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坤,许文珍,钟玮
(会昌县农业农村局,江西 赣州 342600)
会昌县位于赣州市东南部,东南邻福建武平,南接寻乌,西南毗安远,西北连于都,东北交瑞金。地跨北纬25°29′~25°55′,东径115°29′~116°02′之间,东西宽56km,南北长85km。辖19个乡镇,26个居委会,243个行政村。总面积2 722.18km2,人口50万。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源地之一,又是海西经济区的腹地,同时还享受中部崛起和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以优质稻、烟叶、脐橙、油茶、生猪、肉牛等为农业主导产业[1~2]。
1.2.1 养殖规模。2021年会昌县肉牛饲养量12.51万头,其中,出栏5.14万头,存栏7.37万头,存栏母牛2.42万头。全县有存栏1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46户;有珠兰乡金旺达林牧发展公司、庄口镇大昌公司、荣昌谷公司等3个存栏1 0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基地。
1.2.2 品种及来源。会昌县内大部分百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主要是从东北、内蒙古、山东等地引进西门塔尔杂交肉牛。散养户主要养殖本地黄牛、水牛,另外还有部分贩运户从贵州、云南引进黄牛。
1.2.3 饲养管理。会昌县大部分养殖户以肉牛育肥为主,规模养殖户外调回架子牛后以圈养为主,饲草从外地购买;小散养户以放养为主。
近年来,国家、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畜牧业扶持政策,2020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专门提及“加快牛羊专门化品种选育”“南方草山草坡要加强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植,因地制宜发展牛羊养殖”;2020年11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细化了目标任务和扶持政策,明确在全省要打造20个肉牛大县,培育母牛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提高犊牛自给率,保障牛羊养殖用地等;2021年4月,农业农村部出台《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推出良种繁育、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挖掘南方牛羊肉增产潜力等支持政策。会昌县人民政府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制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县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对上级各项政策进行量化落实。
一是饲草资源丰富。根据最新公布的会昌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全县有耕地面积22 596hm2,其中,水田21 451hm2,旱地1 145hm2,周田、西江、筠门岭、文武坝等4个乡镇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县耕地的45.34%,均为水稻一年两熟制;有种植园用地(园地)18 557hm2,其中果园17 057hm2,茶园57hm2;其他园地1 443hm2;种植园用地(园地)主要分布在筠门岭、珠兰、右水、周田、晓龙等5个乡镇;林地203 390hm2;草地738hm2,主要分布在西江、周田、麻州、筠门岭等4个乡镇;湿地96hm2,湿地主要分布在庄口、庄埠、周田、文武坝等4个乡镇。二是交通便利。境内有厦蓉高速、大广高速纵横通过,206国道贯穿全境。在西江镇建有高铁站,2h即可到达厦门、广州、深圳、南昌等城市。
近年来,肉牛的价格一直稳步上升,肉牛肥育利润可观,育肥外调肉牛每头利润在3 000~5 000元,育肥本地黄牛利润在3 000元左右。根据统计2015~2019年中国的人均牛肉消费呈增长趋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7%,由于非洲猪瘟疫情及局部地区禽流感影响,牛肉需求量大幅增长,肉牛养殖增收潜力巨大[3]。
良种能繁母牛少,大部分牛犊需要外调。全县肉牛存栏虽然多,但品种主要是杂交的西门塔尔牛,本地黄牛和云南贵州黄牛肥育性能均不理想。从养殖户反映的情况来看,外调的西门塔尔牛纯度不清楚,购入体重350~400kg的架子牛买回来也要饲养13~15个月。
牛是属于大型草食类动物,对粗饲料的消耗非常大,会昌县大部分牛场还是依靠调运秸杆和青贮牧草,虽然粗饲料价格低廉,但体积大,运输成本高,影响肉牛养殖的效益。全县耕地、林地、草地、湿地面积大,但养殖户未能充分利用该县的农副产品和大量的稻草秸杆,同时养殖户种草养牛积极性也不高。
饲养管理不科学,大多数育肥场采用“低精料长周期”的育肥方式,造成肉牛出栏周期相对较长。多数小散户饲养管理粗放,牛舍低矮简陋,夏热冬冷、阴暗潮湿,不及时清除粪便,卫生条件差,不利于肉牛的生长发育,牛犊容易生病。
母牛繁殖率低,全县3个母牛冷配站人工授精成功率只有50%~60%,本地黄牛体型小,难产率高;产后犊牛死亡率高,存在母牛产后不发情、不孕等较多问题。
会昌县的肉牛主要是活牛外调到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本地宰杀量占比只有存栏数的0.7%。
一是县委县政府要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大力发展牛羊养殖的契机,积极争取良种繁育、标准化示范创建、肉牛养殖大县、屠宰加工、饲草资源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利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南方草地畜牧业等方面的项目支持。二是出台本县扶持政策,保障肉牛养殖用地,在疫病防控、品种改良、保险补贴、新技术引进与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给予资金倾斜和政策扶持。三是引导养殖企业开展产业结构调整。
优良品种是提高效益的最有效途径,要在本县肉牛品种改良上下功夫。一是通过培植扶持有资金、有技术实力的大户或企业,建立良种肉牛繁育场,逐步提高本县良种牛犊的自给率。二是根据全县母牛养殖情况,分乡镇建立母牛人工冷配授精站,推广母牛人工授精技术,通过引进优良种公牛冷冻精液,改良本地肉牛品种。三是鼓励养牛户饲养种母牛,通过外购和改良扩大母牛群体数量,提升优良肉牛品种的比率和数量。从根本上改变肉牛种源不足,依赖外调犊牛的现状。
一是充分利用全县耕地面积大和种植两季水稻的优势,大力推广秸杆养牛技术;二是利用全县种植园地多的特点,在园地间隙推广种植优质牧草,增加青绿饲料供应;三是推广利用冬闲田种植牧草;四是利用缓坡早地、荒滩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肉牛养殖;五是利用林地、草地建立人工草场;六是充分利用花生、大豆、玉米、红薯等经济作物的秸杆,积极推广青贮窖和秸秆氨化技术。
结合本县林、果、菜、稻、猪多的特点,创新养殖模式。鼓励生猪养殖户种植牧草,大力推行“猪-草-牛-果(蔬菜、有机稻)”全循环生态发展模式,猪场的粪污经处理后用于种植牧草,牧草养牛,牛粪用于种果、蔬菜、水稻或林木,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全利用[1];鼓励连片脐橙园、油茶林、牧草基地配建标准化养牛场。鼓励新建牛场配套光伏发电设施,发展“养牛基地+光伏”模式。
一是建立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尽快改变会昌县在品种改良、人工授精、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人才缺乏的局面。二是利用现有的防疫技术人员,组成养牛技术服务队,进场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提升养牛户饲养管理技能。三是通过聘请行业专家为该县开展养殖、防疫等技术培训。四是组织养牛业主到先进企业参观交流学习。
引导企业团队积极对接闽粤沿海肉牛销售大市场,建立稳定销售网络。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建“赣南肉牛交易市场”和肉牛屠宰加工企业,拓宽肉牛销售渠道。
积极鼓励和扶持有实力、有能力、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或个人领办创办肉牛养殖基地、专业合作社,以基地、合作社为纽带,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养殖户或合作组织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联户经营实现肉牛规模化养殖,鼓励有经济基础的村创办养牛基地,采用租赁、代养等模式,增加村级经济收入。大力培育规模养殖场(户),实现量的扩张,形成规模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