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休武 赵越
多年来,远安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高质量绿色发展全面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绿色崛起,走出了既增绿、增景、增颜值,又富脑、富村、富口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带领远安县成功入围“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1年10月,远安县第十五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以好山好水孕育好产好业,践行‘两山’理念,打造湖北‘安吉’,勇当全省山区县高质量发展新标杆”的绿色发展新目标。
绘好“航线”,锚定目标。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原则,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科学规划“生态远安+绿色城镇+美丽乡村”三级空间结构体系,确定“旅游向西、产业向东、县城居中、整体向南”的城镇发展方向,以科学规划引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的美丽乡村建设。
优化机制,强化保障。成立了以全体县委常委参与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高规格统揽生态文明建设。将长江流域生态大保护和生态治理作为县委书记领衔主抓的重大改革项目,示范带动全县上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明确了生态环保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问责、终身追责”的工作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远安“十三五”五年十大核心任务、三年十大重点改革、年度十项重点工程的“三个十”工程压茬推进,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实施。
多措并举护天朗气清。一是加强工业源头管控。督促全县化工、陶瓷、水泥等行业企业完善废气治理设施,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制度和重点企业应急减排措施。二是持续推进能源替代。拆除柴火炉,更换天然气炉,成功实现“三个100%”的工作目标。三是全面启动联防联控联治。扎实开展工业堆场扬尘污染整治,督促企业改造堆场并落实全覆盖、洒水喷淋等措施;加强建筑工地施工扬尘治理;强化城区主干道及重点路段洒水保洁。
转型发展还一域青山。一是壮士断腕“关”。全县213家煤矿全部关闭退出,成为湖北省唯一推荐的国家煤炭行业去产能先进县。二是痛下决心“减”。建立矿山联合动态执法监管机制,打击违法违规采矿、关停落后产能。近3年关闭露天矿山12家,关停化工企业4家,磷矿年开采量由600万吨锐减至280万吨。三是有力有效“改”。大力实施技改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项目和设备,引导企业完成各类减排治理项目60余个,加快绿色环保技术工艺装备升级换代,创新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的矿业发展新模式。
三水共治保一渊清水。一是创新机制治废水。针对本县地表水特征污染物总磷问题,将磷矿企业作为治理重点,探索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在黄柏河各支流设置23个水质考核监测断面,推行水质与奖补资金、采矿指标“双挂钩”,倒逼磷矿和磷化企业履行环保主体责任。二是城乡一体治污水。按照“城乡一体、厂网一体、雨污分流、建设运维一体”的标准,实现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全收集、渣土全归并、垃圾全处置。三是生态修复护清水。争取并扎实实施全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项目,总投资3.78亿元,综合治理河长71.45km,打造水清、岸绿、路畅、景美的水陆“微循环”。
全域共管守一方净土。一是逐步推进垃圾分类。在全县102个行政村全面落实垃圾治理工作责任,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全覆盖,全域不见白色垃圾成果持续保持。二是坚定不移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加大土壤重点监管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和频次,督促企业开展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规范排污行为。积极开展关闭化工企业场地土壤污染调查,并投资近1000万元对关闭现场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和土壤修复。三是全面治理畜禽养殖场。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依法查处畜禽养殖业违法行为,改造升级畜禽养殖场150家,引导养殖户推广绿色养殖模式,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养殖方式,提高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产业体系。积极推广如“水稻+”“柑橘+”“茶叶+”等绿色高效种植模式,以及稻虾、稻鸭、藕鱼共育等生态高效种养模式等,为推动我县农业转型升级、农民持续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全县依托省级“水稻优质高效示范区”“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等项目,在优质稻核心产区创建万亩高产优质杂交稻生产示范基地,通过项目实施和规模经营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农产品品质。
依托生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一区一带”。依托良好生态,打造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依托沮河沿线水美乡村,打造沿沮河乡村振兴示范带。沿沮河20公里核心范围内,重点围绕产业振兴、生态振兴等,结合区域实际和县域发展需求,从外来游客旅游、商政接待、本地居民游玩三个不同层次,科学规划布局优质项目,重点发展观光旅游、生态农业、运动康养等绿色产业。
积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坚持生态治理教育先行,做到生态教育从娃娃抓起,成立中小学生生态教育工作室,开办自然人文学校,开发“+生态”等课程,编印推出乡土生态教材《远安生态导读读本》《爱我远安》等系列丛书,实现生态教育中小学生课堂全覆盖。在农村,以道德理事会为依托,突出农村移风易俗、生态治理、乡村振兴等,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传播生态文明、涵养文明乡风。
大力开展生态志愿活动。一是开展水资源保护公益活动。支持民间爱心人士成立“远安县水资源保护协会”,建立“民间河长”队伍,持续开展“探访母亲河”和“民间河长”常年巡河活动,评选出了一批农村最美“护河卫士”,引导村民自觉参与“房前屋后”水体治理和保护。二是开展“认养”保护古树活动。在民间公益组织开展“寻访古树”活动的基础上,创新开展“党员认养古树”挂牌保护工作,使全县1130株三级以上的古树都有党员“认养”保护。
白云飞动蔚蓝天。空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2020年11月,首次实现自有监测数据以来全部为优良天数,12月份优良天数25天,在全市名列第二位。截至目前,鸣凤城区清洁能源替代示范区天然气主管道覆盖率已达100%。2020年,空气优良天数339天,优良率92.9%,比上年增加55天。
全域葱翠如画屏。通过政策管控和宣传引导,远安人民摒弃“靠山吃山”“坐吃山空”思想,走出了“靠山护山、靠山养山、靠山富山”的新路子。通过叫停高耗材人造板项目,有序发展速生丰产林、菌耳林、高效经济林,大力推进“绿满远安”“彩扮远安”行动。“十三五”期间,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7.2万亩,实现了森林资源科学管控和有效保护相适应,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至76.84%。
矿山披绿满目春。统筹推进“中国生态磷都”建设,实现了灰色矿山的绿色蝶变。2019年,实现6家大中型磷矿入选省级、国家级绿色矿山行列,入选总数占我县大中型矿山总数的60%。目前已有5家矿山入围国家绿色矿山名录。苏家坡磷矿倡导的矿井水处理技术入选全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第六批)》。2020年,全县磷矿区流域7个市级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97.67%,矿区流域治理效果显著。
涧水潺潺绕沮城。大力建设水生态文明,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水系连通、湿地建设等重点项目,极好地促进了河道休养生息,系统涵养水源。沮漳河被评为省级示范河流;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4个单位、民间河长谢玉林等10人分别被评为“湖北省河湖长制示范单位”“湖北省河湖长制示范人物”;沮河国家湿地公园被列为全国河流型湿地典范,列入《2020年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中华秋沙鸭、黑鹦等国家珍稀物种栖息数量逐年递增,鸟类由53种增加到165种,消失多年的鳜鱼等野生鱼种重现沮河,“撑篙碧水游鱼追,尾尾相逐惊鹭飞”的水生态已然成为远安特色。
诗画远安美名扬。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厕所革命”、爱国卫生运动等活动,在全省率先实施“清白”工程,连续8年实现全域基本不见白色垃圾,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村容镇貌有了极大改观,贫困山区蝶变旅游景区。全县拥有省级美丽乡村试点示范村16个,已被纳入全国农村精神文明试点县,美丽乡村建设经验3次在全省交流。如今的远安,“家家是旅游环境、人人是流动风景”的意识普遍形成。此外,畜禽生产方式有效转变,绿色养殖模式全面铺开,全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85%,规模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高,废旧农膜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80%。2020年,远安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位居全省第一。
特色农业硕果累累。一是优质米产业发展稳中有进。全县优质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总产8万吨左右。二是食用菌生产模式转型升级。我县是全国最大的菌种生产和销售基地,菌种生产量和销售量位居全国第一。三是茶叶产业发展迅速。现有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专业合作社39家、家庭农场22家,拥有“远安黄茶”制作能手22人。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有机产品,目前“瓦仓大米”“远安黄茶”“远安香菇”“远安冲菜”已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瓦仓大米荣获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渔米银奖,远安黄茶获评“中国文化名茶”,瓦仓大米、鹿苑黄茶农业产业园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食用菌大会在远安召开。全县“两品一标”产品达到27个。2020年,远安被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授予“湖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和“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 ”称号。
新兴工业方兴未艾。实施“新兴工业强县”战略,全面打造“4+4”绿色工业体系(军民融合、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4大转型类产业,新型建材、磷化工、轻工、农产品加工4大传统类产业),努力摆脱传统工业体系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把优质产业建立在优良生态基础之上。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引进了一大批实力雄厚、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绿色项目落户远安,全县绿色发展指数多年高居宜昌市13个县市区首位。
全域旅游繁花满枝。通过新建400公里生态旅游绿道等措施,旅游产品供给逐步优化,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环境全域提升。依托优势生态,武陵峡口、横鼎漂流、三峡龙隐谷、拈花谷民宿、鹿苑康养小镇、太平顶康养度假区等一批景区建成营业。乡村旅游在全县旅游业中占比70%以上,有效实现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青山变金山”,获评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县”等殊荣,花林寺镇被命名为“湖北省旅游名镇”,龙凤村入选全国乡镇旅游重点村;建成省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
生态文化历久弥新。远安的生态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明清时期,村民就树碑立规保护树木、守护生态。时至今日,远安人民依然注重从这种生态文化中汲取治理智慧,加强对传统生态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对以生态环保为主要内容的“同议公禁”“同商公议”等碑文进行整理,在碑刻原址或人流密集处集中展示,深化基层群众的生态文明认同感、归属感,“少挖山、慎砍树、禁填水”“扫干净、码整齐、收通豁”等生态环保观念已深深融入了远安人民的文化血脉。
生态意识深入人心。远安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积极引导民众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广泛开展清洁能源替代行动,动员居民使用电能、天然气、太阳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柴火炉取暖方式,县城主城区基本告别柴火取暖。现在,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已成为远安人的普遍行动自觉。
坚定不移优化顶层设计。远安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取得了明显成效,根本就在于县委、县政府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高质量绿色发展全面发展”战略,坚定优化顶层设计,坚持守住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的底线,通过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全方位立体化进行生态保护,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探索了一条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相辅相成的“双赢之路”。新发展阶段,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放眼全局,优化顶层设计,统一思想认识,坚持规划先行,切实把本地区的战略目标、发展定位、推进举措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妥善处理好严格管控和科学开发之间的关系,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环节,构建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为增加群众收入、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奠定基础,增加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对症下药补齐生态短板。多年来,远安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石,有效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不断加强磷矿开采、磷化工企业等重点污染源管控,建立环境监测网络,严密防范水环境风险。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划定生态环保红线,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对选址不符合规划、环境污染大、环境风险不可控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确保生态环境安全。新发展阶段,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找准本地生态环境的短板弱项,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扬长补短,才能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
全力以赴发展生态经济。近年来,远安县生态红利持续释放,推动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究其根本是在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上做到了“两手抓,两手硬”。多年来,在“两山”理念指导下,聚焦“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以好山好水孕育好产好业,全面打造“4+4”绿色工业体系,不断擦亮远安地方特色品牌,实现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得益彰,生态、生产、生活的相互融合。新发展阶段,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坚决摒弃灰色GDP;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强化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保障。
四方联动创新社会共治。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党委政府的主责主业,更在于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多年来,远安充分发挥政策引领和资金撬动作用,在美丽乡村建设、山水资源开发等领域,广泛引导社会力量,集聚社会资本,达到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效果。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远安改变了以往主要依靠政府部门单打独斗的传统方式,转而启动多元共治,注入民间力量,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远安路径”。新发展阶段,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委统揽、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才能使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全员同心同向,善做善成。
久久为功践行绿色理念。生态文明建设非一日之功,远安从成为湖北省绿化达标第一县,到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既有其先天的自然资源优势,更在于历届县委、县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让绿色发展成为远安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远安历时30年初心不改、锲而不舍,才绘就了“诗画远安”。新发展阶段,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坚决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发展规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建立长效机制,均衡全域推进,主动作为、久久为功,才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