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冬,杨志刚,胡雅兰,班美玲,毛富玲,刘圣泉,谢 华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广西南宁 530022)
中越边界广西段,南起北仑河口,北至桂、滇交界处,边境线经防城港、崇左、百色三市,长达1 000多公里。广西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雨量丰富,是中国气候条件最优越的省区之一,其物种多样性仅次于云南省和四川省,位居全国第三,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从陆地生物到海洋生物均得到繁荣发展,优越的气候条件为外来物种的定居和扩散提供了适宜条件。另外,中越边境作为广西构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区域,成为我国西南、中南面向东盟开放发展的战略支点区域。近年来,贸易活动快速增长,人员和物资流动也日益频繁,发达的海运和陆地交通,使越来越多的物种被有意或无意的引入,造成新的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概率有显著增加,使得中越边境的外来物种入侵形势更加严峻[1]。
从总体趋势来看,广西中越边境乃至广西全区,外来物种入侵正呈现出传入数量增多、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2-3]。
1)外来入侵物种数量在逐年上升。文献记载广西入侵动物2003 年仅有16 种,2011 年已发现53 种;2008 年入侵植物有70~80 种,2012 年已上升至156种;而且,新归化的外来动植物类在不断被发现,还有出于种养目的引进的各种动植物,新的种类迭出,来源杂乱,监管难度增大,导致潜在入侵趋势更加严峻。2)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区不断扩大。2002 年以前外来入侵物种主要分布于桂林、南宁、柳州等经贸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及沿海地区,而目前除上述地区外,几乎广西全区都有分布。外来入侵动物的扩散趋势为自东向西和自南向北扩散。如福寿螺、非洲大蜗牛历来被认为是淡水环境的入侵生物,但近年来发现其“向海洋进军”,已在东兴市红树林区发现不少个体。
根据文献资料,广西的外来入侵物种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其中原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首批16种危害严重的外来有害物种“黑名单”中,广西就占有13种,居全国首位。目前,入侵广西的外来生物已超过200 种,其中有121 种外来入侵植物、97 种外来入侵动物。外来入侵植物中,造成严重危害的有23种,占总数的19.01%,如薇甘菊、紫茎泽兰、飞机草、南美蟛蜞菊等;外来入侵动物中,造成严重危害的有21种,占总数的21.65%,如福寿螺、克氏原螯虾、湿地松粉蚧等。
外来入侵物种不断排挤本地物种甚至灭绝本地物种,破坏生物多样性,更甚者,最终彻底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如薇甘菊,再生能力极强,一条新枝一年可生长795 cm,能迅速形成种群,它攀上乔木和灌木后,迅速形成覆盖层,使乔木和灌木因光合作用等受影响窒息而死,导致森林变草地;飞机草在桂西南石漠化地区入侵,大面积扩散,常形成优势群落,排挤本地植物,使石漠化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水土流失更加严重;互花米草在北部湾沿海滩涂从东至西不断扩散,严重威胁红树林的生存[4-5]。
外来入侵动物不仅严重损害经济作物,而且破坏农田、水利工程,对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危害[6]。如福寿螺1994年在防城港市大面积发生,使水稻减产;1995—1996 年广西美洲斑潜蝇发生面积14.4 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26 亿元;克氏原螯虾食性杂,善于掘洞,常造成鱼类养殖户池塘破坏漏水,养殖鱼逃逸。外来入侵植物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都具有严重的影响和危害。如飞机草在广西的危害面积超过8.33 万hm2,使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紫茎泽兰入侵杉木林,使林业减产,还造成牛马误食引起咳嗽、肺炎等严重病症;豚草可造成作物每公顷减产300~500 kg,玉米甚至不能形成雌蕊,导致绝收;空心莲子草入侵可使红薯减产63%,莴苣和水稻减产45%;水葫芦和大薸使水质富营养化,使大量的经济鱼类因缺氧而死亡,且每年还要花费很多打捞费用。
如豚草花粉是人类变态反应症的主要病原之一,其所引起的“枯草热”为极严重的健康问题;银胶菊花粉能引起人的皮肤过敏及鼻炎、哮喘、支气管炎等;飞机草叶有毒,其所含香豆素能引起皮肤红肿、起泡,误食会引起头晕、呕吐;红火蚁叮咬人体可引起严重的反应,在国外甚至有叮咬人致死的案例;福寿螺能传播广州管圆线虫,有人因食用福寿螺而引起人类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等多种疾病。
对外来入侵物种,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在外来物种发展成为入侵种前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管理,不仅可避免其产生危害和导致损失,而且也可节省高额的防治费用。外来入侵物种主要通过自然传入、人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行为引入三种方式进入广西。在预防和管理外来入侵种方面,广西基本未曾采取过任何措施(除了对食人鲳及时制止外),包括未出台过有关预防、管理外来物种入侵的地方性管理法规或办法。多数部门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普遍重视程度不高,社会意识不强。人为引入种植花卉苗木如马缨丹、水葫芦或养殖的福寿螺、南美白对虾等外来物种逃逸到自然生态系统中,对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但引种之初却无人管理。外来物种入侵涉及农业、林业、环境、海关、科技等多部门,但各部门之间缺乏深入沟通与合作,没有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预防和管理采取切实行动。
科学研究和技术落后是制约广西外来入侵物种防治能力的主要因素。目前,对于什么样的生物学特性使外来物种成为入侵种,以及什么样的生态系统最容易被入侵这两个入侵生物学的基本问题缺乏共识,仍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议。只有掌握不同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理生态学、种群遗传学、生殖生物学等特性,掌握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系统特征,阐明与外来物种入侵相关的各种生物生态学特性及生态系统的特点,才能正确揭示外来物种入侵的机理,进而为外来物种的预防和管理、监测、控制等提供依据,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管理和控制外来入侵种。我国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研究起步要落后于国外,而广西相关的研究又落后于我国先进省区,无论是对入侵动物,还是对入侵植物和海洋入侵生物,开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和防治技术研究均较少。
作为外来物种入侵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广西应加强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和防治技术研究。特别是在防治技术上,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在不同地区可采取的适宜防治措施必定会有差异,因此,应该针对不同区域进行不同的防治基础研究和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此外,广西外来生物入侵相关研究力量薄弱。由于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出现了研究人才流失、研究队伍不稳定等一系列长期而严峻的问题,导致研究落后,连基础性资料都很缺乏,更不用说控制技术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随着广西尤其是中越边境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外来有害生物传入的次数更加频繁,生物入侵的形势更加严峻和复杂。如何有效预防、管理和控制外来入侵物种,是保障广西生物安全将面临的巨大挑战。
外来入侵物种引入的渠道多种多样,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来预防外来入侵物种的引入,完善防御体系[7-8]。预防措施包括:立法(禁止或控制进口或转移高风险物种的法规条例)、许可证制度(控制潜在风险物种的进口、出口和转移)、检疫(降低偶然的物种引入风险)、海关(检查物种的非法转移,检查被许可转移物种的许可证明)。外来物种入侵涉及进出口管理、林业、农业、畜牧、海洋、渔业、环境、园艺、科研和教育宣传等多个部门。建议制定《广西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条例》等相关地方法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科学研究部门的合作以及与当地社区居民的沟通和合作,建立广西外来入侵物种控制相关体系。外来物种控制与管理工作离不开高素质、高效率并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管理及执法队伍,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各级管理及执法人员的素质,培养适应新兴的外来物种管理工作要求的管理及执法队伍,特别是基层的管理和培训。加强与国内其他省份及与东盟等其他国家的合作。公众有意或无意的行为,都有可能引起外来物种入侵,因此,要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开展“外来物种生态环境警示教育”宣传项目,举办多种形式的培训班,畅通公众了解信息的渠道,互相借鉴经验。
2019 年5 月21 日,云南发布了《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19 版)》,这是我国首个省级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广西作为外来物种入侵形势严峻的省区,也应结合实际发布广西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并建立广西外来入侵物种信息数据库,包括物种的学名、中文名、识别特征、入侵风险、来源、传播路径、危害及控制方法等。由熟悉这些数据特点的数据库管理人员来维护,连接成有效的网络,及时向社会公众开放,以便更多的人能够使用这些数据,发动社会公众力量做好入侵物种防控工作。
外来物种是否会成为或已成为入侵种,需要通过风险评估才能确认。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建议组织一个包括来自农业、林业、环境保护及各科研机构的跨部门的专家队伍,可以采取课题组的方式开展工作,建立风险评估体系。
对于已经确认的,或者已经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外来入侵种,或者被评估为具有较高入侵性危险指数,但仍然被引入的物种,需要严密监测。一旦有扩展或再次入侵的现象,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将控制外来入侵种作为生态保护的措施之一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政策和经济激励机制,促进使用当地物种。制定外来物种造成损失的效益补偿和经济处罚办法。
针对不同外来物种和不同地区,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并结合当地群落情况,人工辅助恢复本地群落。对于新发生入侵的物种,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清除或消灭,以防其定居或进一步扩散。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重度石漠化地区等生态敏感和生态脆弱地区的入侵保护,严格限制引入任何外来物种;谨慎规划周围的土地使用;加强这些地区及其周围的监测;一旦发现这些地区及其周围有外来入侵物种出现,马上采取控制和清除行动。
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和防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培养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对外来入侵物种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素质,提高预防和控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