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贺震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清洁美丽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等多种场合,多次强调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的显著特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锚定目标,持续发力,持之以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理念、法律、政策、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蓝天白云、清水绿岸明显增多,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我国生态保护所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我们固然要看到成绩,但不能陶醉于已有的成绩,在成绩面前滋生自我欣赏、自我满足的情绪,产生歇口气的思想。必须看到,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虽然取得重大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但生态系统质量不高、稳定性不强,稍有放松、气象条件稍有不利,还会有重污染天气出现,还会有水体返黑返臭,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在两轮督察中曝光的一些典型案例依然触目惊心。这充分说明,我国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完全到来,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距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2035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阶段性目标还有差距,还要继续攻坚克难,爬坡过坎。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在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基础上,要更进一步深入打好、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在改善。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已基本扭转,绿色逐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绝不是短期内可以一蹴而就的。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要加快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彻底摒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方式,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以绿色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要建立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相适应的绿色经济体系,使经济发展不损害自然生态系统,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不断提升。要更加注重从资源投入和使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过程、末端治理等环节,全过程、全方位建立节约、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运用绿色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绿色竞争力。
要把“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推动将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上,要坚持结果导向,推动将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要加快推动“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实施,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要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坐标与定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积极服务“六稳”“六保”工作,既坚决守住底线,又主动担当作为,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多赢。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当前,我国生态产品的供给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依然存在,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任重道远。
要坚持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在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上下功夫,努力从源头上使污染物排放量降下来、生态环境质量好起来。要紧盯“好差两头”,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加快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不断拓展攻坚领域,加快补齐臭氧污染治理短板,加大噪声污染等治理力度,探索新污染物治理,强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治理,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坚持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恢复,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体保护,推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大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拯救力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立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督机制,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县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监测评估,有效防范重大生态环境风险。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不仅是党委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企业的责任,更应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人人都应争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争做生态环保法律政策的宣传者、绿色行动的实践者、生态环境的监督者,以此汇聚成共建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
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积极弘扬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心甘情愿、自然而然地积极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坚持绿色消费,拒绝奢侈浪费,不要炫耀财富,更加尊重自然和效法自然,在衣食住行游乐等各方面形成文明健康的新风尚。
要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监督和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持久的人民战争,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生态环境监督和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通过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积极有序地参与生态环境监督工作,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不断改进创新,为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