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宇宙中,人类生存在一个由71%海洋覆盖的美丽“蓝色星球”之上。海洋是地球的肺,也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它在为人类提供氧气、调节气候、固碳的同时,还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食物、药物、矿产等宝贵资源,创造出千万个工作岗位。所以说,海洋生态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
然而,塑料的发明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捷的同时,由废弃塑料产生的污染也变得日趋严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海洋中约有7500万~1.99亿吨塑料垃圾,占海洋垃圾总重量的85%,而被回收利用的塑料垃圾仅占10%,剩下的则会被填埋、焚烧甚至泄露到自然环境及海洋中。每年被丢弃到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有近1300万吨,并且以5%的速度逐年递增,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
我国十分重视塑料污染问题。2022年6月13日,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李成钢在世贸组织第十二届部长级会议有关环境保护倡议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应对全球挑战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与合作,中国将在世贸组织框架下,与其他成员密切合作,推动塑料污染防控议题的相关工作。”由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塑料污染治理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了塑料污染治理8大主要任务,强调沿海市县要推动建立海洋塑料垃圾清理工作长效机制。
中国是海洋大国,内海和边海水域面积约470万平方公里。政府及环保企业在探索治理海洋垃圾污染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痛点:一是沿海边滩垃圾、海漂垃圾和海底垃圾分布范围广、种类多、收集难度高,单纯靠政府治理存在一定困难。二是个体回收者作为海洋垃圾回收的主力军,年龄结构偏大,也因为收入低微,缺乏保障,回收主力军正在逐渐减少。三是船东渔民环保意识不够强,缺乏回收动力,即使在捕鱼过程中捞起海底垃圾也会重新丢回大海里。因此,有效控制近岸水域污染,需要寻找治理的创新解决方案。
近年来,在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的契机下,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创新实施“蓝色循环”多元共治体系。通过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联动,根据海洋垃圾产生和分布的特点,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和实体化收集网络,用大数据赋能形成了海洋垃圾的收集、运输、再生、国际高值利用的可循环价值链,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大幅减少财政投入,高效且可持续。
围绕前面提到的三个问题,主要做法是建立以下三个体系:
一是建立一个实体化运作、数字化链接的收集网络体系,做到海洋垃圾应收尽收。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应用授权开放的船舶、边滩、入海闸口、海上环卫等公共数据,自主研发“蓝色云仓”智能装备,覆盖入海闸口、港口码头、出海船舶等海洋垃圾产生源头。同时,蓝景科技发动沿海村落低收入民众、码头小店、船东渔民等群体,组成了一支实体化运作的海洋垃圾收集队伍,蓝景科技为他们提供共享工具,以方便他们收集、提高效率。通过数字平台与市政环卫体系对接,建成了“陆防、闸截、滩净、船收”的立体收集网络。
二是建立一个减容减量、分质分流的海洋垃圾高值利用体系,实现海洋垃圾物尽其用。从各渠道回收的海洋垃圾进入蓝景科技在码头港口布设的“蓝色云仓”自动处理,减容减量达到80%,后续运输处置成本大幅减少。其中,不可再生垃圾进入市政体系进行无害化处置;废塑料、泡沫、渔网等可再生垃圾,减少中间流转环节,统筹运输到合规企业进行集中再生利用。
至于这些再生塑料如何进行高值利用?首先,国际再生塑料市场需求巨大且逐年增加。500家组织包括国际品牌公司,塑料包装用量占到全球的20%。 诸多的国际知名品牌都承诺在塑料包装中使用再生塑料。
目前,国际上有关塑料循环经济的行动,基本都在推动使用被认证的再生塑料。多家国际知名品牌都提出了供应链使用被认证的再生塑料替代传统材料的要求。再生塑料中,海洋塑料尤其珍贵和稀少,当前市场被认证的海洋塑料非常稀缺,根本无法满足这些品牌商的市场需求。因此,为了响应对海洋环保的社会责任,国际知名消费品牌已经采购高质量海洋塑料并为此支付高昂的材料溢价。
那么如何将这些国际头部企业的需求与我国的海洋生态治理有机融合,以填补国际海洋塑料市场的缺口?必须要解决渠道及认证这两个痛点。
为此,蓝景科技联合国际环保组织、涉海科研院校以及塑料使用头部企业组成“蓝色联盟”,创新应用区块链技术,通过“去中心化认证”方式,对海洋垃圾综合回收利用的全流程经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碳足迹、碳指标,转变为海洋塑料粒子进入国际交易市场,满足国际品牌商对于海洋塑料粒子与海洋碳指标的需求,打通高值利用渠道。相比普通再生塑料,按照蓝色循环模式认证的“海洋塑料粒子”价格可以升值130%以上。
以浙江省台州试点单位——椒江大陈岛为例。蓝景科技用7天时间,组织村里12位低收入群众,高价回收塑料瓶5万个,制造2万个高值利用手机壳,为他们创收约2.3万元。以此原料制作推出的全球首发的海洋塑料手机壳,通过扫描手机壳背后的二维码,可对海洋塑料收集壳从塑料垃圾的收集、运输、存储、转运、再生造粒,最终到手机壳的制作全流程视频追溯。
有了高值利用的渠道和方法,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把海洋生态治理这块“蛋糕”做大、切好、分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立一个共治共营、共收共享的增值分配体系,实现多元共赢的致富格局。以海洋塑料高值利用溢价、碳交易红利为驱动力,吸收海洋塑料的收集、再生企业、品牌商、认证机构等产业链资源以及国际环保基金,组建“蓝色联盟”公益组织,设立共富基金,制定海洋垃圾产业价值再分配方法,重点支持源头收集的特殊群体、闲散劳动力等低收入民众,让他们提高40%收入,促进各方积极参与环保,让海洋垃圾市场化治理成为现实,形成可持续的多元共治长效机制。
“蓝色循环”在浙江省台州市的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创建了标准化的治理体系,形成了“四个一”的治理格局。
布置了一批“蓝色云仓”。试点工作开展3个月以来,“蓝色循环”新模式已在台州5个县进行复制推广,4350艘渔船加入其中,新建蓝色云仓5套,建立海洋垃圾暂存点16个,成立海洋垃圾收集站“小蓝之家”11个,纳入海上环卫4家,全市建设完成海洋垃圾的立体收集网络。
收集了一批海洋垃圾。截至2022年5月底,闭环治理海洋垃圾1560吨,其中泡沫、木头、布料等垃圾290吨,废旧渔网、塑料垃圾等1099吨(含废塑料瓶12万个),累计减少碳排放约3000吨。
联合了一批头部企业。与塑料再生、海洋塑料及碳足迹认证的国际巨头企业及品牌商签署海洋塑料加工销售和认证协议;已生产全球首发海洋塑料手机壳10万个,相比传统低值利用,价值提升46倍;筹建国际海洋塑料(碳)交易中心,高值利用渠道已打通。
设立了一支共富基金。面向全球海洋垃圾数字化治理的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公益联合体“蓝色联盟”,首批成员包含6个国家的20多家环保组织、碳认证企业、大品牌商和科研机构。设立“共富基金”,初始资金达到300万元,已为217名一线收集人员缴纳社会基本保险;通过“浙里办”为387艘渔船发放“环保共富礼包”,民众参与达到31283次,通过海洋垃圾置换矿泉水活动,已发放13.8万瓶矿泉水。
蓝色循环改变了政府主导出资治理的模式,向多元主体参与、市场化方式治理转变。重塑海洋塑料污染治理各参与方的角色:政府从治理者变为服务者与监管者,渔民从污染者变为生态保护者,弱势收集者变为产业受益者,社会公众从消费者变为环保参与者。
蓝景科技希望有更多的政府、企业、公众、环保组织能加入蓝色循环项目,以企业联盟协同政府政策支撑,共同创立有世界权威的中国海洋垃圾治理数字化方案。让我们一起把垃圾放在正确的地方,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美丽海湾!
(台州市生态环境局黄岩分局;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