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占成
(高台县新坝水管所,甘肃高台 734300)
农村自来水供水工程建设一直是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关键。因此,建设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时最重要的是保证水量充足和水质安全。因此,需加强工程规划,解决工程管理中的困难,确保农村自来水供水工程长期稳定运行。
为保障农村饮用水供水质量,实现供水体系的有效管理,确保供水体系服务的有效性,需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把握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管理特点,通过对投资渠道、建设模式等基本情况的分析及梳理,推动后续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的稳步开展,从而保障农村饮用水质量,并充分发挥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的作用,为农村建设发展提供服务。
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资金投入主要有政府财政、社会融资捐资等渠道。大型工程因建设投资额较大而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小型供水工程社会参与建设程度较高,因此,在饮用水供水工程建设管理的各环节中均有居民和社会团体的参与,共同监督实施。同时多种资金来源渠道可保证供水工程的顺利实施[1]。
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具体建设上应从水源、用水需求等方面选择合适的类型和标准,形成多样的饮用水供水工程建设模式。一般山区采用地表水为供水水源,川区则以地下水为供水水源,不同地区的供水水源不同,因此,相应的建设模式也有所不同。
由于各区域经济条件不同,农村居民所能承受的水费也存在差异。因此,制定饮用水供水价格时必须对当地经济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制定合理的农村饮用水供水价格,可有效缓解工程长期运行中管理方面存在的困难。此外,在农村自来水供水工程规划上,还应从工程供水规模、投资渠道、地质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更好地解决农村居民饮用水存在的问题。
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暴露出建设管理制度不健全、供水水质不达标等问题。通过对相关问题的精准把握,有助于管理人员从实践角度出发,坚持问题导向、落实结果导向,有效推动饮用水供水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建设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时,因涉及行业多、专业杂,相应的建设管理制度并不规范,相关建设施工人员也未真正将相关技术要求落到实处,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在这种情况下规划建设的饮用水供水工程,因缺乏科学的专业知识和相应的规范制度,导致规划建设工作易出现偏差和不足,不利于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的长期运行。
据调查,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大多存在因水源涵养区环境复杂导致供水水质无法达到标准的情况,尤其是以地表水为供水水源的农村山区,微生物指标普遍超标,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饮水安全。主要原因为供水工程设施较为简陋,仅有一些管网和简单的过滤设备,无相应的消毒设施,无法从根本上去除水源中的微生物,保证供水水质安全[2]。
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因供水规模较小、供水管网辐射广及消毒净化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致使完全成本水价常高于相关部门制定的标准,大多数供水单位存在收不抵支的情况,导致水厂管网的维修养护不及时,出现工程设备已经达到使用年限但仍未及时更换等问题,无法有效保障工程的稳定运行。此外,管理运行人员薪酬支出占比较大,但减少管理人员数量又势必会严重影响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的稳定运行,使相关单位陷入两难的境地[3]。
为提升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运行效果,理顺运行管理思路,明确管理方法,管理人员有必要从实践角度出发,结合过往经验,稳步调整工作思路,明确饮用水供水工程管理办法,突出运行管理重点,提高运行管理效率。
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的用户分布较为分散,在管理上存在较大困难,想要使工程更加稳定地运行,需要用户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建设的,为有效减少成本支出,可先明确主体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责任,使管理人员更加积极地工作;各受益村社可制定相应的村规民约,将本村水务管理人员工资、供水管网维修等管理费用纳入本村公益性岗位管理体系,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更好地发展;同时,可鼓励农户自我管理维护入户供水设施,进一步降低供水成本[4]。
应从补偿成本、合理收益的角度入手,按照不同层次核定水价,在约束供水成本的基础上,推动饮用水供水更好地提高资源利用率,逐步制定区域内水价,减少农民的负担。供水价格由制水成本、输水成本、管理成本等组成,应完善具体的水价制定制度,增强农民节约用水意识,逐步完善区域内制定水价的合理性。因农村供水量较小,为保证农村小型供水工程正常运行,可在基本水价的基础上增加计量水价,即每户每月分配一定的用水额度,超出部分额外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这样的方法减少用水浪费现象。通过价格对居民用水进行管理,能够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此外,饮用水供水的价格也应定期公示,避免出现乱加价、乱收费等问题,提高政策透明度。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安装智能水表,实现水费收缴智能化管理。
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运行成本有限,加上前期建设供水工程的重点为解决群众饮水难的问题,对水质检测有所忽略,导致水质检测缺乏设备或专业检测人员。因此,应成立专门水质监测机构,建立和完善饮用水监测网络,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质的检测力度,针对供水水质不符合标准的情况,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监督管理单位积极处理,保证供水水质安全。此外,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居民保护饮用水水源的意识,使居民能够积极参与保护水源工作。同时,对水源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巡查,特别是出现自然灾害问题后,更需积极检查水资源的质量。通过水质监测网络,可较为快捷、全面地掌握区域水质情况,根据水质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可有效防范各种问题的发生,保证区域饮用水安全[5]。
为保证建设与管理成效,在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环节,有必要从多个维度出发,采取多元化的处理方式,稳步开展供水设施及制度体系建设,构建因地制宜的高效管理体系,确保饮用水水质与供应稳定性。
农村自来水供水工程可有效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当前实际建设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村已具备相应的供水系统,但很多农村地区仍存在未安装计量设备、工程管网不合理、相应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在后续发展上需继续加强供水建设,提高供水质量。可通过实施计量供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具体实施时需注意合理分配水源,以更好地保证水源稳定发展[6]。此外,农村供水工程规划还需重视水质,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建设高标准水源工程,更好地保护水资源。在利用深层地下水时,必须做到采补平衡,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应在详细调查区域内水资源资料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水源,如有多处水源可供选择,应选择安全、经济合理的水源,以更好地为农村提供优质水源。
在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未来发展上,为降低后续饮水管网维护与管理压力,应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搭建完备的饮用水供水工作模式。积极了解当地饮用水实际情况,以水源为基础,积极规划,保证其满足因地制宜要求。1)在未来规划发展上,应遵循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对供水区域进行合理规划,选择集中供水模式。2)对老旧工程进行改造,农村供水质量标准应与城市相当,从而保证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能够取得理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好地管理水源和水质。3)应从居民实际需求入手,明确具体工程规模,配备足够的资金和设备,保证工程能够顺利完成。4)在选择相应工程方案上,应积极了解居民的想法,选择相应的工程形式和建设方法,并根据当地环境条件、经济状况等,明确饮用水供水工程具体形式[7]。5)针对乡镇、县城等周围的农村,应在现有自来水厂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将管线延伸到农户,在人口集中的地区积极落实集中式供水。总之,在后续发展规划上应做好水资源配置,保证规模合理,将供水落实到户,避免水资源浪费。
考虑到整个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的用水需求,为保证饮用水的供给质量,实现饮用水的持续稳定供应,需适当调整饮用水体系的规划参数,提高饮用水供水管网的运行质量。根据具体工程水资源情况、用水习惯等,明确具体的用水量标准,如对于一些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可适当降低用水量标准;对于水资源充足的地区,可适当提高用水量标准[8]。在具体规划设计上,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保证居民日常用水的同时,充分考虑农村灌溉用水需求。而且,由于部分地区的电力系统较为薄弱,因此在供水工程规划上还应设计合理的调蓄容积。在规划上,时变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系统,其与管网成本、水厂供水直接相关,因此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可适当调整时变系统,保证农村饮用水供水规划科学合理。
为更好地提高饮用水供水安全工程规划质量,我国很多地区均已颁布相关规定并明确具体任务。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完成施工后,有序运行能更好地推动饮用水供水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通过设立安全工程管理部门并配备相关管理人员,对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的运行进行有效管理;与相关部门积极制定工程应急预案,及时解决工程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效保证饮用水供水工程的稳定运行。在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完成施工后,应直接移交给相应管理部门,以便更好地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管。
在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规划管理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引导作用,并履行相关责任。在规划上也需做好各环节工作,树立建设和管理相结合的意识,保证饮用水供水工程规划的合理性。需合理制定价格,注重高新技术的应用,协调供水方案的合理性,使当地的供水工程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保证饮用水质量,推动农村饮用水供水工程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