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宇教授基于存津液思想辨证论治外感热病*

2023-01-04 11:58刘越美陈新宇刘佑晖
光明中医 2022年17期
关键词:阴液杂病论热病

刘越美 陈新宇 刘佑晖

陈新宇教授是湖南省名中医,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重大传染病中医专家组组长,湖南省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专长绝技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其主要学术思想有:谨熟阴阳以平期;少火生气治未病;温通阳气百病消等。

外感病是外感六淫邪气及疠气引起的一类疾病的总称。《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后《难经·五十八难》言:“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进一步对外感热病进行了阐释。至明清时期,喻嘉言、沈目南详细论述燥邪致病,吴又可提出疠气致病学说,中医对外感热病的病因认识基本完善。陈新宇教授临床经验丰富,在治疗外感热病时时时注意“存津液”。

1 学术源流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其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1]。

《灵枢·营卫生会》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2]。此明确指出了津液的来源为中焦以及津液有化血的功能,因此津液的盛衰与中焦的功能是否正常密不可分,并且关系着营血的充沛与否。胃为阳明燥土,喜润恶燥,故津液的盛衰又将反过来影响胃的受纳腐熟功能,从胃气与津液的相关作用来看二者本是一体,不可两分。

陈修园指出《伤寒杂病论》无非“保胃气,存津液”。《伤寒杂病论》多次提出“不可发汗”“不可利小便”“急下以存津液”“以复其阳”,如“阳明三急下”“少阴三急下”,从扶正与祛邪两方面都体现了对津液的固护。并在煎服法中也体现了“保胃气,存津液”的思想,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的煎法中均有“煮米熟”,此意在补养胃津,如柯韵伯所言:“粳米稼穑作甘,培形气而生精血,用以奠安中宫,阴寒之品,无伤脾损胃之虑矣”[3]。而在服法中也有桂枝汤“借粥补养”之法,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清代吴鞠通秉承仲景之法,于《温病条辨》无不蕴“存津液”的思想,指出“本论始终以救阴精为主”“正气日虚一日,阴津日耗一日,须加意防护其阴”[4],温病之邪以传变迅速,伤津耗液为特点,津液的存亡与疾病的传变、预后密切相关。吴鞠通从扶正与祛邪两方面提出了对阴液的固护,即“坚阴”与“育阴”两法,“坚阴”即撤热救阴:祛除损伤阴液的病理因素;谨慎使用化燥伤阴的药物。“育阴”即滋养阴液,或用甘寒,或用咸寒[5]。

陈新宇教授精读《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学术源流,一以贯之,深知“存津液”在外感热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外感热病患者的救治中或予以泻下通腑,或予以辛凉透邪,或予以滋养肺胃,或予以益气养阴,治法不一,不离扶正祛邪两纲,方剂不同,但落眼点不离“存津液”一理。

2 祛邪存津

温为阳邪,必致津液损伤。戴春福认为:“有一分热邪存在, 便有一分阴津受损”[6]。因此在外感热病的救治中,尽快祛除病邪,截断传变,以绝伤阴之源,是“存津液”的根本。陈新宇教授应用汗、清、下三法或透邪存津、或清热保津、或泻下存阴,使患者病邪消散,津液得存。

2.1 透邪存津透邪存津,首推《温病条辨》中的辛凉平剂银翘散,此为吴鞠通参考伤寒学说,谨遵《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的原则所设[7],吴鞠通有云:“此方之妙,预护其虚”,正是因其有祛邪于上焦,勿使邪入更伤津液之功。辛凉轻剂桑菊饮方也体现这样的组方思想。陈新宇教授外感热病患者诊治中若见发热,略恶寒,或不恶寒,不拘有无汗出,舌红,苔薄白或薄黄,均予以银翘散辛凉透邪;若见伴有咳嗽者,为邪犯肺络,合用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若咳嗽频剧,痰多质稠者,为兼有痰热,合用桑贝止嗽散宣肺止咳、化痰平喘。2月15日诊治一齐姓中年女性患者,咳嗽少痰,热势较盛,体温高于38.5 ℃,口干明显,为热邪犯肺,兼伤阴液,予以银翘散合桑菊饮合桑贝散加栀子、黄芩、天花粉,栀子、黄芩苦寒坚阴,增加清热之功,天花粉养阴生津,此为固护阴液之举。

2.2 清热保津《伤寒杂病论》中白虎汤为治疗阳明经热证之主方,由知母、生石膏、甘草、粳米组成。《温病条辨》:“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4]。吴鞠通将其概括为身大热、汗大出、大渴、脉洪大四大症,究其病机为热盛阳明,再进一步发展,津液更虚,则可加人参,为白虎加人参汤。而在证虽已离太阳之表,但仍未入阳明之里,实为太阳之里、阳明之表的“半表半里”证时,则为麻杏甘石汤证[8],此时热邪已盛,津液渐损,急当清热保津。陈新宇教授诊治之时见呼吸困难,口渴较甚,舌红,苔黄厚者,无论其有无发热,多予以麻杏甘石汤宣肺气,清热邪,保津液,往往肺气得宣,热邪得清,气促平而口渴止。而在白虎汤、麻杏甘石汤中均有生石膏,张锡纯有云:“石膏之质……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9]。陈新宇教授认为生石膏清热保津之功兼备,同时又味辛而透,清而不滞,见患者口渴,汗出,舌红者,多配伍生石膏清热保津。

2.3 泻下存津在《伤寒杂病论》中有“阳明三急下”“少阴三急下”,均是使用大承气汤泻下通腑,何以有阳明与少阴的区别,正在于阳明病是热势方盛,恐伤阴液,予以大承气汤泻热存阴,“少阴三急下”是热势已深,阴液耗伤,予以大承气汤急下救阴,但是二者共同点都是以祛邪为手段,存阴为目的。吴鞠通认为“通胃结,救胃阴……承胃腑本来下降之气……故汤名承气”。可见吴鞠通认为承气汤有通腑和存阴的功效[5]。除了应用《伤寒杂病论》三承气汤之外,吴鞠通又明辨邪正虚实,制有新加黄龙汤、增液承气汤等攻补兼施之方,根据脏腑病机,制有导赤承气汤、宣白承气汤等清脏腑与通腑气结合之方。陈新宇教授在辨治外感热病患者时,明辨病机,审察虚实,当下则下,多次予下法以泻下存阴,如咳嗽,痰多,喘促不宁,大便干结或者不通者,予以宣白承气汤;口渴,大便干结或者不通,舌红少苔者,予以增液承气汤;若腹胀为主者,如2月22日诊治一52岁男性患者,其人诉腹胀,大便干结,2 d一行,舌红,苔黄厚者,此为阳明内结,胀重于积,予以厚朴三物汤行气泄满,以防热邪进一步结聚伤津。

3 扶正复津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指出津液损伤与疾病传变密切相关,如“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10,11]。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原病》中云:“精血虚甚,则无阴以胜温热,故死”。明确指出了阴液亏虚对疾病传变及预后的不良影响。故而陈新宇教授在治疗外感热病的过程中除祛邪以存阴,还时常通过益气养阴、滋养肺胃、填补真阴等治法恢复阴液。

3.1 益气生津气能行津,气能载津,气能生津,津液的产生来自中焦,与脾胃之气密切相关,输布过程还需依赖肺气的宣发肃降,因此气虚津亏者,不可仅予生津之法,当益气养阴并举,气足则津生,气行则津补。陈新宇教授见口渴欲饮,神疲乏力,不拘有无气喘,多合用生脉散益气养阴。若兼有余热未清,如2月13日诊治一中年女性患者,除上症,兼有恶心、欲呕,口苦,不欲饮食,予以清暑益气汤益气生津,兼清余热。

3.2 滋养肺胃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热邪最易损伤肺胃之阴。陈修园语《伤寒杂病论》真诠乃“保胃气,存津液”,此盖因津液源自中焦,而津液又可濡润阳明燥土,使胃腑受纳腐熟功能正常,两者互为因果。外感热病病邪为温热浊毒,病位在肺,而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温邪袭肺,易伤胃津,故外感热病患者多见口渴,不欲饮食,舌红,少苔,此为肺胃津亏,无力腐熟。《温病条辨·中焦》:“燥伤肺胃阴分, 或热或咳者, 沙参麦冬汤主之”“故以甘寒救其津液”。陈新宇教授宗其法,诊治时予以沙参麦冬汤滋养肺胃,或予以甘寒生津之品,如玉竹、沙参、麦冬、石斛等。若见伴有咳嗽频剧者,予以麦门冬汤滋养肺胃,兼以“止逆下气”。

3.3 补气生津津液的盛衰与中焦的功能是否正常密切相关,故而仲景极为重视脾胃的调护,以壮津液生化之源,务使源盛则津自旺。如桂枝汤用大枣、甘草、生姜行脾之津液;又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用人参、甘草补脾气而养津液[12]。陈新宇教授诊治外感热病患者时,若见神疲乏力,纳谷不馨者,予以黄芪六君子汤补气健脾,以壮化源。

3.4 填补真阴叶天士认为:“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13],胃津亡时“主以甘寒”,肾阴不足者“甘寒之中加入咸寒”。《温病条辨·下焦》第一条注曰:“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故而陈新宇教授见患者病程较长,阳明热滞较久,为“预护其虚”,多选用生地黄填补真阴,补水以制火,既无苦燥伤津之弊,又无滋腻留邪之虞[14]。

4 安神以护阴

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君火在上,如日照当空,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1]。《素问·宣明五气论》:“心藏神”[7]。心神潜藏,则君火通明而相火安位,谓之君相安位。反之,若心神不宁,则相火妄动,消耗阴液。外感热病患者在治疗期间,情绪易焦躁不安,心神不宁,易导致或加重失眠、盗汗等症消耗津液。陈新宇教授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宁心定志,调达情志,并配合或予以安神助眠,或予以滋阴定悸,或予以滋阴固表。

4.1 调达情志陈新宇教授辨治此类患者时,重视对情志的调畅,辨证论治时一方面需要注意患者自身情绪焦虑的影响;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到温邪久滞,津液亏虚所致的病理变化,此类患者病机既可能有肝气郁结,又可能有温邪炼液之痰热扰心以及阴液亏虚。如2月17日诊治一女性患者,该患者61岁,年老体虚,焦虑心烦,难以入眠,舌红,苔黄腻。陈新宇教授辨证其为痰热扰心,予以黄连温胆汤酌加枣仁安神,知母、百合滋阴补津,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诊治当审症求因,随证加减,总归以调达情志为要。

4.2 涤烦安神感受温热浊毒之邪,病程日久,易损阴伤津。《素问·调经论》:“阴虚则内热”,故患者易心烦失眠,陈新宇教授多予以酸枣仁汤养血安神,清热除烦。如2月8日诊治一老年男性患者,该患者1月20日起病,病程较久,自觉心烦失眠,舌淡紫,有裂纹,苔薄白,予以沙参麦冬汤合酸枣仁汤加减滋养肺胃,涤烦安神。

4.3 滋阴固表汗为心之液。温邪伤津,心神不宁,阴虚阳盛,则发盗汗,盗汗日久,心液更伤。因此陈新宇教授十分重视盗汗症状,多用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火,固表止汗。如2月12日诊治一36岁女性患者,该患者外感热病后呼吸道症状已好转,自觉胸前盗汗,口干口苦,遂投以当归六黄汤。

5 小结

纵观陈新宇教授辨治外感热病患者,自《伤寒杂病论》成形,至《温病条辨》不断完善的“存津液”学术思想贯彻始终,陈新宇教授从“正胜则邪退”的角度或予以祛邪以存津,或予以扶正以复津,或予以安神以护阴。只要坚持对中医经典的继承与发扬,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古老的中医理论必能历久弥新!

猜你喜欢
阴液杂病论热病
半夏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规律探析
苦味食物未必都养心
黄帝内经
基于“三维五法”的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医热病教学改革思考
3类人不宜做艾灸
An Analysis of Medication Rules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Restless Legs Syndrome Based on Data Min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
谈养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趋向出人意料的进程:艾迪斯·华顿的《罗马热病》