主要内容,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标准和情感体验的培养,初步形成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中学阶段的红色文化教育可以对其初步进行相关理论讲述,帮助学生理解红色文化背后的历史,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将外部认识内化为内部的信念;大学阶段的红色文化教育主要应聚焦于红色文化的理论教育以及行为实践等方面,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红色文化中所蕴藏的团结协作、敢于牺牲和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大学生行为的标准与准则。
各学校应秉持“课程思政”的理念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应将红色文化教育作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向与协同育人的重要聚焦点,制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工程的实施方案,大力倡导和优先支持红色文化课程思政教研项目,举办红色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大讲堂,使得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大中小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各学段学校应加强对于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培养,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在对低年级学生授课时,应注重体验式与情景式教学,通过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做红色板报等方式,启蒙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对中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授课时,应侧重于讲授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对于党的光辉历史的讲解,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对大学阶段的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则应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通过课堂教学、举办红色论坛、创办公众号推送红色文化相关知识和创办红色文化宣讲等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做红色文化的传承者、诠释者和发扬者。
大中小学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应不断创新教学手段,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学校的教学工作也日渐趋向于智能化与信息化,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要渠道之一的红色文化教育更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效果,达到红色文化育人的目的。教师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要改变传统的讲授式和灌输式教学,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探究性学习等方式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作用;教师还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红色文化的相关影片,建立红色文化VR体验馆和优质微课等,还原红色文化背后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中小学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时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而应秉持“大思政”理念,推动各方资源协调推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红色校园。通过打造红色校园文化墙、制作红色文化宣传橱窗、悬挂红色格言和红色文化宣讲等形式,营造浓厚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学校应依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设定恰当的红色文化教育主题,以系统的红色文化课程讲授、班会、课外活动等形式有计划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学校将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以奖惩的方式推动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还要基于党的领导,政府不断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是整合社会红色文化教育资源,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学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应加强与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联系,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于红色文化的认识,从而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刻性与感染力。
要基于教育的长效性,推动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学校应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沟通与联系,共同搭建育人平台,共建共享育人资源,构建“三全育人”红色文化教育新格局。大中小各学段之间应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定期召开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研讨会、开展集体备课和跨学段授课等形式,加强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各方的沟通与交流,确保红色文化教育的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将青少年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传承红色基因,筑牢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根基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毋容置疑,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学科育人逻辑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推进大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